梁山接受朝廷招安並非背離初衷,而是有苦難言,不招安不行!

《水滸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關於它的結局大傢伙都曉得,梁山好漢接受大宋朝廷招安,後為朝廷征戰四方,直至擒方臘止。要說這個故事,應該算作悲劇,英雄們大多死傷殆盡,還被朝廷猜忌,連主角最後都被朝廷害死。不過說到這,很多人認為梁山不應該接受招安,甚至認為其應該自立為王,但真相果真如此嗎?

受小說的影響,梁山一百單八將個個英勇無比,在與大宋禁軍的對抗中立下了“兩敗童貫,三敗高太尉”的赫赫戰功,也許自立田頭甚至是殺入東京汴梁活捉大宋徽宗皇帝都不是難事,然而事實或許要讓很多人失望。實力決定一切,梁山為何最後被招安,我們得搞清楚梁山的地盤和人馬有多少。

梁山接受朝廷招安並非背離初衷,而是有苦難言,不招安不行!

梁山一百單八將

作者在書中是這樣寫的,一開始是白衣秀才王倫做主樑山,那時候其規模非常小,人馬大致只有數百。柴進是這樣形容此時的梁山,“三個好漢聚集著七八百小嘍羅”。梁山的崛起始於晁蓋,晁天王入主樑山後,著實是換了一副面貌,人馬是王倫時的數倍。此時宋江說到梁山是“晁天王聚集著三五千兵馬”,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

擁有數千兵馬的梁山還無法完成大規模的攻城略地,他們的活動範圍侷限於水泊周遭,而且還得時刻防備當地官府和其他勢力。及時雨宋江入夥梁山,當他成為領袖後,才是我們經常談起的那個梁山。

梁山接受朝廷招安並非背離初衷,而是有苦難言,不招安不行!

“及時雨”宋江

宋江的開篇之戰是“三打祝家莊”,此戰梁山前後共投入兵力達七千一百多人,遠多於晁天王時代的三五千兵。打贏祝家莊之後,梁山聲名遠播,很多英雄和走投無路之人開始“逼上梁山”。攻打高唐州,投入人馬近一萬,此戰讓朝廷忌憚梁山,大宋的禁軍和地方軍們正式對其展開了圍剿。曾頭市一役,參戰兵力已達兩萬兩千人。

梁山的輝煌是之後與大宋朝廷的直接對抗,“兩敗童貫,三敗高太尉”使得朝廷不得不考慮改剿為撫,此時按燕青的說法,“梁山泊十萬之眾皆感大恩!”。十萬人馬?要知道在古代幾千百姓聚在一起都會讓朝廷擔憂,何況這是擁有武裝的十萬“兵”。可能燕青的講的有些誇張,但七八萬人總該有的。

招安後,梁山一百零八將就踏上了征程,也有說法認為這是朝廷故意為之以削弱其實力。這時作者寫道梁山共有六萬五千人馬,等方臘被滅後,那也沒剩幾個人了,最後的結局大家都是知道的。

梁山接受朝廷招安並非背離初衷,而是有苦難言,不招安不行!

今日的梁山

靠著這七八萬人自立為王倒還有些可能,其實梁山的活動範圍也就在梁山泊附近,加上宋江是體制內的人,不得已上了梁山,他骨子裡還是認同朝廷,想在官場有一番作為。退一步來說,用七八萬人的力量對抗八十萬禁軍無異於痴人說夢,就算禁軍再腐敗,能戰者也有二十萬左右,加上地方部隊,滅宋自立是不可能的。

不管結局如何,對於梁山來說,或許招安不是最好的途徑,但困守水泊之中絕非長遠之計。打又不能擴大戰果和地盤,雖說屢勝官軍,但最後未必就有所出路。所謂“逼上梁山”,如果朝廷發出招安,那些做頭把交椅的好漢們很多都是體制人,他們能不考慮嗎?所以說,招安也許又是最好的選擇,只是這代價太大了!

(宣告: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