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建立在民主原則之上的政府體制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華小玲聊歷史。在中歐和東歐國家, 成為“歐洲”成員國卻是唯一的選擇。 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理由——實現經濟現代化, 還是保障新市場, 或是獲得外國援助, 穩定國內政局, 同“西方”歐洲國家捆綁在一起, 或者僅僅是為了防止退回到民族共產主義——愛沙尼亞和阿爾巴尼亞新上臺的領導人都在指望著布魯塞爾。 加入歐盟後實現富裕和保障安全的前景, 對那些剛獲解放的“後共產主義”歐洲國家領導人是一種誘惑。

歐洲史:建立在民主原則之上的政府體制

他們被警告說, 如果有人告訴他們說舊體制優於新體制, 千萬不能誤以為真, 而轉變的代價是值得的: 歐洲就是你的未來。但是從布魯塞爾的角度看, 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從一開始, 歐洲計劃就是極其分裂的。 一方面, 它的文化是包容性的, 向所有的歐洲民族都開放。

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之後加入歐共體, 最終加入歐盟, 是任何“建立在民主原則之上的政府體制”並同意成員國條款的歐洲國家的權利。但是另一方面, 歐盟在職能上又是排外的。 作為融入“歐洲大家庭”的交換條件, 每一項強加於新成員國的新協議和條約都使歐盟的准入條件複雜化; 這些規章制度無異於築起越來越高的籬笆, 將那些不能透過測試的國家和人民關在門外。

歐洲史:建立在民主原則之上的政府體制

因此, 《申根協議》 ( 1985年) 對締約國的公民來說是個福音, 他們現在可以自由地穿越主權國家的邊境。但對於申根俱樂部之外國家的公民而言, 他們不得不排起長隊( 名副其實的長隊) 等待入境。《馬斯特裡赫特條約》 規定下的歐洲是個極其排外的政治區域, 它嚴格實行單一貨幣, 堅持所有成員國融合在統一體制的管理之下, 迅速形成歐洲行動慣例的萌芽形式。

條約不會阻礙北歐諸國和奧地利等國加入歐盟, 但對東歐國家卻設定令人生畏的障礙。 讓新成員國忠於歐盟的憲章條款才能把它們迎進大本營, 這說明歐盟實際上希望將這些國家儘可能拒在門外。歐盟有充分的理由這麼做。 即使是申請國中最富裕的國家斯洛維尼亞, 或者是捷克共和國, 它們也比任何一個歐盟老成員國貧窮, 事實上大部分申請國的確都非常貧窮。

歐洲史:建立在民主原則之上的政府體制

無論用哪一種方式來衡量, 東歐與西歐國家之間都存在巨大差距: 1996年, 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嬰兒死亡率是其他歐盟15國平均水平的兩倍, 匈牙利男性的平均壽命比歐盟成員國的平均壽命低8歲; 而拉脫維亞則低11歲。如果匈牙利、 斯洛伐克、 立陶宛——波蘭情況稍好一些, 它有3800萬居民——與現在的成員國一樣的條款加入歐盟, 那麼歐盟在補貼、 地區性援助、 基礎設施資金和轉賬等方面肯定會超過預算。

歐洲史:建立在民主原則之上的政府體制

1994年12月,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公佈的一項研究表明: 如果中歐的6個國家(波蘭、 匈牙利、 斯洛伐克、 捷克共和國、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以和老成員國一樣的條件入盟, 那麼每年僅在結構性基金上的開支就將超過300億馬克。人們普遍擔心, 中歐國家的入盟會激起歐盟會費中貢獻最多的那些國家的強烈反對, 而且歐盟還不得不期待它們做出更多捐助: 這些國家裡面有荷蘭和英國, 但最突出的是德國。

無論如何, 東歐的那些受援國都無法執行現存的歐盟制度下哪怕是最少的基金標準。 “後共產主義”國家真正需要的是“馬歇爾計劃”, 但是現在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提供類似計劃。除了昂貴的入盟代價, 新的申請國還會帶來麻煩。 它們的法律制度或者容易滋生腐敗, 或者功能不健全, 它們的政治領導人未經審查, 貨幣不穩定, 邊境管理漏洞百出。

歐洲史:建立在民主原則之上的政府體制

人們擔心這些國家的貧困人口會在西歐尋找工作和福利, 或者呆在國內接受微薄的工資, 這種狀況會誘使國外投資者將目光從歐盟舊成員國轉移到這些國家。 無論哪一種狀況, 他們都會對西歐國家造成威脅。 有一種說法是: 西歐將會人口超限。 這正好印證了很久以前赫爾德認為東歐野蠻民族將遍及西歐的擔心。 沒有人會懷疑歐盟可以為東歐國家帶來奇蹟, 但是東歐又可以為歐盟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