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瞭解不一樣的宋朝,三弟趙匡義

帶你瞭解不一樣的宋朝,三弟趙匡義

自周代商成為中原正統,繼而分封天下,外服四夷,確立了“周禮”這一治國綱領。雖說春秋戰國諸侯征戰不斷,禮崩樂壞,但是“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制度卻被後世繼承了下來。周及他的諸侯國,秦漢之後的歷代王朝大多遵循這一制度。

不過事情總有意外發生,畢竟皇權這一塊誘人的蛋糕大家都想吃到。皇室爭鬥,自古有之,加上其他一些情況,所以繼位的不一定是嫡長子,比如說兄終弟及。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繼承哥哥江山的趙匡義。

趙匡義也就是趙光義,趙匡胤稱帝后,為避諱改名光義。趙光義參與了趙匡胤稱帝前後的一系列動作,據說在陳橋兵變中,趙光義與趙普打頭陣。

趙匡胤與趙光義有一個大哥趙匡濟,可惜他早亡,這樣,趙光義就成了哥哥趙匡胤的得力助手。趙匡胤代周建宋後,光義的地位漸漸提高。先為殿前都

虞候

,領睦州防禦使,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

平叛李重進後,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進佔太原後,被改封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在宰相之上。

由此可見,趙光義在太祖在位時已是殊榮至極,當然,他不是利用

皇弟

這一身份,靠的是自個兒真本事。

談論宋史和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燭影斧聲”是無法繞過的話題,只不過歷史的真相如何,我們無法得知,正史上記載平常,民間傳說堪稱一幕精彩的權斗大劇。

宋開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這只是其中一個版本,後世對此意見不一,有說是光義篡逆,也有說是太祖囑咐後事。

我們先不管光義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總之,趙光義即位後在太祖施政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變革,不僅統一了中原,還奠定了兩宋三百多年的政治基礎。

開寶九年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皇帝位,是為宋太宗。

太平興國三年,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向宋納土歸降。太平興國四年正月,潘美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二月,太宗親征,宋軍擊退遼軍援兵,北漢滅亡。歷經兩朝三帝,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終於消亡,大宋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太宗不顧眾臣反對,趁伐取北漢之勢,發動第一次北伐。結果,高粱河一役宋軍大敗,太宗受傷中箭,乘驢車

倉皇

撤離,北伐失敗。

太平興國五年,太宗起兵征伐交趾丁朝。次年宋軍在白藤江之戰中先勝後敗,無奈撤軍。也就是從這開始,交趾獨立於中原之外,以後慢慢成了越南。

雍熙三年,太宗二次北伐,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進攻幽雲,以東路為主。西路、中路軍進軍順利,東路軍屢遭遼軍挫敗,中、西二路被迫南撤。西路主將楊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絕食而亡。宋軍自此不再北伐,故土燕雲終成他國之地。

淳化、至道年間,太宗鎮壓了四川王小波、李順起義,國內形勢恢復穩定。當然,太宗一朝的文治武功不止於此。

(宣告: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