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年少成名,他長大後的事蹟卻為何鮮為人知呢?老師可不會說

孔融字文舉,他是東漢末年的一位文學家,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位,而讓他最出名的一個故事就是“孔融讓梨”了。小時候老師就用這樣的一個故事來告訴我們關於謙讓的美德,因為謙讓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非常好的美德,所以說也是值得大家去學習一下的。

孔融年少成名,他長大後的事蹟卻為何鮮為人知呢?老師可不會說

不過有關他的故事好像也只有讓梨這一件。按照道理來講,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而且在課堂上也是會多次提及的典型案例怎麼長大後就沒人提及了呢?除了這件事之外,老師卻從來不講他長大以後的事情,這又是為什麼呢?

孔融讓梨的故事記載於《後漢書·孔融傳》之中,但是當他到了13歲以後才逐漸成名。這件事情的真實性還是值得讓人懷疑的。13歲時,孔宙死了,作為兒子的孔融非常的傷心,一下子就哭倒在地上,需要人的攙扶才能勉強站起來。十里八鄉的人們聽到這件事都稱讚他十分的孝順。

孔融年少成名,他長大後的事蹟卻為何鮮為人知呢?老師可不會說

當時東漢的朝廷是由宦官當政的,有一位非常有名計程車人張檢因為得罪了宦官而四處逃難,只要是他停留過的地方被處死的人不計其數,他為了避難逃到了自己好朋友孔褒的家裡。但由於孔褒不在家,孔融就收留了他。負責抓捕張檢的官吏知道這件事之後就要定他們倆的罪。

孔褒和孔融都爭著想要頂替這個罪名,但是最後還是把罪名歸咎到了孔褒身上,孔融也因為這樣的一件事情名聲大噪,他還由此得到了司徒楊賜的作用。公元184年他被舉薦為大將軍,但是孔融其人實在是太過驕傲自滿,可上司御史中丞趙舍總是搞不好關係,最後只能稱病還鄉。

孔融年少成名,他長大後的事蹟卻為何鮮為人知呢?老師可不會說

不過孔融的才學和文化水平的確非常的厲害,他也是“建安七子”之首,想要重用他的人自然也是非常多的。朝廷最後又徵召了孔融,不過此時在位的皇帝是劉辯,朝政大權都掌握在董卓手裡,在朝廷中孔融提出“光復漢室”的言論,這讓董卓感到十分的不爽,於是他就把孔融調到了北海為相。

在那個地方當官的時候,還流傳出了一件事情,聽說孔融為父親舉辦葬禮,讓整個北海城的人都過來哭喪,但有個人實在是哭不出來,孔融就下令把他給殺了,理由是因為他哭得不夠哀傷,這個故事跟孔融讓梨這樣的事情一樣也是頗有爭議性的,但是在北海的民間確實就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件事情。

孔融年少成名,他長大後的事蹟卻為何鮮為人知呢?老師可不會說

說孔融是個自大的人,這樣的言論也不是隨便說說。這件事情就算連劉備都是有耳聞的。孔融當初被黃巾軍的管亥圍困的時候,就派出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備聽說此事就回復說:“孔北海居然還知道天底下有一個劉備呢!”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孔融平時就是一個目中無人的人。

公元196年,袁紹的兒子袁譚攻打北海,但這個時候孔融還在城內飲酒讀書,等到城池被攻破之後,他才匆匆忙忙逃往山東,把妻子和兒子當作誘餌留下給了袁譚。又過了12年,曹操北伐烏桓國的時候,到處都是一派兵荒馬亂的樣子。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和國庫的充盈,曹操上述請求皇帝可以下一道禁酒的命令,可是孔融又上訴認為禁酒這樣的命令是不合時宜的。

孔融年少成名,他長大後的事蹟卻為何鮮為人知呢?老師可不會說

這件事情也讓曹操對他懷恨在心,兩人在朝廷上也是多次針鋒相對。又過了一年,孔融又提出了“父母無恩論”,他覺得父母親是為了自己的情慾才將他們生下來的,並沒有對他們有什麼恩情。但是此時的丞相曹操推行的是以孝治國,孔融平日的飲食起居也是十分鋪張浪費的,他對父母的不孝態度也成了曹操收拾他的把柄。

孔融小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孝順而出名,晚年又提出子女完全不需要盡孝的觀點,這和之前塑造的孔融讓梨的光輝形象大相徑庭。所以在課堂上,老師們從來不會告訴學生長大後的孔融成了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