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愛酒的人都應當陪自己父親喝酒?

葉聖陶先生愛酒,他的長子,也是編輯出身,曾任中國少兒出版社社長的葉至善,曾專門寫過一篇《陪父親喝酒》,講述陪葉聖陶先生喝酒的故事。

為什麼每個愛酒的人都應當陪自己父親喝酒?

葉至善說,那些年,父親每天午餐晚餐都喝酒,由自己陪著,一喝就是個把鐘頭。有親戚朋友來,就拉著一塊兒喝。父親喝張裕白蘭地,他喝白酒,劍南春或五糧液。“把酒非謀醉”,酒是喝不多的,為的擺龍門陣,閒聊。天上地下,國內海外,可聊的話題多的是。這篇文章中,主要寫的是一次喝酒時的交流,關於某大領導填詞的特點。

善寫飲食小品的周作人,曾回憶家鄉的酒,以及父親喝酒的情況。他說,他的父親是很能喝酒的,自己不知道他可以喝多少,只記得他每晚用花生米水果等下酒,且喝且談天,至少要花費兩點鐘(兩小時)。

但愛吃、講究吃的周作人,稱自己“卻是不肖,不,或者可以說有志未逮,因為我很喜歡喝酒而不會喝”。很喜歡喝酒而不會喝,不會喝酒,也就不能很好地陪很能喝酒的父親喝酒(請原諒我有點拗口),實在是太遺憾了。

當代國畫大師傅抱石,坊間的說法是“無酒不能畫”。女兒傅益璇曾經撰文回憶父親與酒相伴的人生,說,家裡客廳的櫃子裡總是放滿各種酒,有綠豆燒,有五糧液,還有汾酒和茅臺,父親平時常喝的是高粱酒,有段時間也愛喝 白蘭地,但最愛的是茅臺。十歲時,一個大雪之夜,家裡有客來,發現酒不夠了,她出門去給父親賣酒,雪深路滑,跌倒了好幾回,但雙手緊抱著為父親買的酒。到了家,母親讓她把酒趕快拿給父親。

為什麼每個愛酒的人都應當陪自己父親喝酒?

傅益璇是女孩,傳統的女性是很少喝酒的。而且她當時才10歲,還是個小學生,傅抱石可能也沒想過讓她也嚐嚐自己喝的酒。不過我想,傅益璇長大一些以後,應該是很願意陪父親喝兩盅的吧?不知她有沒有陪父親喝過酒。

在我認識的文人中,朱學東先生是最愛酒的一位,一年能喝七八十斤白酒。他說,一直反對父親抽菸,卻勸父親喝酒,但自己的父親不勝酒力,無論是大年三十團圓之夜,還是喜宴酒桌之上,父親總是隻倒一點,象徵性地抿抿。偶爾喝個小半碗米酒,或半杯啤酒,也是滿臉通紅,且不勝酒力。

不過,朱學東沒什麼機會好好陪父親喝酒,卻有更讓人羨慕的“待遇”,能陪祖父喝酒。他的祖父年輕時得了氣管炎,戒了酒,年近70時,氣管炎症狀消失了,老人又重新端起了酒杯。恢復喝酒之後,身體一直很硬朗。“去世前一天,還讓我弟弟給他倒酒喝。”

朱學東回憶說,“我們(他和家人)喝酒是高興胡喝,逮著有喝酒的機會,大口大碗喝酒,米酒啤酒燒酒都喝”,每次在家喝酒時,每天要喝五頓酒的祖父坐在邊上,都會提醒關於喝酒的養生之道,“不過,我們總是當耳邊風”。

為什麼每個愛酒的人都應當陪自己父親喝酒?

陪父親乃至祖父喝酒,跟陪別的人喝酒,肯定是不一樣的,雖然喝的都是酒。那麼,陪父親喝酒,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呢?或許,除了表示對父輩的尊重,能夠體現家庭的和睦之外,也更能夠體會酒的溫度和人生的況味?中國人尤其中國文人,生命靠血脈傳承,也從酒脈傳承。在《老炮兒》裡,馮小剛扮演的老炮兒,就和兒子在喝了一場酒後達成了和解。

本文來源:每天一杯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