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在古代封建王朝,“成王敗寇”一直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皇權更是朝堂之上、宮闈之中眾人執著追求的物件,九五之尊、天下共主,令多少人為之瘋狂。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歷史中,明朝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作為元清中間的漢人政權,它以古代集權的高峰著稱,它的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古代歷朝皇帝中出身最落魄的一個人,可以說,明朝是實實在在的“土根王朝”,也為王朝後期皇帝的昏庸無能埋下了伏筆。朱元璋死後,將帝位傳給皇孫朱允炆,並叮嚀孫子定要守好皇位,為防止兒子們造反,朱元璋為朱允炆出了四條計謀,期待他恪守紀律,將皇位代代傳承下去,沒想到一時不察,朱允炆聰明反被聰明誤,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碎,一場“靖難之役”將皇位拱手送人。

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明朝漫畫圖

布衣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是當時所有農民運動中最大的勝利者,一手開創了集權制度最為完備的大明王朝。但是他卻是古代皇帝中出身最卑微的,孤兒、流民、乞丐、農民、和尚,構成了青年時期的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的他連名字都是根據家族兄弟的排名得來的。

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朱元璋人物圖

朱元璋原本可以一直以農民的身份生存下去,沒料到,一場天災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至正三年,朱重八的家鄉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加之蝗蟲災害和接踵而至的瘟疫,短短一個月的功夫,他幾乎家破人亡。

父母、兄長相繼去世,這個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活下去,朱重八與哥哥嫂嫂分別,不得不各謀出路。

走投無路的朱重八進去黃覺寺做了和尚,可惜流年不利,饑荒肆虐,沒有香火錢的寺廟養不起那麼多的僧人,他不得不又開始流浪,四處乞討的他走遍了大江南北,饑民乞討、易子而食,皇帝不振、災害四起,漢人備受欺凌,社會矛盾激化,種種悲慘淒涼的現象落入他的眼中,加之農民反抗風起雲湧,更是加劇了他想改變這一切的念頭。

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古代饑荒漫畫圖

“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口號一直流傳於世,民間的反抗更是達到了高峰。

當時二十五歲的朱重八加入了紅巾起義,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生性機智、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很快就發展了自己的勢力,逐漸成為起義軍的領袖。

沒過兩年,朱元璋便率領大軍一舉攻下了多個地區,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擁有了多方將領的支援,隨後他先後在徽州、處州等多個地區有了勢力,戰勝了陳友諒、張士誠以後,他的地位愈發鞏固,很快就登基稱帝。

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改元為明,建元洪武,大赦天下。這位農民出身的奇人終於精謀細算、位極人臣,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朱元璋執政期間,對內強化集權,廢除丞相、設定錦衣衛,懲治貪腐,對外北伐,追殺元朝殘兵。

曾經經歷過農民百姓的苦難的布衣皇帝自然體察民生疾苦,開創了盛極一時的“洪武之治”。

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朱元璋影檢視

父死子繼

朱元璋稱帝時已經中年,四十多歲的他註定不能在帝位上馳騁數十年,為了鞏固“洪武之治”的成果,朱元璋知道,他需要一個堪當重任的繼承人。

太子朱標也不負父親的期望,性情寬厚仁慈,他在朱元璋成為吳王的時候就被冊立為太子,拜當時著名才子宋濂為師,從小進行多面的培養,威望甚高。

朱元璋十分喜愛這個兒子,對他寄予厚望,為他鋪平了以後的道路。但是天不遂人願,洪武二十五年,正值壯年的朱標因風寒去世,這給了朱元璋莫大的打擊。

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朱標影檢視

一籌莫展的朱元璋只能為孫子再次謀劃一番,他殺了開國功臣藍玉,製造了聲勢浩大的“藍玉案”。

在此之前,朱元璋為了給兒子鋪路,將跟隨他打天下的開國功臣趕盡殺絕,以至於在孫子繼位時,整個朝廷幾乎沒有能臣賢將,這為“靖難之役”的慘烈後果埋下了伏筆。

“四張底牌”

朱元璋知道朱允炆性情懦弱,為了讓他站穩腳跟、穩固皇權,這位年邁的皇帝可謂煞費苦心。為了不讓兒子們覬覦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效仿漢制,實行分封藩王的制度,將諸王趕出京城到自己的屬地。

當時邊疆仍然具有蒙元的殘存勢力,將王爺們分封至此,既能威震前朝餘孽,又能增強中央的集權,何樂而不為?

漢朝分封有七王之亂,朱元璋深知,仿效漢制有很大的風險,為了不讓歷史重演,他將對兒子們的分封加上了限制。

藩王領土的官員直接由中央選任,對皇帝負責、受皇帝監督,並且朱元璋還設計讓諸位藩王相互制衡,削弱他們的實力,防止他們以上犯上,為了朱允炆皇位的牢固,朱元璋可謂煞費苦心。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給孫子留了四張底牌。一次爺孫的談話中,朱允炆向爺爺道出了自己的憂慮,他害怕自己繼任大統以後叔叔們不服他,起兵造反。朱元璋微微一笑,他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循循善誘,反問他,“你認為該怎麼辦?”

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朱允炆人物圖

朱允炆思索良久,終於給出了朱元璋想要的答案,這也是他留給孫子最後的底牌。

其一,以德懷之,以禮制之。

即用說服教育的方法,讓藩王自覺維護皇帝的統治,用仁愛之心去對待王爺們,用自己的道德去感化藩王,並用合乎禮儀的規制去安置藩王,給予他們尊重和敬愛。在皇權高於一切的時代,只要皇帝給藩王足夠的禮遇,那麼藩王造反註定是以“犯上作亂”冠名,註定得不到軍心臣心和民心。

其二,不可削其地。

如果道德和禮制都約束不了他們,就要考慮削藩,防止藩王們擁兵自重。

其三,又不可,則廢置其人。

假設削藩都難以消除其謀反之心,那麼就廢了他藩王的地位,將他貶為庶人。

其四,又甚,則舉兵伐之。

假若以上三條都不足以讓他放棄謀逆,就發動軍隊進攻,徹底將其滅掉。

朱元璋將四張底牌留給孫子以後,就安詳地去了,在他去世之前,已經將朝廷的集權鞏固得十分牢固,中央直屬的軍隊有將近一百萬人。而地方藩王中實力最強大的寧王只有八萬軍隊,況且寧王的屬地在邊陲地區,本就離京城十萬八千里,朱元璋對自己布的局可謂信心滿滿。

胡亂指揮,自亂陣腳

既然朱元璋將所有的情況都考慮進去了,為什麼靖難之役還是發生了呢?這就怪建文帝朱允炆自作主張,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他的皇位是自己“作”沒的。

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兒子,自幼聰慧好學,以“孝廉”著稱,朱元璋正是看朱允炆在朱標生病時悉心伺候父親,朱標死後形容消瘦而感動,認為朱允炆“生性寬厚”、“至誠至孝”。

他為政作風寬宏大且,以仁厚著稱,這與朱元璋的觀念不謀而合,朱元璋深覺孫子可以做一位賢能的好皇帝。

不出朱元璋所料,朱允炆上任以後,整頓官風,推行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但是他在對待叔叔們的態度竟然出乎意料地強硬起來,他無視了四張底牌的順序,連一個好臉都沒給諸位藩王留,雷厲風行地開始削藩。

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朱允炆削藩漫畫圖

為了加強中央的集權和朝廷的威信,削藩是歷朝歷代皇帝所必須做的一件事,但是朱允炆明顯搞錯了時間。

皇帝初繼位時,需要做的是大力發展經濟,站穩腳跟、鞏固自己的統治,增強自己的威信,只要能夠鞏固和加強皇帝的威信和中央的實力,在朱元璋給小皇帝設的局裡,規規矩矩按照四張底牌的順序做,藩王根本沒有實力和理由造反,假以時日,藩王們老的老、死的死,更沒有心力去覬覦九五之尊之位。

但是朱允炆一上任,就憑著自己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將自己擺在“君王至上”的位置上,拼命要將叔叔們殺得頭破血流。

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朱允炆削藩影檢視

宣王朱柏最初只是被懷疑要謀反,就惹得朱允炆龍顏大怒,他早就將朱元璋的囑託拋之腦後,直接派兵到朱柏的屬地進行威壓,朱柏連反抗都沒反抗,因為他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贏的把握,就衝向茫茫的火焰自殺了,他的妻子家眷也追隨他去了。

結果朱允炆還不罷休,不僅把他的封號和國家撤銷和,還賜予他了一個惡諡。

有一就有二,朱允炆急不可耐地直接廢除了好幾位藩王,且削藩師出無名,大多數都憑意氣用事,並且下手毫不留情,一點面子都不給,幾位親王要麼進監獄,要麼自殺,剩下的人紛紛如臨大敵。

朱允炆本來想“殺雞儆猴”,卻沒想到起了反效果。

他削藩的主要物件是燕王朱棣,但是他的雷厲風行並沒有指向朱棣,而是挑軟柿子先捏,先解決了朱棣幾個同母的兄弟,這不僅讓藩王們人人自危,更給了朱棣足夠的時間去籌備軍隊。

他的叔叔們看他絲毫不念及舊情逼到這等程度,本不想造反的,為了求自保不得不開始想辦法,這種極端的削藩方式很快就迎來了反噬。

不到一年的時間,朱棣便擁兵自重,揮師南下,燕王一軍勢如破竹,直逼南京,建文帝連忙派耿炳文和李景隆北上討伐,此時朝廷中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將死的死,貶的貶,早就沒有什麼傑出的人將才。

朱允炆本來不是什麼軍事人才,在他的指揮下,中央一方的主力損失慘重。

兵臨城下,新帝上任

朱允炆徹底慌了,他害怕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寧王投靠朱棣,令人加急快報召寧王回京,寧王見之前的兄弟死狀悽慘,哪敢再去幫皇帝,於是收拾收拾起兵奔向朱棣了。

可以說,正是小皇帝之前的“作死”,才將寧王推向敵人的懷抱。

朱棣都快兵臨城下了,朱允炆不僅下令全面壓制,又一次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為了不揹負謀殺叔父的罪名,令手下不得殺死朱棣。在該仁慈的時候冷酷無情,該殘酷的時候又軟弱不堪,這位肆意妄為的小皇帝註定要為自己的任性買單。

攻打燕王的朝廷軍隊在打仗時畏手畏腳,唯恐傷了朱棣,朱棣大喜,他才不管什麼叔侄情誼,憑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孤注一擲的勇氣,朱棣一路指揮軍隊大殺四方,大軍浩浩蕩蕩直逼南京。

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兵臨城下影檢視

建文四年,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終於結束,朱棣攻下首都,而建文帝朱允炆在四年的戰爭中神秘失蹤,下落不明。

同年六月,朱棣在南京繼位,次年年號改為永樂。他徹底將朱允炆在位時期的年號“建文”廢除,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意圖在歷史上徹底抹殺建文帝的存在。

朱元璋曾留下四張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

▲朱棣影檢視

大明王朝剛建立沒多久,生產和經濟尚未恢復,便迎來一場聲勢浩大的內戰,給生民百姓帶來的災難數不勝數。朱允炆本該先安民心、事生產,待政權穩定、經濟復甦、人口增長之時再另謀打算。

藩王們自是有不臣之心,但根基未牢,怎可貿然行事?況且藩王自身兵弱人少,又沒有充足的理由,怎會擁兵造反?

這種情況下,應小心甚微、徐徐圖之,先站穩根基,再效仿前朝推行“推恩令”,這也是朱元璋希望他做的。

朱元璋為了朱允炆的皇位穩定,可謂煞費苦心,可是他的細心謀劃和精心佈置都被這個肆意妄為的孫子打破了,看來,即使棋局勝算滿滿,執棋者僅憑意氣胡亂下棋,最終仍是免不了功敗垂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