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屢試不第的

陳人傑

寫了31首《沁園春》,不到26歲便與世長辭,是南宋詞壇最短壽的詞人之一。

隨著宋蒙戰爭局勢每況愈下,這位年輕詞人的作品充滿時局的緊迫感,痛斥南宋統治者腐朽無能,說出黎民百姓想說而未說出的話:

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氈未還?悵晨星殘月,北州豪傑;西風斜日,東帝江山。劉表坐談,深源輕進,機會失之彈指間。傷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風寒。

說和說戰都難,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嘆封侯心在,鱣鯨失水;平戎策就,虎豹當關。渠自無謀,事猶可做,更剔殘燈抽劍看。麒麟閣,豈中興人物,不畫儒冠。

這首

《沁園春·丁酉歲感事》

,寫於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陳人傑當時年方弱冠。

這一年,蒙古帝國

窩闊臺汗

分兵兩路南下,抄掠宋境,宋軍節節敗退。

一個屬於詞的時代,在戰火與苦難中逐漸走向落幕。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蒙古兵南下 圖源/影視劇照

01。 釣魚城一聲炮響

有學者將歷時近半個世紀的宋蒙戰爭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至八月,宋軍聯蒙滅金後,乘勢收復河南三京。

第二階段是,端平二年(1235年)至淳祐八年(1248年),宋蒙戰爭全面爆發,面對如狼似虎的蒙古軍,宋軍在四川、京湖、兩淮戰場展開保衛戰。作為抗蒙防線的設計者之一,南宋名將

孟珙

曾統御南宋邊境三分之二的戰線,他尤其重視巴蜀與襄樊的防線,指出

“襄、樊為朝廷根本”

,針對川蜀防線提出了

“上流備禦宜為三層藩籬”

的理論。

第三階段是,寶祐五年(1257年)十二月至景定元年(1260年),這一時期,在四川發生了王堅指揮的釣魚城保衛戰,在荊襄有賈似道指揮的鄂州保衛戰。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蒙哥攻宋路線 圖源/紀錄片截圖

第四階段是,宋度宗鹹淳四年(1268年)九月至九年(1273年)二月,最著名的是襄陽之戰,宋蒙圍繞著襄陽、樊城展開生死攸關的攻防戰。

第五階段是,鹹淳十年(1274年)九月至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元軍攻破襄陽後開始沿長江拉開戰線,最終佔領臨安,瓦解了南宋政權。

第六階段是,景炎元年(1276年)九月至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閩、贛、粵戰爭,包括最後的崖山海戰。

蒙古軍摧枯拉朽席捲大半個世界,從來沒有遭遇這樣頑強抵抗的硬骨頭。

宋開慶元年(1259年),蒙軍兵分三路,大舉侵宋,蒙古大汗

蒙哥

還在攻打釣魚城(在今重慶合川區)時死於軍中。

蒙哥汗死得蹊蹺,或是氣死,或是病死,或是戰死,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兩軍交戰時,蒙哥為鼓舞蒙軍士氣親自登上高樓,擂鼓助威。宋軍守將王堅見狀,調來炮石,集中火力向擂鼓之人射擊,蒙哥傷重而死。

可以肯定的是,釣魚城的一聲驚天炮響,在長江中游的京湖戰場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一是,正在攻打荊襄的蒙哥之弟

忽必烈

放棄圍攻鄂州,北歸後贏得了汗位;二是,宋理宗的小舅子

賈似道

在與忽必烈的對峙中解鄂州之圍,憑藉功勞入朝執掌大權,成為南宋最後的權相。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釣魚城遺址 圖源/圖蟲創意

當時,坊間流傳八卦,賈似道之所以能讓蒙古軍退兵,是他私自以 “割江為界,且歲奉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條件,與忽必烈訂立了城下之盟。南宋的主戰派大臣大都對賈似道不服氣。

大臣

王埜

[yě]在樞密院主管過軍事,還曾負責長江防務,正閒居在家,一聽說賈似道憑藉如此手段上臺,將滿腔怒氣化作了一首

《西河》

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陵圖誰把獻君王,結愁未已。少豪氣概總成塵,空餘白骨黃葦。

千古恨,吾老矣。東遊曾吊淮水。繡春臺上一回登,一回搵淚。醉歸撫劍倚西風,江濤猶壯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裡,望長準、猶二千里。縱有英心誰寄!近新來又報胡塵起。絕域張騫歸來未?

王埜長嘆道,老天啊!你怎麼忍心讓我大宋走到今日的地步!想當年我鎮守江寧時,到秦淮河邊憑弔,每次登臨江寧府的繡春臺北望中原,就擦一次眼淚。我現在老了,身在田野,遠離前線千里之遙,恢復中原的心思,又該託付給誰?聽說近來蒙古軍不斷南下,我們有像張騫那樣的英雄從遠方歸來嗎?

賈似道果然讓王埜失望了,他掌權後,首先做的不是起用忠臣良將,而是排除異己。

在釣魚城抗蒙有功的王堅,因受賈似道排擠,被免去兵權,憂憤而死。20歲就高中狀元的

文天祥

,因為性格忠直得罪賈似道,以致被貶出朝外。就連另一個宰相

吳潛

也被賈似道陷害,貶到循州(今廣東龍川),最後被賈似道的黨羽下毒害死。

吳潛也是南宋後期的著名詞人之一。這位狀元宰相一生存詞頗多,年輕時與姜夔、吳文英均有來往,卻繼承了蘇、辛的豪放派詞風。他的詞大多感慨時事,吐露憂國之音。

在鎮江為官時,吳潛就因此城地勢險要、風景壯麗,聯想到蒙軍威逼南宋的形勢,寫有

《沁園春·多景樓》

一詞:

第一江山,無邊境界,壓四百州。正天低雲凍,山寒木落,蕭條楚塞,寂寞吳舟。白鳥孤飛,暮鴉群注,煙靄微茫鎖戍樓。憑闌久,問匈奴未滅,底事菟裘。

回頭,祖敬何劉。曾解把功名談笑收。算當時多少,英雄氣概,到今惟有,廢壠荒丘。夢裡光陰,眼前風景,一片今愁共古愁。人間事,盡悠悠且且,莫莫休休。

這樣一位愛國詞人,卻報國無門,被貶至死,只能感慨“歲月無多人易老,乾坤雖大愁難著。向黃昏、斷送客魂消,城頭角”。(《滿江紅·豫章滕王閣》)

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病逝,賈似道擁立理宗養子、太子趙禥為帝,即

宋度宗

。史書記載,趙禥天生體弱,可能智力也有缺陷,7歲才會開口說話,宰相吳潛多次請宋理宗另選宗室子弟為繼承人,但宋理宗不聽勸告。

山雨欲來風滿樓,宋度宗昏聵無能,只能把朝政全部交給賈似道。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宋度宗畫像

02。賈似道的失敗改革

賈似道喜歡鬥蛐蛐,寫了一本研究蟋蟀的《促織經》,被後世諷刺為“蟋蟀宰相”。但這位權臣並非毫無作為,賈似道執政十五年,為對付蒙古實行了種種改革,可惜大都以失敗告終。

南宋後期,戰事頻繁,需要付出沉重的軍費,財政壓力巨大。時人曾指出,軍費在國家財政支出中佔比驚人,

“東南民力,耗于軍費者十八”

為此,賈似道一黨提出了“公田法”,規定“買官戶逾限之田”,也就是將官僚、地主佔有土地超過規定的部分,抽三分之一買充公田,租賃給農民耕作,政府按原有租額收取田租,以此解決軍糧、物價、土地兼併等問題。

這是在南宋土地兼併嚴重的背景下,實施的一項戰時經濟政策。為查清隱藏田產,釐正賦稅隱漏,賈似道又推出了與公田法相輔相成的“推排法”。

此後十四年間,公田法共為南宋回買田地350餘萬畝,卻始終難以抑制經濟危機。官僚、地主都覺得政府買回公田,自己成了受害者,也都想方設法反對公田法。

在針對軍事的改革“打演算法”中,賈似道下令對戰時軍費進行會計監察,對於其中不合法的支出,要求武將予以償還,並將獲罪的將領投獄治罪。

此舉可以整治軍隊中的貪汙腐敗現象,也可以肅清對賈似道不滿的駐邊諸將。賈似道可能也沒想到,打演算法在不經意間改變了南宋的命運。抗蒙有功的將領

劉整

,看到賈似道迫害了一大批武將,愈發感到難以自保,於是叛宋降蒙,點燃了

襄陽之戰

的導火索。

另一邊,鄂州之戰後,忽必烈回到北方,在汗位之爭中勝出,將都城遷到原來的金中都,營建新城,稱為大都(即今北京),並於1271年改國號為

忽必烈此前與賈似道交戰吃過虧,不知對南宋該從何處“下口”。

劉整一來,就向忽必烈進言

:“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一之機。臣願效犬馬勞,先攻襄陽,撤其扞蔽。”

他認為,蒙古要滅宋,先打襄陽,然後順江而下,取鄂州,陷江淮,攻下臨安。

宋蒙再度在京湖戰場展開大戰。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賈似道曾與忽必烈在鄂州交戰 圖源/影視劇照

03。襄樊陷落

元軍為攻打漢水兩岸的襄陽、樊城投入了過半的國庫收入(“以國家每歲經費計之,襄樊殆居其半”),築起塹壘圍困襄陽,用回回炮攻城,孱弱無力的南宋軍隊屢戰屢敗。

元軍將領

張弘範

志在必得,在此時作詞

《鷓鴣天》

鐵甲珊珊渡漢江。南蠻猶自不歸降。東西勢列千層厚,南北軍屯百萬長。

弓扣月,劍磨霜。徵鞍遙日下襄陽。鬼門今日功勞了,好去臨江醉一場。

在元軍鐵甲的撞擊聲中,襄樊城池危在旦夕。

宋鹹淳九年(1273年),拱衛南宋多年的襄陽兵盡糧絕,守城的

呂文煥

率軍投降元朝。襄陽失利後不久,賈似道曾經拼死保衛的鄂州也隨之陷落,長江沿岸主要防衛據點12府州相繼投降。

襄樊失守後,朝野震動,京湖制置使

汪立信

趕緊給賈似道寫信,告訴他,如今只有兩條計策,上策是將各州府的七十餘萬軍隊全調出來守衛長江,中策是與元軍議和,作為緩兵之計,二三年後邊防稍固,可攻可守。

汪立信有一隻眼睛是瞎的。賈似道得到他的信後,大罵道:“瞎賊怎敢如此胡說!”

國難當頭之際,賈似道不聽汪立信勸告,率軍再戰蒙古兵,在1275年的

丁家洲之戰

,南宋軍隊上下離心,還未與元軍交戰就全部瓦解,兵敗如山倒。南宋13萬主力大敗而歸,賈似道敗走魯港,在部下的掩護下逃走,徹底輸光了一生的名聲。

反對賈似道擅權的文天祥不禁感慨:“己未鄂州之戰何勇也,魯港之遁何哀也。”當年鎮守鄂州的功臣賈似道,成了人人喊打的罪人。

賈似道自知大勢已去,在兵敗前見到之前被他痛罵的汪立信,還向他求助,說:“端明,端明(汪時任端明殿學士),悔不聽你的話,以至於此!”汪立信只好說:“平章,平章(宰執之稱),瞎賊我已經沒什麼可說的了。”

聽聞賈似道兵敗後,汪立信不忍見亡國之禍,自殺而死,臨終前嘆息道:

“吾今日猶得死於宋土!”

丁家洲兵敗後,賈似道成了萬人唾罵的落水狗,其備受爭議的改革徹底破產,朝中大臣紛紛上書要求殺他以謝天下。

這一年,天生殘疾的宋度宗已經病死,朝政由宋理宗皇后

謝道清

主持,她立4歲的度宗之子

[xiǎn]為帝(即宋恭帝)。趙宋皇室不忍殺三朝老臣,賈似道只是被罷官,貶到循州,這正是當年吳潛貶謫、服毒而死的地方。

於是,有人在人去樓空的賈府牆上題了一首諷刺詞

《長相思》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樂復憂。西湖依舊流。

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前一轉頭。人生放下休。

昔日權傾朝野的賈似道,最終在貶謫路上被殺,此時,南宋早已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權相死了,但南宋最後的主戰派,無論是曾經反對他,還是支援他的人,仍然在絕境中奮戰。

這其中,就有文天祥。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蒙古(元)統一戰爭路線圖,從中可見襄陽的重要性

04。臨安末日

蒙古兵南下時,文天祥“盡以家資為軍費”,帶兵勤王,這支義軍卻被久經戰陣的元兵屠戮殆盡,他不得不率領殘兵退保餘杭。

之前,有友人勸告文天祥,如今元兵三路直逼臨安,而你卻帶著一萬多人的烏合之眾去以卵擊石,這跟羊入虎口有什麼區別?

文天祥回答說,我又何嘗不知,但國家危難,眼下徵召天下勤王,卻

“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

在大宋最後一段跌宕歲月中,文天祥是英勇的逆行者,也是南宋士大夫真正的風骨,儘管在宰相

陳宜中

等人看來,文天祥的勤王之舉不過是“猖狂”、“兒戲”。

德祐二年(1276年),賈似道死後不到半年,南宋都城臨安陷入元軍重重包圍,朝廷無人可用,任命文天祥為臨安知府,協助保衛京師。

臨安危急,宰相陳宜中、

留夢炎

都主張向元軍投降,早想腳底抹油開溜。忠心報國的文天祥、

張世傑

陸秀夫

(三人並稱為“宋末三傑”)等人堅持抵抗元軍,他們認為,應該依託臨安城中的幾萬殘兵和數十萬百姓支援決一死戰。

文天祥等人請太后與小皇帝先乘船到海上暫避,陳宜中不同意,勸謝太后向元軍奉上宋恭帝的降表,而他自己與留夢炎卻跑路了。

謝太后只好將文天祥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讓他與城外元軍主帥

伯顏

談判投降事宜。

無奈之下,文天祥代表宋廷去見伯顏,可他依舊不願低頭,當面與伯顏據理力爭,完全不畏懼氣焰囂張的元軍,就不談投降。伯顏或許沒想到南宋即將滅亡,竟然還有人敢這樣頂撞他,氣得將文天祥拘押起來。

這一年春天,二月初五,臨安陷落,宋廷投降,恭帝被俘。南宋瀕臨末日,幾乎名存實亡。

春天,從此成為南宋遺民最悲痛的回憶。宋詞中的臨安,從此只剩下血淚的回憶。

出身貴族的

張炎

,六世祖是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其祖父張濡在宋元戰爭中鎮守臨安西北重鎮獨松關,城破後被殺,張炎之父也在戰亂中下落不明。

臨安陷落之前,張炎過的完全是“承平故家貴遊少年”的生活,詞中較少顧及南宋即將覆亡的現實,多是臨安的繁華世界。可在張炎29歲這年,他的家產被攻破臨安的元軍抄沒,從此妻離子散,由一個富家公子淪為無家可歸的“可憐人”,他的詞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哀傷。

因張炎代表作為《南浦·春水》、《解連環·孤雁》兩首,他被人稱為“張春水” 或“張孤雁”。

《解連環·孤雁》

即宋亡後所作,是一首著名的詠物詞:

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恍然驚散。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淨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

誰憐旅愁荏苒。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另一位詞人

王沂孫

,也親眼目睹了臨安被攻陷的歷史,深感山河破碎。月有再圓時,但故國河山的桂花卻已老盡,江山易主,無復當年之景。

這一年秋天,王沂孫寫下其託物喻志的代表作

《眉嫵·新月》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

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看雲外山河,還老桂花舊影。

與張炎、王沂孫交情不錯的

周密

,字公謹,是南宋的另類記錄者,一生著述頗豐,其所著《齊東野語》是一部可補史傳闕文的野史,《武林舊事》是研究南宋生活史的重要史料。

他與吳文英還是忘年交,兩人相差30多歲,組成一個叫“二窗”的CP,因為吳文英號夢窗,周密自號草窗。

宋末元初,周密對江南的歌詠蜚聲詞壇,他的代表作

《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

,是其詞集《草窗詞》的壓卷之作,也是作者在亂世中四處漂泊的憂思:

步深幽。正雲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鑑曲寒沙,茂林菸草,俯仰千古悠悠。歲華晚、飄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最負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遊!為喚狂吟老監,共賦消憂。

一幕陰沉淒涼的冬景,述說周密流亡歲月中對故國、故鄉的刻骨思念。

與張炎同樣不幸的,還有

蔣捷

蔣捷大約30歲時考中進士,這一年是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距離臨安失陷只剩下兩年。因此,在蔣捷一心想要施展抱負的青年時期,南宋就滅亡了,他的後半生是在元朝度過,卻不肯依附蒙古人,常懷故國河山之痛。

伯顏率軍攻陷臨安後,蔣捷為躲避戰火,被迫流亡到蘇州一帶。這首

《賀新郎·兵後寓吳》

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段生活經歷:

深閣簾垂繡。記家人、軟語燈邊,笑渦紅透。萬疊城頭哀怨角,吹落霜花滿袖。影廝伴東奔西走。望斷鄉關知何處,羨寒鴉、到著黃昏後。一點點,歸楊柳。

相看只有山如舊。嘆浮雲、本是無心,也成蒼狗。明日枯荷包冷飯,又過前頭小阜。趁未發、且嘗村酒。醉探枵囊毛錐在,問鄰翁。要寫牛經否。翁不應,但搖手。

張炎、王沂孫、周密和蔣捷,這四位詞人,被後世稱為

“宋末四大家”

。他們在國破家亡之後,書寫最後的宋詞。

但此時,南宋還沒有亡,還有人在守護著這個王朝,堅守華夏的氣節。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文天祥像 圖源/圖蟲創意

05。崖山海戰

臨安失陷前,謝太后命令陸秀夫等人,秘密護送著趙宋皇族最後的血脈、宋恭帝的兩個弟弟——7歲的

趙昰

和5歲的

趙昺

,出走福州。

德佑二年(1276年)五月,陸秀夫與張世傑在福州擁立趙昰為帝,從元軍手中逃脫的文天祥也在歷經九死一生後與他們會合,重新樹起大宋的旗幟,進行最後的抗爭。

江西廬陵人

劉辰翁

,與同鄉文天祥師出同門,頗有交情,也曾反對賈似道專權,在受到排擠後自請退休,到贛州任濂溪書院山長。他聽說老同學文天祥起兵勤王后,也曾參與其江西幕府,後來元軍入臨安,劉辰翁再度隱居山中,從此不仕。

當文天祥等人在福建一帶繼續作戰,劉辰翁時常獨坐於孤燈下,遙想抗擊元軍的義士們,寫下一首

《柳梢青·春感》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裡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天祥、陸秀夫與張世傑,以及千千萬萬抵抗元軍的民族英雄,在臨安陷落後,堅持不懈地戰鬥著。

三年間,年僅9歲的宋端宗趙昰在流亡途中病逝,陸秀夫又與張世傑一起擁立當時年僅7歲的趙昺為帝,繼續抗爭。

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在廣東崖山,陸秀夫和張世傑率領著殘餘的十多萬南宋軍民,與元兵展開了最後的戰鬥。最終一戰,宋軍慘敗,陸秀夫毅然揹著8歲的宋帝昺投海自盡,張世傑也在奮戰之後墜海溺亡,十多萬南宋軍民寧死不降。

史載,此戰,

“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臨安淪陷的三年後,南宋在崖山的風浪之中徹底覆滅。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陸秀夫揹著8歲的宋帝昺投海自盡

崖山之戰後,元軍將領張弘範志得意滿,下令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元朝滅亡後,當地人將張弘範的字全部剷掉,改刻上了“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個大字。

劉辰翁深知,再也不可能跟隨老同學文天祥抗元了。在這一年,他仿照北宋末年女詞人李清照的口吻,寫下一首

《永遇樂》

。同樣是在春天,一個代表痛苦的春天: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流離,風鬢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紅無寐,滿村社鼓。

劉辰翁就像安史之亂後的杜甫,流落民間,一輪鄜州月寄託著他的國仇與家恨,他卻只有空自悲慼。

遠在劉辰翁的千里之外,此前,文天祥率軍在廣東五坡嶺與元軍激戰,兵敗後已被元軍俘虜。崖山之戰時,他被關押在海船上,親眼目睹了這場南宋的亡國之戰。

渡海時,張弘範命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自然不肯答應,他回顧平生,以詩明志,寫下這首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軍將領不斷勸降文天祥,跟他說:“你的國家已經滅亡了,你對宋朝的忠孝已經傾盡全力了。如果你能用對待宋朝的忠心,來對待當今聖上(忽必烈),一定還可以當上宰相。”

文天祥卻說:“國亡我不能救,死也贖不了我的罪,又怎麼能夠背叛國家,不與之同生共死呢?”

張弘範不禁動了惻隱之心,只好向忽必烈報告,命人將文天祥護送到元大都。被俘之後,文天祥已多次嘗試自殺,他吞食有毒的冰片二兩,昏眩許久,竟不能死,也在途中絕食八日,仍然不死。如今前往大都,面對蒙古人的屠刀,反而可求一速死,為宋殉葬。

這年六月初,文天祥被押解北上途中,路過南康軍(治所在今江西星子縣)。這是他在過去三十年間,第三次經過此地,但這一次,國已破,家已亡,文天祥回首往事,和蘇東坡之韻,將所思所想寫入

《酹江月·南康軍和蘇韻》

中:

廬山依舊,淒涼處、無限江南風物。空翠睛嵐浮汗漫,還障天東半壁。雁過孤峰,猿歸危嶂,風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靈尚有人傑。

堪嗟漂泊孤舟,河傾鬥落,客夢催明發。南浦閒雲過草樹,回首旌旗明滅。三十年來,十年一過,空有星星發。夜深悉聽,胡笳吹徹寒月。

到了元大都的監獄,忽必烈讓當時已經9歲的宋恭帝趙出面勸降文天祥。當見過一身蒙古人打扮的宋恭帝時,文天祥立馬跪下,連聲說:“聖駕請回!”

一些前朝舊臣請求釋放文天祥為道士,但早已投降元朝的留夢炎不同意,說:“文天祥放出來後,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等於何地呢?”

元至元十九年(1283年),又是一個春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最後一次勸降他。在被關押四年後,文天祥再一次義正言辭地拒絕。

忽必烈問他,還有什麼心願?

文天祥心無掛礙,淡然地說道:“我文天祥深受大宋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主!願賜之一死足矣!”

次日,文天祥從容就義。臨刑前,他向著南方鄭重跪拜,那是南宋故都所在,也是他與陸秀夫、張世傑共同戰鬥過的地方。

文天祥死後幾天,妻子歐陽氏為他收屍,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了他的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文天祥畫像

06。最後的宋詞

元軍在丙子年(1276年)春天攻破臨安,之後的每年春天,詞人劉辰翁都倍感精神煎熬,常有亡國之痛發作,他在詞中不用元朝皇帝年號,只用干支紀年。

1297年,就在劉辰翁臨死前的這一年初春,他知道元宵節又要來臨,而南宋臨安的繁華卻已蕩然無存。劉辰翁沒有絲毫過節的喜悅,只有滿腹悲傷惆悵。他寫了一首

《寶鼎現》

紅妝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臺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簫聲斷、約綵鸞歸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歌起。

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多麗。滉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凍、散紅光成綺。月浸葡萄十里。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

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說、三千樂指。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裡。

劉辰翁在詞中回憶道,當年臨安的元宵,處處張燈結綵,美貌的歌女唱起了歌,遊春姑娘的輕盈腳步捲起芳塵。月夜下的西湖邊,才子佳人在悠揚的音樂聲中相會,喝醉了遲遲歸去,如果不是亡國災禍,他們怎麼四處流浪呢?

亡國後出生的孩子,不能親眼看見故國,只能聽別人講述。故國的歌舞昇平,與我們已是天上人間永隔。老夫等了多少時日啊,滅亡的故國怎能恢復?這是劉辰翁在詞中隱含的悲嘆。

這一年元宵節當天,劉辰翁在臨安故夢中病逝,享年66歲,親朋好友將他葬在故鄉廬陵(今江西吉安)。那也是,文天祥的故鄉。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臨安年市圖》(區域性) 圖源/圖蟲創意

南宋滅亡後,張炎告別了富貴生活,在改朝換代後的江南,他再也寫不出富貴閒雅的詞章。1290年秋,元朝徵召江南書畫人才赴大都書寫金字藏經,張炎作為當地才子應召北行。

本來與新王朝合作,張炎完全能夠過上好日子。可是,短暫的北上不僅沒有撫慰張炎亡國的傷痛,還讓他看清元統治者對“南人”的鄙視與不公。

張炎不願屈膝待人,他重新回到江南,為求生四處投親靠友,最後窮苦潦倒,以賣卜為生。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除夕,漂流無依的張炎在蘇州寫下了悲今悼昔的

《探春慢》

列屋烘爐,深門響竹,催殘客裡時序。投老情懷,薄遊滋味,消得幾多悽楚。聽雁聽風雨,更聽過、數聲柔櫓。暗將一點心,試託醉鄉分付。

借問西樓在否。休忘了盈盈,端正窺戶。鐵馬春冰,柳蛾晴雪,次第滿城簫鼓。閒見誰家月,渾不記、舊遊何處。伴我微吟,恰有梅花一樹。

張炎在身世飄零之中一直活到了1322年(一說1320年),晚年自號樂笑翁,頗有苦中作樂之意。

這位落魄的富家公子,不但是宋元之際的著名詞人,更是宋詞的總結者,他的詞學專著

《詞源》

,上卷論詞樂,下卷論詞的作法與鑑賞,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詞學專著

宋元之際的詞壇,一大特點是透過詠物與詠節序來抒發亡國之恨。

在最後的宋朝詞人中,蔣捷被稱為“櫻桃進士”,他在宋亡之初寫的這首

《一剪梅·舟過吳江》

,誕生於其顛沛流離的隱居生活: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而另一首詞

《虞美人·聽雨》

成為蔣捷一生的總結,少年不識愁滋味,中年明白了很多道理,卻已過不好人生,只因這時候,他的大宋,已亡了二十多年: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後半生以隱士自居,過著流浪生活,但他不學種瓜,也未學蠶桑,只忙著種竹子。竹,寧折不彎,彰顯正直的氣節,如同高風亮節的君子。

最後的宋詞:一個王朝的熱血與骨氣

▲竹子,是蔣捷最後的精神寄託 圖源/攝圖網

晚年,蔣捷身處湖邊山野,被稱為“竹山先生”,元朝多次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蔣捷每次都拒絕了,他不想要元朝的官爵。最後,他抱著心愛的竹子,被埋葬在了竹山,即現在太湖之濱的竺山。

有人說他活了60多歲,有人說他活了80多歲。但我們只知他乘煙載雨,一生三聽雨,在國破的悲涼中,守著宋詞最後的微光。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在319年的流光逝去後,大宋,亡了。宋詞,也亡了。

參考文獻:

[宋]周密:《齊東野語》,中華書局,1983

[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

[明]宋濂:《元史》,中華書局,1976

夏承燾等:《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駱玉明:《簡明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王布高:《唐宋詞鑑賞》,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陶爾夫、劉敬圻 :《南宋詞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何忠禮:《南宋全史: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寺地遵:《賈似道的對蒙防衛構想》,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