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必將賦予每個人一雙“認識自己”的眼睛

自古以來,巴蜀之間都存在著不可割捨的文化血脈,草堂竹林、三峽猿啼,形成了豐富的文旅寶藏。4月21日,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策劃發起的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百城行”大型採訪活動啟動儀式在資陽安嶽縣舉行,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首站。

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成都市作協常務副主席、四川大學特聘導師蔣藍作為特邀嘉賓,在啟動儀式上作了題為《作為“宇宙絕觀”的巴山蜀水》的演講。蔣藍認為,有著“宇宙絕觀”的巴山蜀水必將賦予每個人“第三隻眼睛”,認識自己,從“心”出發。

國畫大師黃賓虹因巴蜀風光獲“變法”玄機

“優遊之天府,宇宙之絕觀。”這句話出自唐初詩人王勃。蔣藍心中的巴山蜀水,當從王勃講起。公元670年,20歲的初唐才子王勃入蜀,他發現了一個“採江山之俊勢,觀天下之奇作”的巴蜀,於是讚歎巴蜀山水乃“宇宙之絕觀”。後人也總用“雄、險、幽、秀”四個字來形容巴蜀的自然地理有如神品。

蔣藍提到,巴蜀的壯麗是非常直觀的,四川位於橫斷走廊東口,擁有世界上海拔最大落差的區域地貌、地形、植被,所有東西南北的壯麗景色,在四川均有極美呈現。

巴山其絕、蜀水其美,在詩歌的沉吟之外,國畫領域也被深深吸引。蔣藍談到了國畫大師黃賓虹畫風的改變,正是從領略四川的風光開始。

1932年,黃賓虹來到四川,他立即被崗巒稠復、橫絕天地的巴蜀氣勢所深深震撼,一舉打破了他早年形成的山水玲瓏美學,開始轉向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至高美學追求,誕生了《蜀中山水圖》《青城坐雨圖》等晚年代表作。在他後來總結一生時,講四川作為其藝術的靈感來源,他也一直認為蜀遊的最大收穫是悟到了自己晚年畫風之變的玄機。蔣藍在演講時感嘆道,“黃賓虹在跌宕的巴山蜀水裡,在峨眉一峰突起的峭拔之間,提煉出黑密渾厚、潤澤華滋的風格!真可謂‘乾裂秋風、峭拔古今,披星戴月,潤含春雨’,彰顯出四川山水的神韻。”

1970年代,國畫大師陳子莊在龍泉山寫生,當地村民問他:“龍泉山沒有什麼美景,有什麼好畫的呢?”陳子莊說:“你所說的是風景,我畫的是內心深處的山水!”蔣藍認為,厚重的文化才是點化風景成為山水的不二法門。

蜀地人民對“眼睛”的追尋形成了寬廣的世界格局

從古至今,“蜀道難”成為一道屏障,也造就了一方神秘。蔣藍提到了19世紀的法國工程師古德爾孟,直到1896年進入四川之前,他還一直認為巴蜀是完全未經開發之地。

“在海內外人的眼光裡,巴蜀世界是浪漫而神秘的。”蔣藍總結道,這種神秘浪漫的特徵,在文化與文明裡,主要體現在“仙源”“道源”“文宗”“才女”“易學”等幾個方面。這裡不僅是道教的發祥地,靈秀天成,也孕育了一批才子佳人,傳奇故事百代頌唱。

在蔣藍看來,巴蜀大地向來是光與火的熱土。“蜀”字上邊是目字,三星堆曾出土造型詭譎的青銅縱目面具,眼睛碩大、眼瞳縱深,引發了考古及文化學者的諸多猜想。蔣藍認為,一系列文化證據都表明,數千年來我們的蜀地先祖對於“第三隻眼睛”都極度推舉,“蜀,就是開天眼,就是縱目,就是火神祝融!”蔣藍說。

“今天我們來到實現成都重慶無縫對接的中心安嶽縣,來到安居於山嶽的檸檬之鄉,我以為,無論是街道之眼、山水之眼,還是縱目者,一般人的出發都是從小徑走向寬廣、走向博大,然後驀然回首,找到自己出發的那條路。但只有那些拓荒者與發現者,超然於大路與窄門之外,穿越了風景與人生,他們才是絕然的立世者。”蔣藍最後總結道,安嶽地處成渝中軸線中點,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幾何中心點,也是名副其實的“成渝之心”。巴山蜀水會賦予每一個置身其間的人,一雙“認識自己”的眼睛,那便是真正的“從心出發”。

(文章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