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文/惜吾

“孔子相魯”和隳三都是孔子仕魯期間的重大事蹟,而孔子仕魯的關鍵則在於孔子與三桓的關係。魯國為周公之子伯禽所就之國,是周王朝在東方的代表,在春秋時期其地位可想而知。而孔子時代的魯國,是三桓主政下的魯國,孔子之所以能夠仕魯,包括其最後離開魯國,都是與三桓密不可分的。

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孔子諸多弟子皆出任過季氏官職,同時孔子非常敬佩叔孫穆叔、叔孫昭子的為人,且孟僖子命其兩子孟懿子、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足見孔子與三桓的關係非常緊密且複雜。整體上恪守周禮、遵循古制的三桓並非是後世人們認為的那樣同孔子是完全對立的,實際上三桓與孔子在政治交往、禮樂交流、人生價值的溝通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絡。他們之間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

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孔子與三桓的關係大致可以以孔子周遊列國為界限分為兩個時期:周遊列國前,孔子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起步,以中都宰出仕,直至為魯司寇,甚至“攝相事”,成為春秋時期魯國唯一一位非卿族出身的大夫。可以說,魯國的執政卿大夫是非常看重孔子的執政能力的,陽虎之亂後,魯國社會可謂是極不穩定,三桓自身的地位遭到削弱,因此他們起用已聞名於世的孔子來挽救時局。直至隳三都失敗,齊國為離間魯國君臣關係而送女樂至魯,孔子選擇周遊列國以繼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一時期是孔子與三桓關係最為緊密的時期,但也由此遭到了墨子的非議。周遊列國歸魯後,孔子未再出仕,專心於文獻的整理。這一時期的孔子並未參政,只是以魯國國老的身份而為魯哀公及三桓充當顧問,同時對於三桓所推行的政策多有批評,但孔門弟子此時可謂是國之肱骨,他們參與魯國政事的力度反而加深了。

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總體上看,三桓與孔子及孔門弟子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孔子唯一的出仕經歷是在魯國,孔子仕魯實際上是三桓為藉助孔子及孔門弟子的力量而為其提供政治舞臺才發生的,在隳三都後,雙方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漸生間隙,最終以孔子周遊列國而告終;孔子周遊列國前後,仍有孔門弟子在季氏門下出仕,他們既是季氏的智囊和臣子,又是季氏掌握政權的臂膀;孔子晚年居魯整理古文獻也是在季康子邀請其歸國的前提下得以實現的。

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季康子

但同時,三桓又是孔子推行其政治主張和實現其政治理想的現實阻礙。孔子一直力圖強大魯國公室,消弱以三桓為代表的貴族卿大夫勢力,以實現其建立“有道之國”的政治理想,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孔子與三桓的政治合作必然失敗;孔子仕途失敗的標誌性事件是隳三都的失敗,而此事正是孟懿子暗中支援其家臣公斂處父反抗的結果;此外,三桓在國內暴虐對待民眾的方式也與孔子“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思想相沖突,為此孔子不惜與為季氏“用田賦”的冉求斷絕師徒關係。

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三桓與孔子的關係是極其複雜多樣的。一方面,三桓給予了孔子施展其政治抱負的機遇和舞臺;另一方面,又是三桓阻礙其政治理想的實現,導致了孔子仕途的失敗。

回顧孔子相魯的整個過程,他能夠在魯國出仕是與當時整個魯國的政治大環境密切相關的,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不得不倚重孔子及其弟子來挽回危局。而一旦魯國局勢得到穩定,三桓得以控制局面,一心想要“強公室抑私家”的孔子及其弟子就勢必離開父母之邦了。

成也三桓,敗也三桓—三桓與孔子

吾言孔子一生求仕,而畢生不得其所求!

嗚呼孔子,成也三桓,敗也三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