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自然學科”的些許問題

有一位哲人被馬克思評價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近代實驗科學的始祖”,這個人就是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哲人——弗朗西斯·培根,不久後在同一國度又出現了牛頓、瓦特等科學家,牛頓的科學研究為瓦特蒸汽機的發明與改良提供了理論基礎,這是科學與技術結合的範本,也為第一次產業革命提供了動力,使得大不列顛成為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強國。“培根、牛頓、瓦特、產業革命、日不落帝國”,這些字眼看似獨立,實則有著內在的關係——科學為技術提供了基礎,技術支援了社會的發展,強勁的發展繁榮了一個國度。

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國家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援,這一點值得讚揚。目前,我國的中學教育(初中及高中)對於自然學科的倚重依然延續了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制度時的模式,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受教育人口基數大,理科領域學有所成的自然也不少,只是教育體系文理分科時理科生明顯多於文科生,當然這與學子們的自願選擇有關,自然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其人文思想薄弱,有不少學子長久沉入其中易覺單調甚至枯燥,所以理科生裡有出類拔萃者有默默無聞者更有鬱鬱寡歡者。

按照目前我國的教育方式,學子們的課業負擔已經很重,文理兼併於高考會使學子們負擔更重(有少部分學生文理都很優秀),但是,專學文者會愚於工科計算,專學理者會被動於人文世情,學子們應該除了專攻所選學科外,文科生還需懂得生活常識性的理科知識,理科生應該被授予淺層的文科常識,這樣,學子們既有充足時間來學習所選專業,也有閒情體會別科趣味,最終高效適應社會。需要指出的是地理學科目前被安排到文科裡,但是地理在後期會牽扯到大量計算,現如今物理學就囊括了計算性的地理知識,所以地理不僅為文也屬理。

目前,學校教育對學生因材施教方面尚需研究,比如個別學生文理都極為優秀,鑑於此,分科可分為三種——文科、理科、文理同科。至於學業負擔這個問題,學生們負擔重很大程度是因為已經爛熟的具體學科知識在教師安排下得反覆做,時間成本高,相應的其它薄弱的學科研習時間就少了,這個問題也許在人工智慧應用越加廣泛的今天會得到有效改善。

自然科學的偉大在於它是非功利性的,它的精髓在於同宇宙一樣的寬廣,帶給人的樂趣在於對其無止境的鑽研,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其的著迷也是一種超脫,所以,在這一領域,能像愛因斯坦一樣有創性的超凡的人少之又少,多數人只是跟隨者學習者,但這不等於讓多數人放棄,因為具有“工匠精神”的多數人才是一個強大國家的主力軍。

有關“自然學科”的些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