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大唐貞觀年間,某天唐太宗李世民忙完公事,就把莒國公唐儉留下,與自己手談一局。這個唐儉可是個傳奇人物,當年晉陽起兵,他就有份參與了謀劃。

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唐太宗李世民

時間回到貞觀四年,當李世民下令唐軍對東突厥展開大舉征伐時,還是這個唐儉,深入虎穴,以和談名義麻痺了頡利可汗,才能為大將軍李靖長途奔襲突厥王廷贏得寶貴的時間。

事後有驚無險,安全脫身的唐儉原本還是心情不錯的,可是當他聽到唐軍中有人議論大將軍李靖曾說過“唐儉之流,死不足惜”時,唐儉憤怒了,非要找李靖打一架不可,還好被左右給拉住了。

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唐儉

話說唐儉此人就是這個性格,即使是跟李世民下棋,唐儉牛脾氣上來了也不一定買賬。果然君臣二人為了一子起了爭論,李世民幾次要落子,唐儉就是不讓,手指太宗的鼻子,皇帝可不許耍賴!如此皇帝臉面往哪兒擱呢?於是倒黴的唐儉回家收拾東西,離京遠赴潭州(現在的長沙地區)任刺史。

過了幾天,李世民召尉遲恭喝酒。兩人回憶起秦王府時期的崢嶸歲月,不禁長歌高唱。不知怎麼的,太宗又想起唐儉為了一局棋,就頂撞自己的事來,臉色瞬間就不好看了,餘怒依然未消。

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唐儉劇照

酒喝多了,話也就是多了。李世民又開始對著尉遲恭絮叨起唐儉是怎麼不給自己面子的,自己恨不得馬上殺了唐儉以洩心頭之恨。李世民還要求尉遲恭配合自己指證唐儉,確實有對皇帝不敬甚至辱罵呵斥的行為。

第二天早朝,李世民準備公開處置唐儉,使眼色命尉遲恭當廷對證,檢舉唐儉的忤逆行為。然而尉遲恭出列頓首回奏:“臣根本不知道,也沒有聽任何人說過。”

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尉遲恭

李世民以為自己聽錯了,一遍遍地“啟發”尉遲恭,可這位門神一般的秦王府心腹大將,就如同復讀機,一遍遍依然回答如故。

這下李世民徹底被激怒了,半天沒人響應,自己還被晾在了半道,無處發洩的皇帝隨手把一柄玉珽砸了個稀碎,只好轉身走了。

過了好長一會兒,大家都有點餓了,八成是李世民自己也餓了。傳皇帝詔命:三品以上官員陪皇帝一起填飽肚子。

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李靖

俗話說化悲憤為食慾。君臣吃喝間歇,心情已經平復的李世民轉眼就換了一副笑臉:“敬德今天干得漂亮!簡直是一舉三得,唐儉撿回一條命,朕避免了冤殺大臣,敬德自己也免於屈從權威帶來惡果。”

李世民畢竟是少有的一代明君,暴怒之下能轉身離開就是大智慧,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否則天子一怒,伏屍百萬,那就要流血無數了。

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李世民主動退卻,換來的是上下和諧,人心所向。當然唐儉的耿直一根筋,與尉遲恭的忠直,也只有在李世民的包容下才能熠熠生輝。

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李世民

話說回來,唐儉與李世民對弈之爭,那還是在私人場合,就他倆人,都是太原老鄉,即便動手也無傷大雅。可貞觀九年那次就不同了。

太宗最器重的名臣魏徵,在太極殿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一路三連擊批評李世民的過失,用詞尖銳,情緒激動,毫不留情。讓太宗皇帝顏面盡失,恨不得當場拔刀。

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朝會散場後,李世民怒氣衝衝回到休息室,對著正在操持家務的長孫皇后一通咆哮:“看來真該殺了這個河北來的鄉巴佬!”

長孫皇后一驚,忙問:“是哪路大神惹得陛下這麼生氣啊?”李世民猶自恨恨的回答:“還有誰?難道還有誰能比得過魏徵這張嘚不嘚的臭嘴嗎?每次朝議辯論,這孫子總是一路開炮,毫不顧忌我的臉面,令我十分不痛快,丫丫個呸的!”

這時,趁李世民發牢騷的間隙,長孫皇后悄悄的換上了全套朝服的標準行頭,於中庭向李世民行正式大禮。太宗一見,十分詫異的問:“親愛的,為何行如此大禮啊?”

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奏對道:“妾聽說只有君主英明大度,臣子才會忠誠賢達。正是因為陛下聖明,所以魏徵才敢直言進諫,無所顧慮。這是君臣和諧相得益彰的佳話美談。妾位居中宮,怎能不向陛下道喜祝賀呢!”

李世民一聽這話,眼前一黑,得,又被套路了!於是一拍大腿,轉怒為喜,順著皇后搭好的臺階,一溜小跑下了坡。魏徵撿回一條命,天威難測,他自己大機率也是出了一身冷汗啊。

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唐太宗

皇帝也是凡人,也要臉面,天天被人懟誰受得了?再能幹的大臣,當那麼多人面指責自己,暴脾氣上來了殺了也就殺了,歷史上這樣的事很還少嗎! 辛虧還有一個長孫氏能壓得住太宗的火。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不幸薨逝,大唐那些直諫大臣的保護傘沒了。所幸李世民不是朱元璋,沒有從此性情大變,更沒有大開殺戒。

然而貞觀十七年的太子謀反案,還是讓早已心力交瘁的李世民傷感厭煩透了,性情中暴戾的一面也顯露到了極致,再也回不到貞觀初年了。

忠言逆耳與忠臣良臣,在皇帝面前都一樣危險

長孫皇后

彼時魏徵已死,他生前總標榜自己為良臣而不願意當忠臣,因為忠臣一般下場都不好,可即便精明如魏徵,卻也難逃墓碑被毀。可惜那時已無長孫賢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