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水利建築,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全長近3000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它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地區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沿線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鎮的興起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中國水系圖

中國東部平原河流水系大部分向東流,五大水系的幹流和支流自古就是東西水運交通的重要航道。但要發展南北方向的水運交通,就要在這些水系之間開鑿運河。

早在春秋時期,各大水系之間的開鑿工作就已經開始,三國以前,五大水系就已經透過運河大致連線起來。但只有在統一王朝,各段運河才會連成完整統一的運轉體系,比如秦漢運河,隋唐運河,以及元代的京杭大運河。而在分裂時代,他們只能各自為“戰”,在其所在的政權勢力範圍內發揮作用。

運河的修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停地被改造和修繕。

中國歷史上,運河需要不停整修有如下三個原因:

第一,航線需要不斷最佳化,問題段落需要逐漸修復。

春秋時期,因為技術水平和人力有限,會挑選兩個水系間距離最近的支流開通運河,以便用最短的時間和最小的力氣完成連通工作,所以兩條主幹道相連,就要先繞行到支流,自然會繞路。所以歷朝歷代,在技術水平和國力允許的前提下,會不斷縮短這類航線。

有些航線上會有險灘、急流等問題,歷代也會不斷尋找突破的方法和技術,慢慢加以解決。

第二,因失修淤塞的運河,後世需要重新疏浚。

水流會帶有泥沙,泥沙會使河道淤塞,要保證船隻往來通暢,必須不停清理和維護。如果王朝式微無力維護河道,或者遇到戰亂,都會導致運河淤塞甚至被廢棄,那麼日後再次啟用就要重新疏浚。

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總是淤塞的洛陽段運河

第三,政權更迭,運河隨之改變走向。

運河最主要的作用,一是連通政治中心和富庶地區的物資運輸,二是運兵。所以一旦政權更迭,政治中心改變,戰略重點調整,運河的走向也會隨之變更。

中國曆代運河的變化是什麼樣呢?

一、三國以前:五大水系相互連通。

秦漢時期,以及三國、南北朝時期。秦漢是統一運河,其他時代運河“各自為戰”。

(1)戰國以前,錢塘江、長江、淮河和黃河相互連通。

這四大水系是透過如下運河連線起來的。

長江、淮河間的邗溝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修建溝通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邗溝,這是世界上有確切紀年的第一條大型運河,是後續2500多年江淮連通的最主要通道。

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古邗溝變遷示意圖

但這條運河有很多不足,比如,因為借用了江淮之間的湖泊,導致線路曲折;風浪大,行船困難等等。所以,各個時代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都會對其進行不同程度的整修。

先看黃河、淮河間的鴻溝。

戰國時,魏惠王在開封西側的滎陽引黃河水,開通滎陽到開封之間的水運,黃河水在開封折向南,透過淮河支流穎水連通了淮河。這條黃河-穎水-淮河的路線,一直使用至南北朝。因為這段運河,滎陽一下子重要起來,一直到宋朝,都是黃河南下溝通淮河,北上溝通海河的樞紐。

再看長江、錢塘江間的江南運河。

這段大致也修建於春秋後期吳越崛起時,從錢塘江口的杭州北上,經過太湖水系,通至長江。這段運河水源充沛,地勢平坦,問題較少。

(2)秦漢時,西起關中的東西大運河建成。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滎陽以東的黃河水系跟東南部的溝通已經比較順暢,秦都咸陽也可以透過渭水與黃河相連。但渭水到黃河是天然河道,曲折900裡,險灘很多,從關東運糧到咸陽一次需要6個月。

西漢定都長安,為解決糧食問題,放棄渭河水道。但引用渭河水,開通長安向東至潼關的漕渠,然後連通黃河。這條漕渠只有300多里,遠遠優於秦朝的渭水通道。

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漢代關中水利工程

至此,西起關中,東南到杭州的東西大運河算是比較通暢了。但東漢定都洛陽,長安-潼關漕渠就被廢棄了。

(3)三國時曹操開通白溝,運河首次到達北京周邊。

曹操為了北征袁尚和烏桓,需要往北方運兵。他在黃河北側的清水和海河支流淇水之間挖掘白溝,然後透過黃河支流漳水連通黃河。這樣,海河和黃河第一次連通起來。而海河支流子牙河水系可以到達北京周邊。

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曹操在清水河淇水間開鑿白溝

曹操還修通了開封往東到商丘之間的黃河水道,即汴渠,這是後來隋煬帝通濟渠的重要一段。

需要補充的是,南北朝時,從杭州到浙江寧紹平原的浙東運河也修好了,這是東達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一直到清朝都在發揮作用。

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浙東運河

到南北朝為止,淮河以南的運河水系大體定型,一直被後世沿用,只需修修補補。但淮河以北的運河因為戰爭和政權更迭等關係,變化很大。

二、隋朝:在東西運河基礎上開通南北大運河。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動亂,北方很多水利設施已經荒廢,隋朝統一後,開始逐段維修。

首先是廣通渠。

隋定都長安,仿照西漢修建了長安到潼關間的漕渠(取名廣通渠),後來隋煬帝遷都洛陽,廣通渠荒廢,但被後來的唐朝啟用。

其次是永濟渠。

隋煬帝為了用兵遼東,選擇涿郡(今北京市)作為基地,需要開通都城洛陽到北京周邊的運河。三國時曹操雖然已經連通黃河和海河之間的水道,但多為自然河道,航路不暢,無法滿足隋煬帝的需要。

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隋朝運河

隋煬帝就在原來曹操運河(清水+白溝+淇水≈海河支流衛河)的基礎上,引泌水與黃河連通(泌水與黃河交匯處在滎陽附近),泌水又與衛水上游相連,透過衛水下游到達海河,再透過海河支流永定河到達涿郡,隋煬帝又擴充河道,使運輸更加通暢,這段就是永濟渠。

再看通濟渠。

隋朝之前,淮河和黃河之間靠魏惠王鴻溝水系相連,即黃河-穎水-淮河。隋煬帝放棄這條通道,而是利用曹操開通的汴渠,在滎陽以西用黃河水連通洛陽,往東過開封、商丘後繼續往東南開通,一直到江蘇睢眙,直接進入淮河,相比鴻溝繞到穎水,隋煬帝讓黃河和淮河直接相連,航道縮短很多,這就是著名的通濟渠(後世又稱為汴河)。

這樣,北方連通海河達到涿郡,向西到達黃河邊上的洛陽,東南透過江南河到達杭州,一個東西南北皆通的大運河建成了。而且為了方便乘龍舟南巡,隋煬帝把通濟渠、邗溝、江南運河都加寬加深,所以工程量非常大。

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汴河兩岸的繁華

唐朝定都長安,將隋初修建的廣通渠重又利用起來,所以大運河西側又抵達長安。唐朝對大運河非常依賴,為有效利用,還改革了漕運制度。

宋代定都開封,汴河交通是繁華汴京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北宋在運河上建船閘等,以保持航道水位,調節航行深度,非常先進。

三、元朝建成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南宋時,黃河決堤,隋朝修建的通濟渠基本被毀。北方金朝遷都燕京(今北京),當時海河水系透過白河(海河支流)到達通州,距離燕京城50裡,金想連線通州至燕京水運,但比較失敗。

元朝定都北京,第一要解決水運直達北京城的問題,第二要重新連通黃河和淮河。水利專家郭守敬居功至偉。

首先是透過通惠河、壩河和積水潭解決北京城水運問題。

金朝之所以無法成功修建通州和北京城之間的運河,主要因為北京地勢較高,周圍水系難以向上供水,北京城內又缺少大型水源。金朝曾把積水潭和壩河(到達通州城北)相連,也曾開通連線北京城到通州的金口河,但都因水源不足,作用有限。而郭守敬找到了合適的水源,並對其很好地加以利用。

他為積水潭+壩河這段漕運找到玉泉山的水源,又在城北山上找到白浮泉,沿途吸收溪水和泉水,接通金朝開通的金口河,建成通惠河。找到水源其實只完成第一步,還需要蓄水、控制水流,選擇流經路線等等。郭守敬透過精確的考察和測算,解決了壩河和通惠河水源,建閘門解決了蓄水和水流問題,讓北京城和通州之間擁有至少兩條水運線路。

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通惠河

然後修建山東運河,使黃淮海三大水系溝通線路大大縮短。

通濟渠被黃河沖垮後,郭守敬透過南北走向的泗水直接北上山東(泗水是淮河支流,但黃河改道後進入泗水,所以泗水也算黃河),然後在山東修建直達海河的山東運河。隋唐時,淮河是先到西邊滎陽拐個彎後再折向海河的,但山東運河卻直接北上,大大縮短了航線。

然而,因為地勢偏高,山東運河水流不穩定,元朝通常需要走海路完成南方至海河的運輸。這個問題被明朝解決,以致京杭大運河為明清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開鑿大運河:政治走向的晴雨表

京杭大運河

清朝時黃河倒灌,運河泥沙淤積嚴重,越來越難以治理。清朝中後期海運發達,運河最終棄置不用。為明清經濟乃至中國歷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大運河,正式終結了使命。儘管如此,運河不會被遺忘,它作為一種文明將被永遠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