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代人的臂力拉不開古代的弓箭,是身體“退化”了麼?

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言道:“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乃是一介文人,在他年老之時,也不免抒發一下年輕人的狂傲之氣,“牽黃”、“擎蒼”、“射虎”、“挽弓”等動作,亦是他夢寐以求的。古代打仗時,戰士們靠的就是手上功夫,不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起碼也會使幾件趁手的兵器,否則上了戰場,就只有等死的份。不過,騎馬射箭乃是每名戰士都要學習的基本功,達標之後才能奔赴戰場,可為何到了現代,卻沒幾個人能拉得開古代長弓,究竟是身體“退化”了,還是另有原因?

為何現代人的臂力拉不開古代的弓箭,是身體“退化”了麼?

據史料記載,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就出現弓箭了。當時,古人還沒有高超的製造技術,所以箭桿就是一根樹棍或竹竿,箭頭則是磨尖的石片、骨、貝殼等。雖然看上去有點簡陋,但弓箭的發明,卻對古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一是加大了自保能力,二是擴大了狩獵範圍,在其恐怖的威懾下,就連猛獸也要退舍三分。後來,人類又在箭桿上安裝了尾羽,這樣一來,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都得到了顯著提高,同時也成為了後世箭矢的模板。

為何現代人的臂力拉不開古代的弓箭,是身體“退化”了麼?

很多考古資料證明,古代弓箭的拉力很大,動輒以石、鈞來計算,若是沒有力氣,根本連弓都拉不開。《呂氏春秋》中記載,戰國時期的齊宣王喜歡射箭,一有機會就會過過癮,身邊人為了升官發財,都免不了阿諛奉承一番,說他膂力過人云雲。但是,齊宣王卻沒什麼天賦,臂力也不是很大,他用的弓還不到三石,可是手下卻說他用的是九石的強弓,全天下僅他一人有此實力。因此,直到齊宣王離世,他都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也是十分可悲了。

為何現代人的臂力拉不開古代的弓箭,是身體“退化”了麼?

三石弓是一個什麼概念?當年的一石等於120斤,三石就是360斤。不過,戰國時的1斤約為250克,所以三石,相當於現在的180斤。180斤,已經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了,放眼全球,也沒幾人能拉開這樣的硬弓。當然了,齊宣王也拉不開180斤的弓,《呂氏春秋》中的記載,應該是把他誇大了。除此之外,《新唐書》裡的王忠嗣能拉200斤的弓,《宋史》的岳飛也能“挽弓三百斤”,按照宋代斤計算,他起碼也能拉開240斤的弓。

為何現代人的臂力拉不開古代的弓箭,是身體“退化”了麼?

由此可見,但凡叫得上名號的將軍,實力都要超出常人許多,而且這是實打實的天賦,就像“力能扛鼎”的項羽一樣。可是,古籍中的記載就一定為真嗎?有人認為這是古人誇大其詞,還有人認為現代人的身體出現了“退化”,除了軍人或從事體育的人,都不能和古人相媲美。實際上,這兩種說法都不對,現代人之所以拉不開百來斤的硬弓,其實是對古人的測量方法產生了“誤解”。

為何現代人的臂力拉不開古代的弓箭,是身體“退化”了麼?

《周禮註疏·考工記》中有言:“假令弓力勝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繩緩擐之,每加物一石,則張一尺。”古人測弓拉力的時候,是沒有上弓弦的,可是現代人測弓拉力,是對上弦後的弓弦施加力,然後再將測出的力,作為弓拉力的讀數。將明、宋兩朝的弓拉力資料對比可知,宋朝的弓拉力資料,要比明朝大一倍,也就是說,按照大多數古人的臂力,也只能拉開幾十斤的弓,像岳飛那樣的人少之又少,他實際上能拉開120多斤的硬弓。

為何現代人的臂力拉不開古代的弓箭,是身體“退化”了麼?

還有一點,弓的拉力和箭重有關,拉力大的弓,箭也要更重一些,反之亦然,否則就會影響弓的壽命,甚至直接導致損壞。根據《明會典》記載,明軍戰弓的拉力分為4等,從40斤到70斤,每10斤為一等,換算過來,也就是現在的48斤~84斤。到了明末,戰弓的拉力達到了144斤的標準,不過這只是極少數,普通士兵的弓箭,只有六七十斤的拉力。

當然了,對大部分現代人來說,即使是幾十斤的弓,他們也不一定能拉得動,身體雖然沒退化,但是必要的身體鍛鍊,卻要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