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居然還有這樣一個名字?“武瞾”,究竟是什麼說法?

武曌中的“曌”,音zhào,同“照”,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就是“日月凌空,光被天地”的含義。

武則天居然還有這樣一個名字?“武瞾”,究竟是什麼說法?

“曌”字可以說漢字當中最為霸氣外漏的一個字,跟武則天這樣的千古一帝簡直是完全匹配。

不過,關於“曌”的來歷,卻有多種說法。

一說說法是臣僚所獻。

根據《資治通鑑》中的記載——永昌元年十一月,即689年,鳳閣侍郎河東宗秦客,改“天”“地”等十二字以獻,丁亥,行之。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

當時,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一共創造了十九個新字,頒佈於天下推廣使用,並稱之為“則天新字”。

“曌”正在這批新字當中,河東蒲州人宗秦客拍武則天馬屁,說她不僅像日、月一樣,高掛於天空之上,普照天生萬物。

武則天居然還有這樣一個名字?“武瞾”,究竟是什麼說法?

而且日月並列,隱含陰陽調和之意,正是女主為帝的最好寫照。

於是,天授元年,即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登基稱帝,“詔行所造新字,以曌為名”。

於是,改名為此。

一種說法是和武則天出家的經歷有關。

據說,武則天在感業寺出家時,法號就是“明空”。因此,她當了皇帝后,才創了“曌”字,並定為自己的名字。

不過,因為“曌”字是武則天的名字,當時的老百姓不敢直書其名,就把“曌”字上部的“日月”寫作“目目”。

一直到明朝末年,張自烈所著的《正字通》一書的“目 部”才在“原從日月,非從二目”項下改正過來。

不過,武曌這個名字並沒能伴隨始終。706年,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退位,由兒子唐中宗李顯繼位。李顯復位後,尊母親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後改為“則天大聖皇后”,這就是諡號“則天”的由來。

則天者,取《論語》中“惟天為大,唯堯則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