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古時就讀私塾的入門教材就是南宋學者王應麟編纂的《三字經》,初讀字韻圓潤,再讀朗朗上口,文體格式都是三字一體,因此讀作“三字經”。

全文引經據典,把模範故事轉化成簡單直白的短話,如“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是頌揚後周時期的諫議大夫竇禹鈞,稱讚他教子有方。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一、四歲讓梨,聰穎機敏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裡的孔融,這個張揚外露、恃才傲物的大才子,人生經歷跌宕起伏的波動,又迴歸塵埃落定的寧靜。

孔融是儒家至聖孔子的二十世孫,又是享譽天下的建安七子之一,年幼時的孔融因“讓梨”一事被視作孝子賢孫的道德楷模,仁慈友愛的名聲遠播鄉里。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這時候的孔融在很多人眼裡才不配位,畢竟只是一件讓梨的小事,不過是憑藉著孔子後裔的身份地位,做了一次成功的營銷宣傳罷了。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孔融真正用實力驚豔世人是在十歲那一年,他跟隨父親來到京師洛陽,四處拜訪當地的名士權宦。恰逢司律校尉李膺宴請四方賓客,《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如是:

時,河南尹李膺以簡重自居,不忘接士賓客,敕外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李膺宴請的賓客大都是京師裡顯赫有名的人物,孔融想要一覽名士聚集的風采,索性大搖大擺地走上前,被守門侍從攔下,他不慌不忙地聲稱和李膺祖祖輩輩是世交。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說罷孔融佯裝嗔怒的樣子,一時間門衛面面相覷,猶豫再三後還是放了孔融進去,孔融進入人山人海的李府也不怯場,隨便找了個席位,徑直入座。

眾多名人雅士裡,孩童模樣的孔融引起了李膺的注意,此時門衛向他稟告孔融適才所言,疑惑不解的李膺決定邀請孔融上席就坐。

膺請融,問曰:“高明祖父嘗與僕有恩舊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

孔融借用先祖孔子和李膺本家老子(李耳)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進而和李膺攀上了一層世交情誼,此言一出,語驚四座,連主人李膺也禁不住嘖嘖稱奇。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一名叫做陳煒的大夫姍姍來遲,看見眾人圍坐在一個小孩面前,忍不住一頭霧水,旁邊的朋友向他講述了剛才發生的情形。陳煒不慌不忙地說:“小時候聰穎機敏,長大卻未必敏智。”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孔融聽罷反唇相譏:“依這位大人所言,您小時候一定聰慧過人了?”

煒曰:“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融應聲曰:“觀君所言,將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為偉器。”

看似孔融一言化解尷尬,令在座賓客大為讚賞,甚至還得到了主人李膺的期許和嘉獎,實際上這也凸顯出孔融的另類性格,張揚跋扈,睚眥必報。

二、擅作主張,惹禍上身

孔融十三歲時不幸喪父,在父親的祭奠儀式上,悲痛欲絕的孔融整日跪在地上,哭得幾度昏厥,以至於需要鄰居的攙扶才能站立起來。

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孔融入選年度孝順模範名單,周圍鄉鄰贊聲不斷,紛紛宣傳孔融的仁孝事蹟。

年十三,喪父,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州里歸其孝。

然而孔融的仁義之舉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起到良好作用,孔融十六歲那一年,哥哥孔褒的好友張儉前來投奔孔家,稱其不慎得罪當朝權貴,想要避一下難。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仁孝之星”孔融認為兄長的朋友來投奔,作為弟弟理應接納款待,於是孔融擅自做主,私自收留了張儉。這件事情敗露後,官府將孔褒、張儉、孔融一併收監入獄,面對刑事人員的審訊,孔母、孔褒、孔融爭相認罪,但求一死。

融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褒曰:“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

郡縣長官商議過後,最終以張儉是孔褒朋友的理由,將孔褒按照死罪處決,孔融此後聲名鵲起、家喻戶曉,親哥孔褒則把生命葬送在了斷頭臺。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三、踏入仕途,左右觀望

資訊閉塞的古代,孔融的名聲卻一傳再傳,各地州府郡縣相繼邀請孔融來擔任官職,孔融選擇了其中態度最為迫切的司徒楊賜,初次踏入仕途。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黃巾之亂期間,時任北海相的孔融,缺乏足夠的軍事能力,難以抵禦勢如潮水的黃巾軍,於是派人去向平原相劉備求救,劉備對此的情緒反應,再一次說明了孔融的名氣和威望。

備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賊乃散走。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黃巾之亂結束後,青州牧起家的曹操和“四世三公”袁紹勢同水火,孔融明白兩人都不是真心扶持漢室,因此沒有依附曹、袁任何一方。

四、迫於無奈,投奔曹操

直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迎漢獻帝劉協到許昌,連漢朝的象徵都移過去了,孔融只能無可奈何地選擇投靠曹操,擔任了管理皇室財務開支的少府。

最初孔融和曹操是相互利用的關係,曹操利用孔融的知名度,宣傳自己求賢若渴,孔融利用曹操的俸祿,樂得混一口飯吃,順便提點建設性意見。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然而孔融的性子太過耿直,偏偏喜歡批評時政,連曹操親自下達的政令都要去插手,這一點和直呼“阿瞞”的許攸如出一轍。假設孔融能夠管住自己的嘴巴,少一些暢所欲言,多一些三緘其口,曹操對孔融的容忍限度還能大一點。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五、冷嘲熱諷,借古諷今

曹操追擊鄴城袁氏時,世子曹丕私下納袁熙妻甄氏為妾,孔融一頓旁徵博引,搬出“武王伐紂”的典故,批評“武王”曹操把“妲己”甄氏賜給了“周公”曹丕。

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征討烏桓時,孔融又是一頓冷嘲熱諷,舉出了“肅慎進貢楛矢”和“丁零盜竊蘇武牛羊”兩件史事,表示將這些陳年舊賬一併處理算了,明戳戳地諷刺曹操窮兵黷武,企圖趕盡殺絕。

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肅慎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曾向周王朝上貢楛矢,丁零是匈奴部落的一支,丁零人盜竊過在北海牧羊的蘇武的牛羊,孔融意在調侃曹操興兵討伐。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六、恃才傲物,下場可悲

賣弄才學,拐著彎說話,這是曹操深惡痛絕的憤怒點,孔融一副洋洋得意的姿態,讓曹操大為光火。彼時曹操胸懷大志,籌劃南下事宜,期望能夠順利一統天下,顧不上和孔融逞口舌之爭。

戰爭儲備分為兩種資源,兵力數量和供給條件,曹操一邊需要徵集精壯兵馬,一邊需要儲存大量糧食,於是他決定頒行“禁酒令”,嚴禁百姓用糧食造酒。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禁酒令”的推行,惹得嗜酒如命的孔融頗為惱怒,他頻繁向曹操傳送書信,信中多是輕侮諷刺之詞,聲稱酒是周禮文化,指責曹操破壞禮制。

四歲能讓梨,十歲出風頭,備受禮遇的孔融,為何把好牌打的稀巴爛?

孔融的一次次挑釁和嘲諷,讓曹操逐漸失去耐性,終究給自己招來了一場殺身之禍。

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以孝聞名天下的孔融,死前被安上了不孝的罪名,這緣於孔融一段離經叛道的驚人言論: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孔融把父子緣分解釋為“情慾”的結果,母子關係則是容器和物品的關係。

這番言論漠視親情的重要,完全脫離情感需求,把父母之間的結合當作動物本能,實則是荒誕不經的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