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吃”感到困擾,《吃掉情緒?和食物的鬥爭》值得一讀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食物的種類繁多,食物價格的降低,很多人開始吃得比實際需要的更多。

有人因為失戀或者情緒不好,而選擇犒勞自己一頓,控制不好暴飲暴食,體重增加。

有人因身體肥胖吃減肥藥,只吃水果沙拉或者素食。

這些習慣給他們造成巨大心理壓力,自我挫敗、自我責備。甚至自我羞辱。很多事物進食行為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除非嚴重到危及生命或明顯到被專業人士發現,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會就自己紊亂的進食行為來諮詢心理醫生。

為了消除這種過程中帶來的不良後果,人們只好節食或消費力調整自己的進食行為。

我們中的很多人從未停止過與食物的鬥爭。如果你因為自己使用食物的方式而感到苦惱,你感覺到失控,那麼這本

《吃掉情緒?和食物的鬥爭》可能會有幫助。

如果你對“吃”感到困擾,《吃掉情緒?和食物的鬥爭》值得一讀

一、無法掌控自己進食行為的三類人群提供幫助

很多人不斷沉浸在對食物、體重、體形和穿衣尺寸的焦慮中,以至於這些擔心干擾了日常的社會功能,也影響了生活享樂。

這一被嚴重困擾的人群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人吃得其實不那麼多,但他們仍擔心會因為吃太多而變胖;第二類人吃了太多,但會採取嘔吐、清腸或者捱餓等手段來減輕因進食而產生的後果;第三類人一旦開始吃就停不下來,或者吃太多後卻不能用其他方式消耗掉,以至於變得超重或過度肥胖。

如果你對“吃”感到困擾,本書值得一讀。如果你的家人或者朋友有“吃”方面的困擾,你你擔心他們的身體健康和情緒狀態,也不妨一讀。

二、對一線的專業人士提供幫助

對飲食學家、保健員、臨床護士、護理糖尿病人的護士、學校護士、心臟康復專家、運動專家、教師、社工、以及那些會和濫用食物的人群打交道的人士。當他們面對具有失調性進食行為的病人或者來訪者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理解失調進食的概念框架,以及如何與這些人群工作的策略;當然還需要專科醫生聯絡。

書中涉及最多的是如何理解自己的進食行為。想要讓改變發生,很重要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自己的進食行為。

第1章詳細描述了我是如何得出這些結論的。仔細探討了一些有過此類問題以及正在被其困擾著的經歷背後更細的含義。

第2章詳細描述了我是如何得出這些結論的。我也仔細探討了一些有過此類問題以及正在被其困擾著的經歷背後更詳細的含義。

第3章講述了很多受困於“失調性”情境的故事。之後講述了關於成為女性、成長過程的難題、至少我們可以控制放進自己嘴裡的東西、母女們……等12章。

帶著問題來讀書,每一章節後面都會有“停一停,想一想”小貼士,對於讀者而言很有啟發意義。

用進食來控制自己的生活,為什麼我們有些人會用進食的方式來應對生活的挑戰?

如果你對“吃”感到困擾,《吃掉情緒?和食物的鬥爭》值得一讀

羅伯塔:我只是坐在電視前,完全意識不到我往嘴裡塞了多少東西。

丹妮絲:我怎麼會因為那麼可愛的寶寶感到抑鬱?我只是因為孕期長的肉太難減下來了!

莫拉格:要是,要是瘦一點,我就不會感覺這麼糟糕了 。我就不會介意出門,因為我就不會感覺到每一個人都在看著我,想著“老天,她真胖”。

費麗絲蒂:當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時候,有一點可以給我一些安慰,至少我能夠控制放入自己嘴裡的東西。

這本書將幫助你澄清對食物的感受,理解你的情緒性進食行為,並一起探討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這樣你就可以找到更好、更合適的應對方式來代替“食物武器”,過好每一天。

三、聽聽名家和作者怎麼說?

英國《超大號與超小號》節目中的營養師、利茲都會大學資深講師,厄休拉·菲爾波特說:“我真的非常享受閱讀本書的感覺。它顯然反映了我在幫助人們理解進食問題的來源時所採用的方法。我覺得,本書對於那些嘗試改進自己與食物的關係的人來說,很有參考價值。它對於這個主題的闡述非常直觀,很好閱讀。”

作者茱莉亞·巴克羅伊,註冊心理治療師,曾受訓於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關注依戀理論、神經科學、身體治療方法的發展,以及創傷心理輔導和認知療法;並將這些心理學理論和諮詢方法應用於進食障礙的研究。

在倫敦當代舞蹈學院(London Cont emporary Dance School,LCDS)學生心理諮詢師5年,並自此開始研究進食障礙。全職供職於一傢俬人診所4年。在赫特福德大學工作14年;2002年起擔任心理諮詢教授,2008年起任心理諮詢名譽教授,並在英國舉辦講座、開展工作坊。

20多年的工作的工作經驗,集腋成裘。從心理學角度對肥胖人群和食物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失調的進食行為”一詞,只要你因為食物感到憂慮、痛苦。你就可以在書中找到逃離這些問題的線索。

如果你對“吃”感到困擾,《吃掉情緒?和食物的鬥爭》值得一讀

譯者王巍霓認為,有時候,食物在家庭中,還有著超越就餐的意義。食物可能被用作懲罰、安撫、獎賞和賄賂。以及在很多情況下,食物代表了父母對我們的照顧。我們內化了食物的這一角色代替,以至於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在拒絕食物或者暴飲暴食的時候,是在向父母(過去照顧自己的養育者)傳達成長、分離或獨立的需求。

人們賦予食物越來越多的意義,卻往往很容易忽視這背後的緊密相連的情緒問題。而恰恰是這些情緒問題,在加深食物與人們的羈絆。

王巍霓說:“希望《吃掉情緒?——和食物的鬥爭》能讓人們可以理解自己的進食行為,在嘗試用食物來自我撫慰的時候,能意識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墨楊世無雙,贈君一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