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並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放到現代,跟一種稱號差不多

我們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想要出人頭地唯一的方式就是科考。透過科考的方式來受到朝廷甚至皇帝的賞識。從而步入仕途,之後便看自己的本事和手腕來打拼了。一般來說做官做到頭也就是個正一品的官爵了,甚至在很多朝代一品官只是追封於死去的大臣用的。如果說還要往上走,那麼就是封爵了。

“一字並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放到現代,跟一種稱號差不多

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除了最高等級的皇帝位之外,還有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六等職位。王爵即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王爺,王爺的地位僅次於皇帝。百官見之都要參拜甚至是下跪。

封建王朝的皇帝平均數十年出一位,但是王爺還是不少的。我們經常能聽到的便有什麼楚王、吳王、或者是陳留王還有中山王之類的。我們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來,這些王稱有一字和兩字的分別。那麼其中有什麼實質的差別呢?

“一字並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放到現代,跟一種稱號差不多

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實兩者之間的地位是十分的懸殊。因為一字王大多是封於皇帝的兄弟,或者是子孫。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是皇親國戚,自然地位要高一等。很多時候當皇帝沒有子嗣繼位的時候,便都是從皇帝的兄弟一字王中挑選出繼位者。

特別在一字王之上還有“一字並肩王”的存在。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和皇帝並肩的王爺。比如說李淵在位時李世民就是一字並肩王,最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還把自己老爹李淵關了起來,自己當了皇帝。

“一字並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放到現代,跟一種稱號差不多

在歷史上有記載“一字並肩王”的多處於一些野史和演義中。比如說《隋唐演義》中羅成因戰功卓著便被封為了“一字並肩王”。還有大家比較熟知的一位將領薛仁貴。薛仁貴出生於614年隋煬帝時期。

原是名門之後,但是後來家道中落了。薛仁貴小時候便以種地為生。唐太宗時期,應徵入伍,憑藉著自己出色的天賦,很快展露了頭角。“降服高句麗,三箭定天山”一步步成長為了唐朝棟樑之將。在《薛仁貴東征》中薛仁貴最終也被封為了“一字並肩王”。

“一字並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放到現代,跟一種稱號差不多

雖然我們在現代影視劇,在很多古代流傳的經典小說和演義中經常能夠看見“一字並肩王”的稱號,但實際上在正史中,卻從來沒有過關於“一字並肩”的記載。比如說羅成便是演義中虛構的人物形象。

而薛仁貴雖然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實際上在正史中記載。唐高宗時,薛仁貴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公元683年去世之時,追贈了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連候都沒封,更別說一字並肩王了。

“一字並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放到現代,跟一種稱號差不多

所以“一字並肩王”實際上是杜撰出來的。在歷史是能夠被受封“一字王”的都少,比如說韓信,還沒當幾天一字王便被罷免了,最後還被殺。在古代封建社會皇權是不可能被挑戰的。一字王已經是奠定了。“並肩”兩個字其實就是為了放大身份。就比如現代的“榮譽教授”之類的,作為一種表彰的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