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湛江人是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曾任水師提督,死後卻被人盜墓

這個湛江人是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曾任水師提督,死後卻被人盜墓

吳川江心島公園的竇振彪雕象

湛江有一位名人,出生於硇洲島,事蹟卻記錄於《吳川縣誌》,那是因為明清時期,硇洲島屬於高州府吳川縣。

他,就是抗擊英國殖民者的民族英雄——清朝水師提督竇振彪。

雖然很多人聽說過他,但對他的事蹟卻不甚瞭解。今天我們就整理相關的史料,讓所有的湛江人都來景仰這位偉大的傳奇人物。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竇振彪出生於吳川縣硇洲島的那甘村,從小聰穎過人,六歲讀書,八歲能斷文識字,十三歲便會博覽群書,百家之學都有涉獵,特別對古代軍事方面的歷史興趣很大。

1798年,竇振彪的父母相繼過世,便寄養於姑母家。姑母家境貧寒,以捕漁和務農為生。竇振彪經常跟著漁船出海,學習駕船、撒網、潛水等技能,不畏寒暑,冬夏無間,不到三年,竟然學得一身水上好功夫。

硇洲島過去有個南村,梁是村裡的大姓。當時盜賊猖獗,南村的大戶為了自衛,不得不出錢開武館,周邊凡是願意學武的年輕人,都可以免費入學。

於是,竇振彪也在業餘時間入館習武,在武師的指導下,他勤奮苦練,學到了一身好本領,刀槍劍戟,弓馬拳腳,無一不精通,成為習武學徒中的佼佼者。這個時候的竇振彪才17歲,已經長得虎背熊腰,氣概不凡。

嘉慶十年,竇振彪20歲,硇洲都司府招丁勇,用來充當警衛,他便應徵入伍,開始了戎馬生涯。

有一次,他押解餉銀到吳川黃坡,晚上宿於客棧,有一批蒙面人破門而入,士兵們奮起搏鬥,卻被賊打傷在地好幾個。竇振彪怒喝一聲,施展拳腳,以一擋十,所向披靡,盜賊們嚇得逃走。於是竇振彪拿出弓箭追擊射殺,雖然是晚上,仍然箭無虛發。盜賊拋下同伴屍體,倉皇逃命。

自此,竇振彪名聲大噪,深受上司器重。

竇振彪英勇善戰,屢立軍功,仕途節節高升。

他於嘉慶十九年春被提升為廣東水師千總,下半年又升為水師提標中軍守備,後來又被提拔到各個崗位,直到道光九年任職為瓊州總兵,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是正二品官。在任期間,他與文職人員相處融洽,體恤下屬,受到人們尊敬。

道光十年五月,兩廣總督李鴻賓保奏竇振彪為福建金門鎮總兵,當時他已經四十五歲了,仍然不辭辛勞,日夜在海上巡邏,抓捕上千名海盜,保一方平安。

道光十二年十月,臺灣匪幫橫行擄掠嘉義(臺灣西南部)一帶,民不聊生。竇振彪與相關官員一同前去收兵,用了五個月的時間,終於殲滅了匪徒。捷報傳到京城,竇振彪被皇帝嘉獎,賞戴花翎。

道光十九年六月,禁菸欽差大臣林則徐銷煙後,英帝國主義試圖用大炮開啟中國的大門。十月,英國的兩艘炮船侵犯金門海域,部將們對於是否出兵抵抗有爭議,

竇振彪大義凜然地說:“

英夷

用鴉片坑害我人民,罪大彌天,現又犯我境,不擊,怎對得起林公?怎對得起民眾?”

於是下令:“立即出擊!”

於是竇振彪帶領五艘大船向洋麵駛去,不久便被敵船看到,全速迎戰而來。竇振彪高高地站在船樓上,令四船分作二組,每組鉗制一艘英船。英船邊駛邊開炮,試圖打亂中國軍船的隊形。當時北風正勁,當英船駛入射程範圍內時,竇振彪一揮令旗,火炮齊發,一時間,硝煙瀰漫,大炮的彈屑雨點般落到英國的敵船上,他們只能落荒而逃。

道光二十年九月,鴉片戰爭正式爆發。六月下旬,一艘英國船進入金門水域的穿山洋麵,竇振彪聞訊,立即叫戰船出擊,

他說:“中英已成敵國,戰鬥非過去能比,英國大炮適合遠戰,我們的大炮適合近戰,願各軍把握時機,做到彈無虛發!”

中國的船駛出不久,便和敵船相遇,敵船上有兩門大炮,不斷向我方射擊。竇振彪急忙命令船隊變為“之”字形前進。突然,一顆炮彈擊中了他的船舷,在猛烈震盪中,竇振彪從船樓上摔下,右臂負傷,血染戰袍。

部將林建猷準備扶他入艙休息,

竇振彪大怒道:“這是什麼時候,只要我有一口氣在,就不能讓英夷逃脫!”

說完,他奮身一躍,直登船樓,揮動令旗,船上火炮齊放,股股烈焰向英船射去。當英船試圖掉頭逃跑時,船身早已著火併引發了爆炸,英國佬不可一世的炮船慢慢沉入海底。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竇振彪接任廣東水師提督,後又調任福建水師提督,加振威將軍銜(從一品),統轄全省水師軍務

,駐廈門,節制金門、海壇、南澳三鎮及臺灣澎湖列島,率水師提標左、中、右、前、後五營,下設中軍參將一員,遊擊四員,守備五員,千總十員,外委三十員,統率水軍一萬五千人。

竇振彪不僅是屢建奇功的名將,也是知人善任的導師。

他培養了十幾名中下級軍官,其中好幾位官至提督、總兵,在鴉片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有的還以身殉國。

儘管竇振彪的聲望很高,但他卻清正廉潔,對自己的親屬沒有任何庇廕。

小舅子屢屢讓他照顧下自己的兒子,他卻回信婉拒說,侄子沒有當官的才能,用他反而會招來禍事,也損害我的品德,這件事不要再討論了。

竇振彪的原配夫人吳氏,並沒有隨他一起駐外,而是留在原籍,過著清貧的生活。雖然有婢僕,但她仍然親自操持家務,每天晚上紡線到深夜,當地群眾無不交口稱讚。

至今,

硇洲

島人還傳頌著竇振彪做官“蔭外不蔭內”的美德。

在任福建水師提督期間,竇振彪忠於職守,親察地形,加強海防,守備嚴密,使得英艦艇幾乎找不到侵犯東南海域的機會。

道光三十年,竇振彪在任期內去世。

道光帝念其戰功卓著,顯赫一時,晉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武襄”,賜御祭,命國史館作《竇振彪傳》,又於吳川梅菉建“宮保第”(現梅菉鎮紅星街22號),硇洲上街建“宮保坊”,以示旌表。

清咸豐元年(1851年),一代抗英名將竇振彪歸葬於故里硇洲島,墓址位於北港村委會糖房村判明坑。墓地面積約2畝,墓園內排列石翁仲8個和石馬、石獅等8個,墓規格之高,在粵西罕見。

不過,由於保護不善,竇振彪的主墓於1986年被盜。

墳坑發現盜後剩下的殉葬品有朝服多件,銅衣鈕32粒及骨扇兩把,棺面寫著“福建水師提督竇振彪享年七十有五升堂”字樣(實為六十五歲,因其未及古稀加十歲,以示福壽雙全)。石翁仲和石獸也在十年動亂年間被損壞,至今殘缺不全。

聖旨牌坊,又稱宮保牌坊

,位於宋皇村委會上街村內,是清道光皇帝為紀念竇振彪而下旨建造的。據說,當時來往人員不論是宦官、百姓,經宮保牌坊的彩門時必須下馬下轎,以示對竇振彪的敬仰。宮保牌坊由於在十年動亂年間被嚴重破壞,至今保留下刻字精美的石門柱、門檻和聖旨石牌。

竇振彪是一位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希望有關部門能重視湛江這一重要歷史人物的文物保護,讓英雄在天之靈得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