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是被譽為聖人的周公也有私心的時候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是被譽為聖人的周公也有私心的時候!

殷商末年,紂王無道,武王姬發取而代之,建立大周帝國。武王為求帝國安穩。因此將自己的心腹大臣和親兄弟都分封在了大周的戰略要地,以防諸侯叛亂。卻不曾想武王剛以去世,就引發了一場大的變革。如果我們對中國歷史有著足夠的瞭解,我們就可以發現,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變更後有著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幾乎所有的王朝在建立的初期都會發生一場大的政治動盪,而這個動盪一般都發生在開國之君去世以後。如果能夠穩定下來的,就可以繼續維持下去,而穩定不下來的,一般也就亡國了。比如說漢朝的“七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還有清朝的“三藩之亂”,這些都是在動盪之後能夠穩定下來的帝國,從而又延續了幾百年。而像秦朝,隋朝等等的,都沒能穩定下來,從而亡了國。那麼這次的大周是否能夠挺過這一劫呢?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是被譽為聖人的周公也有私心的時候

這次大的變革源頭就在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與其餘兄弟的不和,再加上利益的糾紛,就導致了兄弟反目,引發了叛亂。武王死後,繼承武王王位的嫡子姬誦尚還年幼,只有十一二歲,根本無法處理朝中大小事物。而武王在位之時,將自己的兄弟都分封去了外地,之留下了一個自己最為喜愛的弟弟周公旦留在朝中,輔佐自己處理政事。武王對周公旦的偏頗自然引起了其餘兄弟的不滿,但礙於武王的威勢,卻也不敢說什麼。武王死後,其弟弟周公旦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朝中掌控大權的第一人,周公旦將武王之子姬誦扶持上了王位,稱為周成王,而自己以成王年幼為由,當了攝政王,成為了周王朝的實際掌控者。周公旦的如此作為,不僅引發了朝中諸位大臣的不滿,更是引發了其餘兄弟的怒火。而諸兄弟中更是由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三人聯合起來討伐周公旦。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是被譽為聖人的周公也有私心的時候

但周公旦顯然不是簡單的人物,他憑藉高超的政治手腕先是獲得了大臣召公奭的支援,接著又以征伐大權獲得了太師姜尚的支援,如此以來,周公旦的巧妙佈局,幾乎可以高枕無憂了。而相比管叔鮮等人,因為沒能獲得實力派人物的支援,在政治上處於了下風,而管叔鮮等人雖然聯合了起來,但相比於周公旦的勢力還是顯得不足,不得不倚重於殷商殘餘的貴族勢力。他們將武王的兒子武庚拉入了同盟,又同時拉攏了淮夷,徐戎等部落。管叔鮮等人為了擴大勢力,但卻也因此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他拉攏的諸侯和部落幾乎都是之前商紂王的手下,這就傳給了人們一個訊息,殷商勢力要復辟了。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是被譽為聖人的周公也有私心的時候

顯然,不論是政治還軍事,管叔鮮都不是弟弟周公旦的對手,周公旦巧妙的利用了這個訊息,毫不猶豫地對管叔鮮等人發動了反擊。周公旦以周成王的名義釋出了一篇《大誥》,內容是說“我已經得到了吉兆,將帶領眾諸侯去討伐殷商的叛臣”。這一點不得不為周公旦喝彩,要知道商紂之子武庚雖然也在叛亂者之內,但顯然是被管叔鮮等人迫不得已拉下水的,最多隻能算得上是個從犯。但被周公旦這麼一說,就是殷商勢力要推翻大周,開始復辟了,這與兄弟之間相爭是完全不同的意義。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是被譽為聖人的周公也有私心的時候

要知道,反對周公旦的都是他的親生兄弟,諸多兄弟一起來反對他,可以看到周公旦讓自己當了攝政王獨掌大權是多麼的犯眾怒,面對管叔鮮等人的叛亂,周公旦根本無法辯解。但這一下週公旦抓住了商紂之子武庚這一個弱點,大做文章,令諸侯相信是殷商勢力要復辟了,要是不幫我,大家都有倒黴。而且管管叔鮮等人並沒有出兵叛亂,最多就算擁兵自重,不聽從中央的號令,以此來抗爭周公旦的行為,先出手的反而是周公旦。周公旦以討伐殷商叛亂的理由,率大軍出征,連戰連捷,打的管叔鮮等人步步逼退。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是被譽為聖人的周公也有私心的時候

歷史上的周公旦一直被認為是個仁義的聖人,當初在滅掉殷商勢力的時候,周公旦十分的寬容,向武王建議將殷商戰俘都釋放回家。但那時候是不關自身利益罷了。當週公旦戰勝後,對待自己的親哥哥卻毫不容情,堅持將管叔鮮處死,一同被處死的還有紂王的兒子武庚。其實聰明的人都能夠看得出來,武庚只不過是一個政治利益的犧牲品罷了。就這樣,周公旦勢力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對於這樣同室操戈的情況,你又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