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丨三氣周瑜:心大的人笑到了最後

作者:杜炎玉

導讀:

“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這種很小的差異就是你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的差異。”

以史為鑑丨三氣周瑜:心大的人笑到了最後

這是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的一句名言。在國內,也有“心態決定命運”的說法。

可能會有人覺得危言聳聽,覺得誇大其詞。試想一下,如果有兩個聰明才智相當的人,其中一個心態積極,不斷開拓進取;另一個心態消極,總是萎靡不振。在沒有其他外力因素的情況下,誰成誰敗,誰得誰失,應該是可以想見的。

這種很小的差異就是你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這影響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仔細想來,權衡利弊,這確實應該是一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事情。

“三氣周瑜”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對於諸葛亮來說,只是他神機妙算的又一註腳;但是周瑜,付出的卻是生命的代價。

錢穆先生曾評論說:“三國時代人物多,而且真算得人物。”周瑜自然也“真算得人物”,就連不同陣營的劉備也稱讚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他在三國群像中脫穎而出,成為屈指可數的、能夠與諸葛亮相比肩的人物之一,更被後世稱為“一時瑜亮”。可惜,既生瑜,何生亮。

以史為鑑丨三氣周瑜:心大的人笑到了最後

三個回合過後,諸葛亮不慌不忙地剷除對手,而周瑜,不僅斷送了建功立業的偉大理想,還在怒髮衝冠中結束自己遺憾的一生。

周瑜的身上一直被貼著“器小”的標籤。

保守一點兒說,心態即使不能完全決定命運,也能對一個人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同樣值得我們深思的,還有唐朝的一對“好基友”,柳宗元和劉禹錫。

如果說,一本正經的歷史老人也有開玩笑的時候,那麼,柳宗元和劉禹錫也許就是他玩笑時的傑作。

從公元793年同登進士開始,柳宗元和劉禹錫幾乎都在同一時間走著同一條路:

外放為官,回京擔任監察御史,參與王伾、王叔文等人發起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柳)和朗州司馬(劉),奉詔還京後又被貶為柳州刺史(柳)和連州刺史(劉)。

至此,兩人糾纏了二十多年的人生道路終於分開。因為四年後,柳宗元病逝於柳州,年僅四十七歲;而劉禹錫的境況卻不斷好轉,六七十歲時,更是身居高位,還與白居易、裴度、韋莊等文豪名士交遊唱和,好不適意。

以史為鑑丨三氣周瑜:心大的人笑到了最後

當然,生老病死不是我們自己所能掌控的。但是,“劉柳”之巨大差異卻有著非偶然的原因。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況是異性兄弟呢。柳宗元本來就屬於心思沉重型,在遭受政治打擊、被一貶再貶之後,心態更加抑鬱。就算面對風景如畫的小石潭,他感到的也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假設他能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放下與諸葛亮一較高下的意氣之爭,即使不能大獲全勝,也不至於被諸葛亮利用,落得個“事未成,身先死”的下場。

劉禹錫遊玄都觀的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他初遊玄都觀因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被貶,多年之後再遊玄都觀時,依然能夠笑著道出“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樣自信驕傲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豪言壯語。

極其相似的生涯卻走向截然不同的結局,不得不說,在這件事情上,心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擁有一個昂揚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也許不能立竿見影、立見成效,但是它能夠提高生命的質量,甚至可以延長生命的長度,從而讓你擁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實現夢想、創造成功。

以史為鑑丨三氣周瑜:心大的人笑到了最後

劉禹錫則不同,他是越挫越勇型的,無論遇到好事壞事,都能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