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三十五):田豫出任東州令真相及閻柔袁紹聯盟與公孫瓚大戰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三十五)鮑丘之戰

文:小A斯蒂芬

袁紹(三十五):田豫出任東州令真相及閻柔袁紹聯盟與公孫瓚大戰

據《三國志田豫傳》記載“

公孫瓚使(田)豫守東州令,瓚將王門叛瓚,為袁紹將萬餘人來攻。眾懼欲降。豫登城謂門曰:“卿為公孫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還作賊,乃知卿亂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門慚而退。瓚雖知豫有權謀而不能任也。

這裡的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東北)人。他還在少年時就投奔到劉備的麾下,在劉備擔任豫州刺史的時候,田豫因為母親年老體弱的原因而返回了老家。後來就依附於公孫瓚,並被公孫瓚任命為東州縣令。

東州縣這個地方,並不見於《後漢書地理志》,在其他史料中也沒有找到。近代學者盧弼在他的《三國志集解》中認為“東州”的說法可能是存在著流傳過程中錯記的情況,並且還總結了許多人的觀點,大概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東州就是漁陽郡的泉州,另一種認為東州就是河間郡的束州。

第一種觀點主要是認為公孫瓚既然能夠任命縣令,則必須要對這個縣擁有統治權。而當時公孫瓚的地盤主要自然是幽州境內。在其境內也只有漁陽郡泉州的“泉”字容易與“東”字相混淆,進而產生錯誤的傳抄記載。

據考證,漁陽郡的泉州縣位於今天天津市武清區西南部的城上村。從《三國志田豫傳》中的這段記載來看,假如袁紹可以輕鬆的派出一萬多人的軍隊,並且讓公孫瓚的一個叛將王門來帶領攻打這裡,卻沒有遭受到來自幽州涿郡的阻擊,只能說明公孫瓚已經失去了對幽州南部土地的控制權。但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

袁紹(三十五):田豫出任東州令真相及閻柔袁紹聯盟與公孫瓚大戰

據《後漢書公孫瓚傳》記載“

是歲,瓚破禽劉虞,盡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瓚自以為易地當之,遂徙鎮焉。

公孫瓚擒獲劉虞是發生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的冬天,這是沒有異議的事情。按照這段記載來看,公孫瓚在擒獲劉虞之後,他的勢力發展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易地。

所謂易地,其實就是在今天的雄安新區之內的雄縣和容城縣大概的位置。從地圖我們就可以看出,易地要比泉州更為靠南,而且在東漢末年易地隸屬於冀州的河間郡管轄。所以從這段記載來看,當時公孫瓚的勢力範圍已經波及到了冀州本土。個人猜測這應該是公孫瓚在故安之戰以後,透過拒馬水之戰中所取得的勝利,而乘勝南下的的軍事成果之一。包括河間郡和渤海郡在內的冀州大片土地當時都應該已經落入到公孫瓚的手中。所以說袁紹的軍隊想要越過易地至渤海郡的一線直接去打漁陽郡的泉州,是不太現實的事情。

袁紹(三十五):田豫出任東州令真相及閻柔袁紹聯盟與公孫瓚大戰

那麼,這樣看來田豫所擔任縣令的東州縣就是漁陽郡的泉州的這種觀點,就顯得有些站不住腳了。而東州,即束州的說法就更加接近於現實情況。

據考證,東漢時期河間郡的束州縣,就是位於今天河間市東北部的束州鎮,又叫束城鎮。在《後漢書地理志》的記載中,束州曾經一度屬於渤海郡,也就是說這裡應該是渤海郡和河間郡的交界處。也應該是當時公孫瓚與袁紹地盤的分界點,換句話說這裡正應該是公孫瓚的南部前線。所以,袁紹派兵率先攻打束州這裡,就相對合理一點。也應該就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我之所以要在今天討論這樣一個話題,並不只是要說明“東州”的記載有錯誤,而是要闡述一下公孫瓚與袁紹當時所處的勢力關係。

許多解讀三國的人都膚淺的認為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龜縮到幽州不敢復出,甚至產生了公孫瓚被袁紹壓著打,近乎於狂虐的地步。可實際上這是非常不現實的。試想,假如公孫瓚真的如此不濟,袁紹還用得著在界橋之戰後一直等到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在經歷了七年多的時間後才將其徹底的消滅嗎?

袁紹(三十五):田豫出任東州令真相及閻柔袁紹聯盟與公孫瓚大戰

而且我們為也可以從《三國志田豫傳》的記載中佐證出公孫瓚至少在興平元年年底的時候依然有與袁紹抗衡的實力。劉備擔任豫州刺史的時間是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是在曹操因為張邈陳宮等人“叛曹迎呂”的行為,而被迫從徐州撤軍之後的事情。田豫在這個時候離開劉備返回幽州,又在不久後被公孫瓚所任命為束州縣令(估計是在田豫的母親病故去世以後), 結果在任期內發生了王門率兵一萬餘人攻打田豫束州的戰事。我們從時間上來推算,在這個時候至少也應該是到了興平元年的冬天。也就是說在此時為止,袁紹依然並沒有必勝公孫瓚的把握,他們之間仍然是旗鼓相當。甚至出現公孫瓚佔據冀州土地的情況,而袁紹卻拿他沒有一點的辦法。

那麼,公孫瓚與袁紹之間的這種對持的狀態是到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生轉變的呢?個人觀點認為應該是在劉虞被殺的時候開始。

透過我們之前幾篇的分析,公孫瓚在興平二年(即公元195年)夏天,在一怒之下挾持著使者段訓斬殺了劉虞。然後又利用在劉虞妻妾家裡蒐羅出來的精美絲織品以及華麗的妝飾物品,對劉虞崇尚簡樸的德操形象進行輿論上的詆譭。希望能夠以此抵消幽州百姓對他殺死劉虞的不滿情緒。

袁紹(三十五):田豫出任東州令真相及閻柔袁紹聯盟與公孫瓚大戰

事實上從史書中對這件事“

時人以此疑之

”的記載來看,公孫瓚的做法還應該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只不過這種效果停留在了一個小的影響力之內。畢竟劉虞在前後兩次出任幽州的過程中,對幽州百姓以及北方的少數民族施行了非常寬厚的撫慰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民意支援基礎,這一點從劉虞被殺之後他的屬下仍然冒死劫下他首級進行安葬的行為上就可以看出。

所以,我們可想而知,在劉虞被殺以後,在幽州的本土勢必會有一場針對公孫瓚的反叛發生。這件事也被史書清楚的記載了下來,並且這種反叛最終也導致了公孫瓚勢力範圍的南縮。

據《三國志》記載“

虞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

這裡提到的劉虞從事鮮于輔,在後來袁紹與曹操的爭霸過程中,聽從田豫的建議暗中結交曹操,挖了袁紹的城角。齊周和鮮于銀到沒有什麼可說的故事。我們在這裡需要重點說一下燕國的閻柔。

袁紹(三十五):田豫出任東州令真相及閻柔袁紹聯盟與公孫瓚大戰

閻柔,廣陽郡人。年少時生活在烏丸、鮮卑人的族群中,並得到烏丸、鮮卑人的信任。劉虞被殺之後,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人想要聯合烏丸、鮮卑人的勢力一起為劉虞報仇,於是就想到了閻柔,希望透過閻柔來聯合烏丸、鮮卑人。史書中並沒有記載過劉虞與閻柔之間是否發生過相識的故事,但是從閻柔本是廣陽郡人的情況來看他們應該是有過相識的。因為幽州的州治薊城就位於廣陽郡。閻柔也應該是由於對劉虞有著一定的感情基礎才答應了一同對抗公孫瓚的事情,並且閻柔還被推舉為烏丸司馬。而且很快就在閻柔的號召之下成立了一支由烏丸鮮卑人以及胡人漢人組成的數萬人的聯盟軍。這支聯盟軍也迅速的對公孫瓚的勢力發起攻擊,第一戰自然是突破南下的防線漁陽郡。

據《三國志公孫瓚傳》記載“

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大破之,斬丹。

”在《後漢書公孫瓚傳》的記載中,閻柔等人在這場戰役中還斬殺了四千多首級。

潞北,顧名思義就是潞縣的北部。潞縣,因潞水流經而得名,就是今天河北省三河縣西偏北三十里的軍下村。從地圖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過了潞縣就是薊城。閻柔等人發動潞北之戰的目標看來就是公孫瓚當時的軍事中心薊城。這是一場決戰。

袁紹(三十五):田豫出任東州令真相及閻柔袁紹聯盟與公孫瓚大戰

那麼,閻柔等人在潞北擊敗並斬殺了公孫瓚任命的漁陽太守鄒丹,在這之後他們有沒有攻佔或者攻打薊城呢?史書沒有說,估計是沒有,就算有也一定是打敗了。因為如果閻柔等人取得了在薊城的勝利的話,這樣一場非常具有標誌性的勝利史書不可能不進行記載。而且這場閻柔聯軍與公孫瓚之間的決戰也並沒有發生在薊城,而是發生在鮑丘。

據《後漢書公孫瓚傳》記載“

烏桓峭王感虞恩德,

率種

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

也就是說袁紹也派兵參與了這場與公孫瓚之間的決戰。希望能夠一鼓作氣徹底的消滅公孫瓚。他所派遣的將領就是曾經在界橋之戰中為擊敗公孫瓚而立過大功的麴義,以及劉虞的兒子劉和

而公孫瓚則親自帶兵在鮑丘迎戰袁紹與閻柔的聯軍。

鮑丘這個地方,據李賢註釋《後漢書》的時候說就是鮑丘水,其實就是潞水的另一個名字。

袁紹(三十五):田豫出任東州令真相及閻柔袁紹聯盟與公孫瓚大戰

從這段記載的情況來看,袁紹方在鮑丘之戰中是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斬殺了公孫瓚兩萬多人。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這場聯合討伐公孫瓚的戰事中,閻柔一方和袁紹一方都先後取得了勝利,但是卻並沒有徹底的消滅公孫瓚。只是將公孫瓚的勢力輻射範圍逼退到了南部的易地。這對於勢力根植於幽州的閻柔和鮮于輔等人來說,是一件好事。畢竟易地已經不屬於幽州,而是屬於冀州。所以,對於袁紹來說這是件非常嚴峻的事情。

那麼,公孫瓚為什麼選擇易地作為自己新的軍事中心呢?袁紹又會如何應對呢?請看紀傳體三國評傳下一篇為您繼續解讀!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11月6日。

袁紹(三十五):田豫出任東州令真相及閻柔袁紹聯盟與公孫瓚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