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錚鐵骨的讀書人擔當,立體化浙江剛柔並濟的完美印象

最近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裡《大明風華》裡,在第一集出現一分鐘就死了的人物:方孝孺,卻是明朝歷史上不得不濃墨重彩描寫的人物,也是浙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讀書種子”,他的生平以及後世對他的評價關聯其一系列浙江歷史上錚錚鐵骨的讀書人,讓我們穿透“江南水鄉”的朦朧煙色看到了浙江陽剛有力、浩然正氣的另一面。

錚錚鐵骨的讀書人擔當,立體化浙江剛柔並濟的完美印象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亦稱“正學先生”,浙江台州府寧海(今浙江

寧海

)人。明朝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

錚錚鐵骨的讀書人擔當,立體化浙江剛柔並濟的完美印象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即遵照太祖朱元璋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1399年, 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

靖難

”,揮軍南下京師。惠帝朱允炆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

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後因拒絕為著急登上帝位的

朱棣

草擬即位詔書,反寫下四個大字:燕賊篡位,激怒朱棣,被滅十族,共計873人。 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施以凌遲殺害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

這便是方孝孺不太長的一生,因其寧願被誅10族,也要反對朱棣稱帝而被歷史記住,並被後來眾多人士點評,有貶褒參半的、有完全否定,也有完全讚揚的,因時代不同而不同,因點評人的出發點不同而不同。

一、貶褒參半的典型評價有:

1、張廷玉,歷任清朝三代重臣(康熙、雍正、乾隆),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帝王成事,蓋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洩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

2、

乾隆帝

: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儒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

二、完全否定的典型評價有:

蔡東藩

: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

蔡東藩(1877年7月23日—1945年3月5日),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浙江省

紹興府

山陰

縣(今屬

杭州

市)人。1916年開始蔡東藩用十年時間完成了《

中國曆朝通俗演義

》,時間跨度自

秦始皇

民國

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

歷史演義

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三、完全讚揚

1、

胡適

:方孝孺是明初一個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說中國很少殉道的人,或說為了信仰殺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細想想,這是不確的。我們的聖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是我們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方孝孺在燕王進入南京後,因拒絕起草即位詔被殺了十族。當時姚廣孝曾勸明成祖給讀書人留個種子,明成祖不聽,終於把他滅九族,滅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紙隻字也是有罪的,這是明成祖要毀滅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所以以後明朝200年,再沒有政治思想家。我國政治思想在14世紀以前,決不遜於歐洲,但近500年來何以不振,這是由於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

(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餘姚人,也堪稱流芳百世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打仗也很厲害,但的確稱不上胡適限定的“政治思想家”)

錚錚鐵骨的讀書人擔當,立體化浙江剛柔並濟的完美印象

2、魯迅先生(浙江紹興人)的評價不是直接的,而是在那篇著名的文章《為了忘卻的紀念》裡寫到他的浙江同鄉、進步青年柔石時,間接表達了對方孝孺的讚揚“但那時我在上海,也有一個唯一的不但敢於隨便談笑,而且還敢於託他辦點私事的人,那就是送書去給白莽的柔石。……他的家鄉,是台州的寧海,這隻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覺得好像也有些這模樣的。……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柔石)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

錚錚鐵骨的讀書人擔當,立體化浙江剛柔並濟的完美印象

無論後世如何眾說紛紜,都只能是評論者眼中的歷史,方孝孺本人的真實想法到底是怎麼樣的,後世之人是無法代替回答的。但方孝孺天資聰穎,又師從赫赫有名的一代大儒宋濂。宋濂(1310 -1381年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

義烏

),後遷居金華

浦江

(今浙江

浦江

)。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

高啟

劉基

並稱為“

明初詩文三大家

”,又與

章溢

、劉基、

葉琛

並稱為“

浙東四先生

”。被明太祖

朱元璋

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

五經

”師,為太子

朱標

講經。

自己的老師如此優秀,被朱元璋如此重視,為太子朱標授課,以史料描寫的關於朱標的生平事蹟,朱標應該和他的宋老師之間的關係是融洽和睦的,可惜朱標壽命不長,竟然在自己的親爹前面離開人間,還沒來得及當上皇帝就撒手而去。朱元璋在重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遵循“兄死弟及”的原則,而是選擇了“父死子繼”,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成為太子並最終登上皇位。

而作為宋濂最優秀的學生,也按照朱元璋的提前安排,方孝孺成為了新皇帝朱允炆極為倚重的老師和大臣,這裡面既有一脈相承的皇恩,又有一脈相承的師恩。何況方孝孺雖然在民間治學聲名遠播,可是多年來仕途並不順利,年過40才等來機會,建文皇帝如此重用自己,這是一份難得的知遇之恩,多重角度考慮,方孝孺必定會堅決捍衛朱元璋的對於“國之根本”的選擇原則,並全力以赴支援朱允炆的皇權地位。

直接、正面和朱棣對抗,甚至羞辱、激怒朱棣,弄到如此慘烈的地步,方孝孺還有哪些考慮或者不得已的情勢,我們這些後人的確不可妄加揣測或拼湊。但是,毫無疑問,朱棣是個心魔太重的人,他太明白“清君側”不過是個幌子,自己從一開始就是要篡位當皇帝的,事到臨尾還非要假模假式的企圖把“面子、裡子”都顧上,偏讓最不可能的方孝孺來寫自己的即位昭書,這昭書怎麼寫呢?朱棣的如意算盤應該是:自己的侄子認識到了治國無方或其他緣由,主動讓位於自己,所以朱棣自己登上皇位名正言順,不必背上千古罵名。這個事讓孺生領袖、朱允炆倚重的大臣和老師來完成,掩耳盜鈴的效果最好。可這完全就是要逼死方孝孺呀,方孝孺也算乾脆,你成心讓我死,我就死得轟轟烈烈、徹徹底底、乾乾淨淨,讓你永遠洗不清這個歷史汙名,而且永遠忌憚天下讀書人。

朱棣有維護個人名聲的私心考慮,但其中也有皇權順利交接、便於天下早日安定的公心考慮,事已至此,臣與民採取最務實的態度接受皇權更替,不再另生事端,也掛得上“天下為公”的名頭了;可是,方孝孺或許確有枉顧族人的生命來成全自己“孤高比明月”、“丹心照漢青”等沽名釣譽的私心,但皇位的繼承體系的確是傳自周禮的秩序與規範,如果沒有人拼了命也要維護這涉及“國之根本”的大義,世界就很容易亂套,朱家王朝後世子孫如果有樣學樣、輕易舉兵篡位,那受傷害的還是朱家王朝和大明子民,這自然也是“天下為公”的擔當與品格。明朝後期的“東林黨人”從積極意義的層面上,應該是以一個群體形象展現了這種讀書人“天下為公”的風骨與擔當。

原本只准備把方孝孺的故事和後世評價整理出來,沒有想到卻挖掘出從宋濂、方孝孺到王守仁、蔡東藩,再到柔石、魯迅,這些在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上幾近一脈傳承的人物,而且,我發現他們居然都是老鄉:浙江人,這多少有點出乎意料。“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浙江雖然文人輩出,但浙江歷來屬於富饒之地,民風優雅,何況一首首風光綺麗、情思輾轉的詩詞把浙江的人物渲染如同那江南煙雨一般溫柔細膩,何曾想這般錚錚鐵骨、俠肝義膽的大丈夫均是生在浙江、長在浙江。

錚錚鐵骨的讀書人擔當,立體化浙江剛柔並濟的完美印象

尋著興致進一步探求,才知被譽為“西湖三傑”之一的張煌言(1620-1644年),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今寧波市

鄞州區

)人,明朝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在赴杭就義、辭別故鄉前,曾寫出如此矢志不渝、決絕捐軀的詩:《甲辰八月辭故里 \ 將入武林》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清後期詩人吳鼎元專門為張煌言寫下的《南屏山謁張忠烈公墓》:“西泠橋邊嶽武穆 ,八盤嶺下於忠肅 。一片孤忠兩地同 ,與公鼎峙成三足。”(南寧抗金明將岳飛,雖不是浙江人,但他的陵墓位於杭州市棲霞嶺南麓;明代名臣于謙,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今杭州市上城區),陵墓位於杭州市西湖區三臺山麓;張煌言陵墓,位於杭州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

錚錚鐵骨的讀書人擔當,立體化浙江剛柔並濟的完美印象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杭州風情萬種的一面,再加上這些鐵骨錚錚的英雄男兒,一陰一陽,一柔一剛,才形成了一個堪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完美之地。這是浙江幸事,更是中華民族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