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出遠門如何解決吃住問題

驛站是官員身份才能用的,雖然在朝廷法令鬆弛的時候,有時透過關係普通人也可以住進客棧,但一般情況下一般書生是沒辦法住,只能自己想辦法。那住自費客棧?要一間天字房?

古代人出遠門如何解決吃住問題

在今日中國,沿著主要公路鐵路行進,任何地方都有旅館或者酒店,所以都不成問題,但在古代,卻沒有電視劇裡那麼簡單。因為實際上古代很多朝代是不鼓勵開民間旅店的,甚至有時開旅店就是犯法。為什麼?因為旅店是為民間商人服務的,而中國古代的傳統很多時候把商人看成對國家沒價值的東西。

古代人出遠門如何解決吃住問題

戰國時期的魏國法令規定:對於經營商賈和逆旅(旅館)的人,贅壻和帶頭不耕種、不修建房屋的人,要把他們從軍,並要求軍隊不必憐惜他們,可以讓他們少吃,做苦力,甚至可以用他們來填壕溝。

秦代商鞅變法,推出“廢逆旅令”,將民間旅館列入“等閒之業”意欲扼殺;

魏時,重稅抑之。設店舍稅五等,“稅市,入者,人一錢。其店舍,又為五等,收稅有差。”

隋代,“禁遊食,抑工商,民有向街開門者,杜之”

古代人出遠門如何解決吃住問題

古代很多時候把人民自由移動看成是有罪的,平民旅遊什麼的基本不存在,也不是被國家鼓勵的。

當然有了科舉後有了變化,因為讀書人在古代是特權階級,被看成官僚的預備軍,所以讀書人可以遊學,是相對最為自由的一批人。

從唐代開始,出現了一個旅館業的高峰,當時在帝國最繁華的地帶-長安和洛陽之間的官道上,出現了無數民間旅館,其中不乏大臣,甚至公主開設的,甚至寺廟也競相開設副業,以旅館業來賺錢。

之後進入明清時代,隨著科舉規模的越來越大,客棧終於開始普及了,但是即使是這樣,除了京城和省城外,很多地方,比如縣城,其實也沒有什麼真正符合標準的好客棧。說句實話,像《武林外傳》裡那種,都達不到。

為什麼?因為科舉是幾年才有一次,除了科舉以外,客棧平時的客戶來源是以遊商為主,而在古代,遊商實際在商人裡屬於比較低下的一種,一般沒什麼錢,出門在外一般也不追求什麼生活質量。

所以除了一些交通要道上的城鎮外,其他地區應該是很難找到像樣的客棧的。多半也就是臨時找個民家借宿一晚。所以出門一定要背上鋪蓋,睡大通鋪,自己買米下鍋做飯。這樣才是常見的。

略有身家的小地主或者讀書人,會帶一二個傭人,騎個驢子,如果運氣好,會到有關係的鄉紳家入住,或者去寺廟求宿。這樣的情況會比較好些,但如果運氣不好,那也只能找個破廟打地鋪住住了。

古代人出遠門如何解決吃住問題

古代還有山大王土匪強盜,有的趕考都要走幾個月,真不容易啊!將古代讀書人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客觀。白天走路還好些,特別是走夜路沒足夠的膽量真不敢走。白天走路自帶乾糧,看到有人家或店鋪隨時補充乾糧,水到處都是,渇了可以喝河水溝水江水井水。晚上碰到店就住,碰不到有的住寺廟或郊外,找個能避風雨的地方把包袱枕頭下,和衣睡,千萬不要被露水給打溼衣服,那樣容易生病,萬一生病,很多命都保不住。天剛亮就要起來繼續前行,這叫“曉行夜宿”。碰到強盜會被搶得身無分文,那時只好乞討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