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與清朝的國運之戰,洪承疇的13萬軍隊,為何幾乎全軍覆沒?

松錦大戰,皇太極的清王朝和朱由檢的明王朝賭國運的一戰。此戰中,雖然皇太極差點被“斬首行動”了結,雖然清軍和明軍勢均力敵,甚至在一段時間,明軍還佔據著較大的優勢,但是一切都因為明軍的幾個總兵在關鍵時刻領軍逃跑,致使整個明軍戰線突然土崩瓦解。松錦大戰中明軍的13萬人馬不是全軍覆沒,而是損失殆盡,主帥洪承疇被俘,只剩下吳三桂收攏的三萬敗軍退守山海關外唯一的據點寧遠。至此,明王朝在山海關外,只能任由清朝軍隊橫行無忌,根本組織不了任何有效的反擊。

明朝與清朝的國運之戰,洪承疇的13萬軍隊,為何幾乎全軍覆沒?

有很多說法質疑明王朝在後期的戰略問題,尤其是崇禎皇帝執政後,是安內必先攘外,還是攘外必先安內,這多多少少有點冤屈了崇禎皇帝。崇禎皇帝奉行的一直都是攘外必先安內,絕對不是安內必先攘外。在松錦大戰之前,皇太極進行的南下明朝的“入口作戰”就有4次,這四次作戰中,後金或者清軍每一次都是如入無人之境,比如阿濟格領兵的第一次入口之戰,服人畜179820,撤退時豔服乘騎,高奏凱還,衣錦還鄉一般。這四次入口之戰,基本沒有受到明軍的有效抵抗,這證明什麼?這證明崇禎皇帝的戰略不是和皇太極死磕,而是一定要先把他穩住,儘量不去招惹他。

崇禎皇帝在執政以後,首先就是派袁崇煥去穩住遼東,雖然袁崇煥答應崇禎皇帝能夠五年之內平復遼東,但是袁崇煥逗著崇禎皇帝玩,崇禎皇帝自己心裡也有數,這不太可能實現。在崇禎皇帝的心裡,只要袁崇煥能穩住皇太極,他就已經很滿足了。只不過在“己巳之變”中,皇太極的10萬後金兵繞過了袁崇煥的防線,直接到了北京城下,這讓崇禎皇帝對袁崇煥開始失望。最後,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也是因為袁崇煥失去了利用的價值。

明朝與清朝的國運之戰,洪承疇的13萬軍隊,為何幾乎全軍覆沒?

在重用袁崇煥和松錦大戰之間,崇禎皇帝一直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剿平國內的流寇上面。只不過那時明王朝的北方天災瘟疫過於嚴重,再加上沒有辦法強加的苛捐雜稅,致使起義的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明王朝根本沒有辦法完全的將其剿滅。

在國內剿平流寇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他就叫洪承疇。洪承疇的作戰方式是,不管流寇投降與不投降,一律殺掉。他為什麼這樣?就是因為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多次嚮明王朝詐降,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後,又再次捲土重來,洪承疇這樣做一是針鋒相對,二也是沒有辦法。他的這一做法,極大地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認同。崇禎皇帝這個人心眼小,性格多疑,又比較愛好殺戮。他對上了吊的魏忠賢,還要剁碎了丟到河裡,對袁崇煥也是剮了3600刀,還把剮下來的肉分給老百姓吃,所以洪承疇的這一做法深得崇禎皇帝的贊同,同道中人信任度自然加大。

明朝與清朝的國運之戰,洪承疇的13萬軍隊,為何幾乎全軍覆沒?

洪承疇剿平流寇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如果不是皇太極率領清王朝的主力部隊南下,那麼洪承疇很有可能會把陝西的流寇全部給收拾掉了。只不過命運捉弄了崇禎皇帝,在流寇即將剿滅之際,不得不進行一場集明王朝全國之力的松錦大戰。

松錦大戰之前,皇太極都幹了些什麼。皇太極繼位之初,國力弱,內憂外患,還處在明王朝、蒙古和朝鮮的地理包圍之中。所以皇太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鞏固內部,再向四周發展。這一時間段裡,皇太極並沒有放棄對明王朝的騷擾,畢竟明王朝才是他最大最想征服的敵人,因為皇太極和他爹努爾哈赤一樣,入主中原的願望根深蒂固。

皇太極對征服明王朝有一番形象的描述,即伐大木的理論:取燕京如伐大樹,需要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僕。明朝雖已腐朽不堪,但作為一株百年大樹,尚未達到自僕的程度。

明朝與清朝的國運之戰,洪承疇的13萬軍隊,為何幾乎全軍覆沒?

皇太極對外兩次向東出征朝鮮,向西三徵蒙古,向北兩次出征索倫地區,嚮明一共五次進入內地搶奪財物。對內部則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削弱其他三大貝勒為首的滿洲貴族集團的權利。在這一過程中,比較突出的體現就是皇太極對滿洲八旗的調整,也是在這一調整下,滿洲八旗軍的戰鬥力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正是這種戰鬥力的下降,導致了在松錦大戰中清王朝的軍隊對明王朝的軍隊沒有了戰鬥力上的優勢。

比如把努爾哈赤時期的兩黃旗和兩白旗的顏色互換;把莾古爾泰和德格類的正藍旗奪了過去,再把正黃旗和正藍旗混編成為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原來的鑲黃旗改成正藍旗後,交給了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把實力最強的阿敏的鑲藍旗交給了濟爾哈朗,雖然濟爾哈朗很效忠皇太極,但鑲藍旗的手下不怎麼為皇太極賣命;對於最後一個四大貝勒中的代善,皇太極無所不用其極地消減兩紅旗的實力,致使兩紅旗對皇太極非常的不滿;至於多爾袞為主導的兩白旗,這個稍微懂點歷史的或者看過不少電視劇的都知道,多爾袞的媽是被皇太極等人用弓弦勒死的。所以那時候的滿洲八旗之間有著很複雜的矛盾,戰鬥力能高到哪兒去。

明朝與清朝的國運之戰,洪承疇的13萬軍隊,為何幾乎全軍覆沒?

另一面的明王朝,對於皇太極的舉國南下,崇禎皇帝把洪承疇從西面戰場調到了東面戰場,並任命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統領13萬大軍和皇太極對峙。洪承疇一走,李自成趁機又起來了,終成明朝大患,當然這是後話。

洪承疇來到遼東戰場,事必躬親,調兵遣將,特別是後勤,所以松錦大戰中,明王朝不存在缺糧食的問題。洪承疇的對手皇太極一方,由於常年征戰,後勤已經嚴重的跟不上了,如果打持久戰,那麼,對清軍極為不利。雖然皇太極採取了祖可法、張存仁的建議:圍困要塞,騷擾周邊,就地屯田。但只要明軍不出戰,那麼皇太極堅持不了多久。

明朝與清朝的國運之戰,洪承疇的13萬軍隊,為何幾乎全軍覆沒?

戰爭就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沒有憋住最後一口氣,誰就會輸。何況,賭國運的戰爭打消耗戰是唯一的選擇,誰輕易冒進,誰就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洪承疇知道這一點, 他顯然是憋住了,但是他後面的明王朝沒有憋住。養兵十萬,日費鬥金,當時明王朝的財政困難,對於持久戰根本就受不了,所以,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速決,催促洪承疇趕快進軍。

那時清軍也有了紅衣大炮,而且步炮協同也練了很久,攻城或野戰明軍都佔不到便宜。這時候對於洪承疇的進軍,清軍顯然是歡迎的。可看似沒有優勢的明軍和清軍一交火,首先敗下來的卻是清軍。

明朝與清朝的國運之戰,洪承疇的13萬軍隊,為何幾乎全軍覆沒?

開戰一天,雙方血戰不分勝負,一天以後,清軍的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戰敗,其他的旗,包括皇太極的兩黃旗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戰果,這時候,蒙古的增援部隊還沒有到,如果明軍一鼓作氣,那麼清軍必敗。這時候,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明軍的一個總兵王樸趁夜逃跑,這就好比多米諾效應,隨後唐通,馬科,吳三桂,白廣恩也相繼逃跑。亂成一鍋粥的明軍,跑的跑,死的死,掉下海的掉下海。總之,這一頓折騰,明軍損失了近一半的人馬。明軍亂了,清軍趁機調整部署捲土重來,至此松錦大戰明王朝敗局已定。

明朝與清朝的國運之戰,洪承疇的13萬軍隊,為何幾乎全軍覆沒?

明軍大敗後的一天夜裡,皇太極的大帳剛好在洪承疇手下悍將總兵曹變蛟突圍的正對面。這時候的曹變蛟,看到對面明晃晃的大帳,決定做殊死一搏。他挑選軍中精壯,入夜後衝著皇太極的大帳就殺了過去。皇太極這一邊根本沒有防備,被曹變蛟殺了個措手不及,轉眼間曹變蛟便殺到了皇太極的大帳前,皇太極的貼身侍衛根本就抵擋不住,這時候的皇太極估計已經嚇尿了。千鈞一髮之際,固山額真圖爾格和弟弟伊爾登、內大臣錫翰、遏必隆等沒招了,只得在遠處不停地衝著曹變蛟一頓狂射,箭雨下曹變蛟中箭幾近暈厥,無奈在手下的攙扶下倉皇退回。這種“斬首行動”,除了唐王朝時期的頡利可汗,可能皇太極是僅有的一國之主遭受了這種待遇。

1642年二月,副將夏成德叛變,松山城失守。洪承疇、曹變蛟等一百多名文武官員以及八千多明軍都被俘虜,清軍將他們全部就地處死,只有洪承疇與祖大樂沒有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