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嘴樂”問題愈演愈烈,我們置身漩渦之中,漸漸麻木

如今的中國,已然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但是在大家愈發對未來美好生活滿懷憧憬之時,在我們身邊卻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陷阱。

這個陷阱的名字叫做“奶嘴樂”。

“奶嘴樂”問題愈演愈烈,我們置身漩渦之中,漸漸麻木

這個詞來源於德國人寫的一本書,這本書叫做《全球化陷阱》,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出版,書中作者闡述了一種全球化時代的20—80現象。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在全球化競爭當中,只要20%的人會受益,而剩下的80%會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失敗者。這種局面自然會引起世界精英們以及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國家的擔憂。

他們擔心,如果全世界那80%的人在全球化中感到絕望進而憤怒的話,這一部分人如果奮起反抗,造那20%人的反,怎麼辦?

“奶嘴樂”問題愈演愈烈,我們置身漩渦之中,漸漸麻木

布熱津斯基

書中引述了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的建議,他認為如果把娛樂、遊戲等等感官刺激強烈的內容灌輸給這80%的人,那就相當於給愛哭的孩子嘴裡塞上了奶嘴,讓他們能沉浸在這種感官刺激中,根本顧不上去思考自己的處境,忘掉自己對未來的絕望。

這樣,全世界就能穩定在20%的人受益,而80%的失敗者處於麻木不仁狀態。

英文中,奶嘴叫做“titty”,娛樂是“entertainment”,書中作者巧妙地把兩者相結合,造出了一個詞,叫做“tittytainment”,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奶嘴樂。

根據這本書的記錄,布熱津斯基提出這個戰略是在1996年,而非常巧合的是,如果你是80後、90後,回想一下恰恰是在90年代後期,咱們中國青少年開始進入了追星時代。

那個時候,各種港臺、歐美歌星,各種天王天后開始輪番登場。

“奶嘴樂”問題愈演愈烈,我們置身漩渦之中,漸漸麻木

那個時候,中學生開始人手一臺隨身聽,隨身聽裡放的是各種流行歌曲的卡帶,到後來條件好了一些的又開始配上了CD機,卡帶換成了CD唱盤。

至於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布熱津斯基的戰略開始付諸實施,我們不敢確定也沒有證據,但可以確定的是,從那個時候起,各種推崇感官刺激的娛樂活動開始風靡全國,青少年們的偶像從曾經的革命先烈、科學家轉換成了形形色色的影視新星們。

“奶嘴樂”問題愈演愈烈,我們置身漩渦之中,漸漸麻木

你可以說所謂的奶嘴樂戰略,是一種未經證實也無法證實的陰謀論,但是奶嘴樂戰略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概括,卻是值得我們警惕和反思的社會現實。

大眾文化是為了滿足億萬群眾的文化需求,如果能夠起到激勵人們奮進向上,給人們以正面的引導,那自然是健康的文化,應該為社會所倡導。但是如果大眾文化過度娛樂化,只是為了滿足民眾最淺層的文化需求,為了滿足大眾感官刺激的需要,那麼這種文化的泛濫,無異於精神鴉片對社會的毒害。

大家可以留心一下上班下班時候的地鐵公交車,看看上班族們在上下班的路上都在做什麼,拿著手機玩遊戲、看網劇、刷綜藝、這種低頭一族的壯觀景象屢見不鮮。

“奶嘴樂”問題愈演愈烈,我們置身漩渦之中,漸漸麻木

我們置身於最淺層的感官娛樂中,忽視了更高精神層次的需求。

當然,我們並不說放鬆、愉悅身心是錯誤的。

但是應當加以區分,文字代表的是理性思維,影片圖畫代表的是感性認知,當我們完全以感性認知取代理性思維後,軀殼中還有精神存在嗎?

娛樂至死的時代,人人急於求死,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心存憂慮。

其實真正可怕的,倒不是這個所謂的奶嘴樂問題本身,即便你昨天不知道這件事,看完這篇文章,也應該知道了,可是有用嗎?有多少人會因此真正做出改變。

矛盾的關鍵就在這裡,我們都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卻又不肯直視問題,直視了問題,卻也從未真正想過改變。

想到改變,卻未能持之以恆。

“奶嘴樂”問題愈演愈烈,我們置身漩渦之中,漸漸麻木

今晚我不熬夜玩遊戲。

到了十一二點的時候,這局還沒打完,再玩一會!

明早起床學習。

到了六點天亮,哎呦太困了,再睡會兒吧!

反反覆覆,我們逐漸麻木。

不是不知改變,已經改而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