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曆史篇> [第54回]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第54回 劉備謀蜀(中)

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劉備這邊本來就有取益州之心,現在能被劉璋請進去,又有張松、法正前後來交底,機會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了,然而劉備還是很猶豫。最終讓他下定決心的是一個人——龐統。之前說過,龐統並沒有參與赤壁之戰。那麼作為襄陽人的他是什麼時候投奔劉備的呢?答案是周瑜病故之後。

之所以要等周瑜病故,是因為演義沒有告訴大家,龐統是在周瑜取南郡之後,才出來為官的,最初的職位是周瑜的功曹。功曹是負責選用人才、考察記錄業績的官吏。周瑜為之安排這樣一個職位,是因為這位鳳雛先生有識人的能力。

三國中另一位識人者,是以月旦評而聞名於世的許邵。許邵這個人評論別人的特點是保持客觀,有好說好,有壞說壞。比如被曹操逼著要評價時,給出的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關於這句評價,也有“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說法。不管哪句為真,許邵都是用的兩分法來做評價。

龐統則不然,是隻說別人的長處,而且是把別人誇成一朵花的那種。聽聞的人往往會覺得言過其實(有那麼好嗎)。時人不解,就有人去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龐統的回答是:如今天下大亂,正道漸衰,好人少而壞人多。想要端正民風,匡扶正道的話,不把值得讚譽的人說得完美點,他們名聲就不足以讓人去仰慕和仿效。這樣的話,願意走正道的人就會更少。現在選拔十個人就有五個不合標準,但總歸還可以有一半人能用。用這件事向世人推行禮教,讓有志者有個目標自我激勵,難道不好嗎?

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這番話不僅有千金買骨的意思在裡面,與當代輿論導向和教育的一些理念也是相合的。這倒不是說許邵有一說一的做法是錯誤的,不過龐統的這種做法,顯然在立意上要高上一籌。他品評人即不是為了逞口舌之快,更不是為了顯擺自己的能力,而是從戰略層面希望引導社會風氣。以此來說,龐德公將之評為與臥龍齊名的“鳳雛”並沒有過譽。

周瑜病故後,龐統隨同送喪至江東,而諸葛亮是沒有如演義中那樣去東吳弔喪。當然,龐統此時還不是劉備的屬下,是以周瑜下屬的身份去的,更準確說是去“送喪”。江東士人多聽聞過他的大名,臨回荊州的時候有很多人前來送行,請他品評自己。雖然在東吳人氣很高,但龐統回去還是轉投劉備,被任命為耒陽縣令(湖南省耒陽市)。結果上任後不理政事,還被罷了官。也並沒有如演義中那般,半日內斷百日之積案,向前來罷免他的張飛證明自己。

龐統做不好縣令,或者說不想做很好理解。龐統對自己的認知就是有輔佐帝王之才,跟他齊名的諸葛亮在劉備這裡可是“軍師中郎將”,簡單點說就是軍師,心中不服是人之常情。劉備一開始沒有重用龐統,多少就讓人有些不解了。演義給出的說法是龐統故意不拿出諸葛亮和魯肅的推薦信,所以才被安排了一個小小的縣令。然而劉備在襄陽日久,即知臥龍、水鏡,沒有理由不知道鳳雛之名。

真實的原因是劉備覺得龐統一開始沒選自己,而是選了周瑜心裡有氣。前面說過,劉備在荊南站住腳後,江北的劉表故吏和荊州的有識之士大部都投奔劉備,這事讓東吳方面都很無奈。結果龐統作為荊州士人的代表人物,卻反而投了周瑜。周瑜對劉備的不屑,後者心裡是十分清楚的。龐統的這個選擇,客觀上會讓劉備認為自己在對方心目中不如周瑜。現在周瑜死了,再來選我這個備胎,換作你是當事人會做何感想。

大亂之時,謀臣們轉換門庭亦是正常之舉,只是有了這麼層微妙關係,劉備自是懷疑龐統的名聲是不是虛的,想一去就得到重視是不可能的。劉備的做法實質是給個機會,讓龐統證明下自己的能力。不過諸葛亮和魯肅向劉備推薦龐統倒是真的。魯肅聽聞龐統只做了一個縣令後,趕緊寫信給劉備說龐統絕非百里之才,應委以重任。諸葛亮見如此安排同樣給劉備寫了信,意思跟魯肅一樣。劉備這才召龐統至公安,一番交流之後知道眾人所言非虛,遂將之留在身邊,與諸葛亮一樣同任“軍師中郎將”,信任程度不亞於後者。

先投周瑜再投劉備這事,看起來的確不太好。因此演義中把這段隱去,還給龐統弄了個避難江東,順便在赤壁之戰以布衣身份出了個主意的情節。要是看客們知道龐統在荊州先仕周瑜,再仕劉備的做法,估計會和劉備一樣,懷疑龐士元的人品。那麼,龐統為什麼要這樣轉一圈呢?答案是益州。

龐統這種級別的人,求的都是建不世功勳,沒趕上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初定的功勞就沒他了。接下來能影響中央之國地緣政治格局的勝負手,就看三家誰能拿到益州。龐統投周瑜是因為周瑜想拿蜀地。如果東吳不借出南郡,不管周瑜能不能取益州,劉備這邊當時都是沒可能去的。

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以榻上策的規劃和周瑜之才來說,東吳取益州與曹操南北對峙並非沒有可能性。問題的關鍵在於要把劉備給住。劉備在重用龐統之後,曾經就這個問題問過龐統。問他周瑜當日寫信,要孫權扣下自己的事是不是真的,龐統回答說是真的。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是劉備問完問題還加了一句“在君為君,卿其無隱”。意思是你現在是我的臣子了,是怎麼樣就怎麼樣,不必隱瞞。本來周瑜想讓孫權扣下自己這事,並不能算是秘密,不然劉備也不會知道。孫權沒這樣做,周瑜已死,南郡也了。有這麼一節並無損孫劉聯盟,各為其主,龐統坐實也不算說周瑜壞話。那麼劉備為什麼這樣問呢?

加上這一句的真實原因,是以龐統之才和他對益州的熱衷,讓劉備心裡感覺扣自己這件事龐統是有參與的。這句話是讓他不要有顧慮,吃誰的飯誰的事,很正常。不過龐統只說 “有之”兩個字,沒去說自己有沒有份。說到底,君臣相處更多是可以互相成就。龐統無論投周瑜也好,投劉備也罷,都是看誰更有可能完成自己的夙願。就像張松也不能說是對劉璋個人有意見,轉投劉備只是覺得益州和劉備繫結會更有機會。周瑜死後東吳這邊的戰略有所調整,龐統再想在益州建功立業,劉備是唯一選項。

劉備自是明白這些道理的,見龐統沒有再去剖白當日的情形,亦沒必要一定要捅破這層窗戶紙,讓雙方感到尷尬。只是嘆息道:那時形勢危急,有求於人,不得不去,差點就落到周瑜手上了。當時諸葛亮曾力勸我不要去,也是擔心這點。真是“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我以為孫權的重心在抵禦曹操,一定要依賴我的援手,所以沒有懷疑。現在想想,這樣帶著誠意去險地,真不是萬全之策。

做什麼事都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無非是機率問題。事情按劉備預想的那樣發展,不代表諸葛亮說的就是錯的。這跟曹操雖取得烏桓之戰的勝利,但事後也覺得這件事做得太冒險了,應該用穩妥的方案是一個道理。做主公的人需要一些魄力,做軍師的需要謹慎一點,不讓主公以身犯險是人臣的本份。

龐統見機會這麼好,劉備還是舉棋不定遂去進言:荊州已經殘破,人口物資都已流散。且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難以成大事。益州戶口百萬,土肥物饒,才是根基之地。這些道理劉備哪裡會不清楚。劉備有劉備的顧慮,我們一直在總結劉備的人設和策略,那麼劉備自己認定的人設策略到底是什麼呢?

這次答覆龐統,劉備算是徹底交了底,劉備的原話是“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翻譯過來就是:今天跟我形同水火的是曹操。曹操做事急促,我就寬厚;曹操對百姓暴虐,我就施以仁政;曹操好用詭計,那我就以忠義示人。做法每每與曹操相反,事情才可以成功。我擔心的是因為取了益州,而讓天下人覺得我是無信義之人,所以不去取益州。

劉備說自己和曹操為“水火”,倒不是說他倆勢不兩立,而是說二人行事方法截然相反。劉備的做法可與另一句名人名言“越是敵人反對的我們越要擁護,越是敵人擁護的我們越要反對”來概括。背後的原理是一個人無論怎麼做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的,行事風格這事也無對錯之分,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彼此間關係用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來形容更貼切。曹操當然是知道劉備的反向操作原則,也知道劉備能把不喜歡他的人大都吸收掉。所以才會說出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是不是聞出點兩黨政治的味道來了?如果放在美國,讓曹操和劉備在兩黨政治中一決高下,同樣能夠如魚得水。

信義是劉備最大的本錢,三大諸侯裡劉備的背景是最弱的,弱到身邊連個幫忙的血親鄉黨都沒有。反觀曹操、孫堅父子都是大批親朋故舊支援。背景弱有背景弱的求生之道,這個做法就好比有人傳說,一個傻子每次都只在一塊錢和五毛錢之間選五毛,大家紛紛去試一樣。到底誰是最聰明的那個呢?劉備更不是不知道,地盤就這麼多,劉璋那裡是最後的選擇機會,應該是可以拿一塊錢了。但這個人設是他最大的本錢,背了這麼久,一下子讓他扔掉肯定是要猶豫的。更何況敗人品的話,讓跟著他的人對自己產生懷疑,那就得不償失了。

最終還是龐統一番話打消了劉備的顧慮。他告訴劉備,大亂之時道義並非只有一個標準。兼併弱小和攻取內政不清的國家,是在仿效春秋五霸之業。完全可以在攻取之後,再厚待前任之君。事成之後,另外封片大的土地與之就是。今天要是不去取,終究還是要為他人所利(潛臺詞是,不光劉備失了機會,劉璋的下場也不會更好)

中國文化講究崇古,春秋大國滅小國無數,後世也沒人說他們做得不好,反而覺得他們的做法在亂世穩定了局面。用他們來說服劉備是很有說服力的。這裡要說說春秋時“滅國不滅祀”的做法。孟子曾說過“春秋無義戰”,但這個義你要看怎麼說了。春秋總體還是貴族戰爭模式,要講求一定規矩。滅人之國後要遵循 “滅國不滅祀”的原則。你把這個國家給滅了,得另外劃個地方讓人家建國,祭祀祖先和延續香火。放在這件事上就是劉備拿了益州之後,給劉璋換個地方做朝廷封給他的“振威將軍”,加以厚待以堵悠悠之口。

劉備的心結一下子就被解開了,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踏上了西入益州之路。這次入蜀,劉備把老班底的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留在了荊州,其中關羽帶著孟達鎮守南郡,諸葛亮則帶著張飛、趙雲守荊南四郡。其間還發生了截江奪回阿斗的事件。跟隨劉備入蜀的有龐統、黃忠等新附將吏,及一萬兵馬。考慮到自己是被請進去的,以及荊州所面臨的壓力,把主力留在荊州是可以理解的。

劉璋不傻,對於可能發生的反客為主現象,並非一點預案沒有。在劉璋看來,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己所掌控的東州兵,能不能壓制住劉備。劉備入蜀之時,共帶了步騎一萬,劉璋則帶了三萬人前往迎接,雙方在隸屬廣漢郡的涪縣(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大宴了一百多日,以增進相互瞭解。劉璋如此興師動眾,顯然不光是為了表示對劉備的重視,更有示強的因素。

此外,劉備入蜀的路線也是劉璋精心選擇過的。由荊州進入益州,長江水道是唯一可以選擇的通道。具體路線是由夷陵西入長江三峽,然後溯江南下至時稱“江州”的重慶主城區。在這裡路線開始發生了變化。劉璋給劉備安排的線路不是繼續溯江而上,而是轉入涪江。涪江發源於龍門山脈北部,由成都平原之北斜穿盆地腹地,與嘉陵江、渠江相會於重慶市合川區(時名“墊江”),然後穿透川東嶺谷於重慶主城匯入長江。

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長江是沿著四川盆地的南邊緣向東,連線重慶與三峽的。從現代地理認知的角度,長江上游應為金沙江,而當時認知下的江源則是發源於川西高原的岷江。岷江在注入盆地之後,先是透過都江堰工程造就的有“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平原,然後再南下貼著盆地邊緣,在四川省宜賓市與金沙江相會,繼續向重慶方向流淌。不管岷江是不是長江的源頭,一個客觀事實都是:劉備的目的地如果是成都平原的話,應該在過重慶之後,繼續溯江而上進入岷江。

然而西川或者說成都平原是整個益州的精華所在,劉璋不可能讓劉備駐軍於西川。安排劉備走涪江而不是岷江,就是不想劉備的軍隊進入成都平原,希望溯涪水而上的後者,直抵漢中前線。雙方軍隊相會的“涪縣”正位於涪水之北,並不在成都平原範圍內。換句話說,劉璋雖然把劉備請了進來,還讓沿途官員熱情招待,務必讓客軍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但並沒有請劉備進入自己的核心地,同時還以數倍於劉備的兵力,客氣的點了一下這位盟友。

此外,法正則被劉璋放在劉備身邊,一方面幫助管理劉備管理下的蜀軍,一方面也是掌握劉備的動態。包括前往南郡相助關羽的孟達,同樣也有這層意思在。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算是結盟的一種常態。就像南郡之戰時,劉備讓張飛幫周瑜打江陵,又請周瑜拔二千兵馬與關羽一起絕北道一樣。只是劉璋萬萬沒有想到,孟達和法正已經是劉備的人了。

那麼在漢中為張魯所據,又不想劉備入成都平原的情況下,劉璋給劉備安排的駐地又是哪裡呢?答案是“葭萌”。葭萌位於四川省廣元市昭化鎮。葭萌地理上位於龍門山脈的最東端,與大巴山脈相接之地,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嘉陵江即由此而過,進入四川盆地。理論上,劉備的軍隊可以由葭萌溯嘉陵江河谷而上,直接穿透秦嶺進入隴右地區。同時也有道路幫助他東北向進入漢中地區。

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為了讓劉備儘快攻打張魯,劉璋可以算得上是個做足了後勤保障工作。葭萌以北的下一個戰略要點是白水縣,以關為名的話兩城分別被稱為葭萌關和白水關。在劉備的軍隊駐於葭萌之後,劉璋把駐於白水的蜀軍也調拔給劉備統一管理,使得劉備治下的人馬壯大到的三萬之眾。此外劉璋僅糧草就提供了二十萬斛,還有千匹馬、千輛戰車。其它物資更是難以計數,這讓劉備的軍隊物資特別充足。

然而現在劉備卻與他在劉表那邊的表現完全不同,在幫劉表護北方時,時時想著北入中原的是劉備,拖後腿的是劉表。這次情況完全倒過來了。劉備是建安十八年入駐葭萌,不僅到了建安十九年還不動手。劉璋給劉備配備兩倍於客軍數量的蜀軍,並不僅僅是為了讓劉備儘快拿下張魯,還有監控劉備的意思。劉備則在這段時間把精力放在廣施恩德,收買這些蜀軍人心,以及與蜀地士人交往身上。

從劉備的角度來說,漢中是一定要拿的,但肯定是要先拿下成都,坐上益州之主的位置再說。現在萬事俱備只欠一個理由,狼要吃羊,理由怎麼都是不會缺的。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為解決江淮問題主動向東吳發起進攻,與孫權隔江相持於濡須口。為解決緩解壓力,孫權向劉備求援。

按照當時的地緣政治格局,劉備如想救援的話,最好的選擇是命令關羽向襄陽方向發起攻擊,以圍魏救趙之法幫助孫權。劉備也的確這樣做了,史書記載關羽與樂進戰於青泥(地點不明),但卻遭遇了失敗。在江夏太守文聘的配合下,並且樂進還順勢攻下了原本為劉備所佔的臨沮、旌陽兩縣。這兩座城分別位於現在的湖北省遠安縣、枝江縣境內,在地理上則屬於江漢平原端的沮漳水流域,前者位於上游山谷,後者則處於江漢平原。

沮漳水的入江之口正在江陵,樂進拿下兩城,尤其是地處江漢平原的旌陽,對關羽構成了很大壓力。以至於南郡山地中的蠻夷部落,見曹軍勢大都主動派人向樂進那裡表示願意歸順。好在曹魏的水軍始終是短板,沒有辦法在長江一線與關羽和東吳比拼後勤保障。樂進這次能夠逼到旌陽已是極限,最終曹魏的襄陽郡還是以沮漳水上游的臨沮為最南點,並未能滲入江漢平原。

不過這次荊州危機,卻給了劉備一個極好的藉口。劉備據此向劉璋表示張魯只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如果不救援關羽的話,樂進拿下荊州必然要轉攻益州,憂患比張魯大多了。應該調拔一萬軍隊及相應的糧草物資前往救援。劉備的這個理由其實挺牽強的,張魯對益州的威脅是現實的。便是張魯想自守,被曹操拿下後自然也是會經此路線入蜀。反觀荊州還有東吳虎視眈耽,曹操就算有本事拿了南郡,也不可能在背後有強大東吳水軍的情況下,征伐益州。

道理我都懂,只是劉備已經提出了請求,就這樣拒絕總是說不過去的。於是劉璋就給打了個折扣,幫荊州增派了四千援軍,其它軍資也都減半。為什麼說是增派呢?前面不是說過,劉備入蜀前,劉璋就已經派孟達帶了四千人去往南郡協防了嘛。劉璋這種不爽氣的做法,正好被劉備利用來激起部眾的情緒,後者甚至表示要親自帶軍回去救關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