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德化白瓷堪稱一絕

馬未都:德化白瓷堪稱一絕

■明德化窯白瓷凸花高足簋

馬未都:德化白瓷堪稱一絕

■明德化窯白釉八卦紋三足爐

馬未都:德化白瓷堪稱一絕

■清乾隆德化窯白釉雙插耳帶蓋爐

馬未都:德化白瓷堪稱一絕

■清德化窯文昌像

馬未都:德化白瓷堪稱一絕

■明德化窯立像達摩像

“以瓷塑人”特色顯著

據資料顯示,德化制瓷業唐代便有記載,宋、元時燒製青、白瓷,明代後得到巨大發展,以燒白瓷著稱。德化白瓷瓷質緻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視下,釉中隱隱呈現粉紅或乳白色,故有“象牙白”“鵝絨白”“中國白”之稱,並“以瓷塑人”屹立在中國陶瓷之林。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曾言,“見過明(代)何朝宗雕塑觀音的人無不為之驚呼,以陶瓷之脆性,表現衣褶之柔軟;以陶瓷之生冷,表現肌膚之溫潤;德化白瓷堪稱一絕,前後無人能與之比肩。”

■收藏週刊記者 梁志欽

“中國白”在瓷器中出類拔萃無可比擬

德化地處福建省中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北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瓷業生產區和外銷瓷的重要產地之一,陶瓷製造歷史悠久。德化瓷業,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是世界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元時起,德化瓷即步入了皇宮貴族的殿堂,據《安平志》載,“白磁出德化,元時上供”,此後,德化白瓷成為供品,為歷代宮廷所倚重,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正是德化瓷質地潔淨滋潤、胎骨細柔堅緻、色澤溫潤如玉,美妙的胎釉質感直逼玉器之“五德”。

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寫道:“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對於瓷釉的描述,他也提到用松毛水調泥漿。“以瓷塑人”為特色的窯口,德化可謂佼佼者。明清時期“中國白”是德化白瓷的成熟期。瓷塑工人善於運用德化瓷土較軟、可塑性較強的特點,在燒製生活器皿的同時,不斷提高雕塑技法,精心創作雕塑造像,燒製了大量人物、佛像藝術品。這些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的人物瓷塑,將德化窯的工藝技術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

德化瓷塑的製作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塑造人物,選用優質的高嶺土直接捏塑成型,人物主體部多挖空。另一種是模製人物,翻制模具後再注漿或拓印成型,人物主體部多為實體。

日本學者上田恭輔曾這樣評價:“如果以客觀而公平的態度給予評價的話,可以說是比玉更為華麗。以陶工的技巧來說,更可號稱中國古今獨一無二的優秀作品!……就是對陶瓷毫無欣賞水平的人,只要一見便可發出讚歎之聲!”

英國古陶瓷研究專家唐納利曾認為,“單看‘中國白’瓷本身的內在美就足夠了,而不必進一步看它的聲望。依靠它的特色,‘中國白’在瓷器當中是出類拔萃的,而且往往是無可比擬的”。

明清兩代德化瓷雕名家輩出

清代產量比明代大幅增長

明清兩代德化瓷雕名家輩出,如何朝宗、張壽山、陳偉、林朝景、博及漁人等,都是較為著名的雕塑工匠。博及漁人是清代乾隆間德化瓷塑藝術家,“博及漁人”是其號,姓名暫無考。博及漁人的風格屬於何派藝術,擅長佛道塑像,作品在18世紀流行中外。

英國古陶瓷專家約翰·蓋爾在其所著的《中國白:瓷器中的神像》一書中,曾這樣評價說:“明朝(德化)何朝宗的瓷雕觀音可與義大利米蘭的斷臂維納斯相媲美。”而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更是對何朝宗的瓷雕藝術讚歎不絕,“見過明何朝宗雕塑觀音的人無不為之驚呼,以陶瓷之脆性,表現衣褶之柔軟;以陶瓷之生冷,表現肌膚之溫潤;德化白瓷堪稱一絕,前後無人能與之比肩。”

清代德化白瓷的產量比明代大幅增長,除了燒造大量各種供器及觀音、彌勒佛之類的瓷雕外,更多的是燒製各式酒杯、瓶、壺、碗等日用器皿。

從15世紀起

歐洲各國也掀起仿造德化白瓷的熱潮

德化白瓷最早是由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外傳歐洲,激發了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極大熱忱。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如此寫道:“刺桐城附近有一別城,名迪雲州(德化),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其17世紀末和18世紀大量銷往歐洲,義大利等西歐國家學者將其稱為“馬可波羅瓷”,法國人將其稱為“中國之白”,南洋菲律賓稱為“奶油白”,日本稱它為“白瓷中的白眉”(意為最傑出的產品)和“白高麗”。

據陶瓷研究專家黃靜在《永遠的中國白——廣東館藏德化白瓷集賞》一文介紹,從15世紀起,歐洲各國也掀起了仿造德化白瓷的熱潮。1470年義大利人從《馬可·波羅遊記》中學習德化白瓷的配方和製法,生產出“梅迪西瓷器”,實際上只是低溫陶器。到了1710年,德國邁森成功燒製出硬質瓷器,這是歐洲瓷器的濫觴,也是歐洲仿造德化白瓷最早的成功者。此後在1725年相繼建立的法國尚第裡和門尼西瓷,以及後來建立的法國聖科得、查得密瓷廠和英國的切爾西瓷廠等,也都紛紛模仿德化白瓷進行生產,使歐洲的陶瓷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作品欣賞

文昌帝

內外施釉。人物身著官服,手持如意,端坐於臺上,兩邊各立一童子天聾和地啞;坐檯堆塑海浪紋,海浪中游躍一四爪蛟龍。文昌帝即文曲星,是神話傳說中掌管文運的神仙,主事科舉考試、文章、學問。文昌帝君每次出駕,總要騎一頭白騾,後隨兩名童子天聾和地啞。其原因是文昌帝君掌管文人仕途窮達,叫聾、啞二童相隨,“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機弗洩也”。在封建社會要求取功名,唯有透過科舉考試,因此文昌帝成為文人士子必拜的偶像。

明代德化窯立像達摩像

瓷塑達摩明清兩代均有作品,其造型有立像和坐像兩類,以立像者居多。達摩容貌威嚴,身材偉岸,廣額深目,高鼻挺直,滿臉虯鬚,身穿袈裟,雙手攏袖於胸前,赤足立於波濤之中,隨風上下,御風作渡海狀,衣褶旋迴轉折,線條圓潤流暢,形象超凡絕塵,神采飛動。此器通體施白釉,釉質肥厚滋潤,底部中空。整器造型比例恰當,人物刻畫形象生動。

(部分內容據《館藏明清德化窯白瓷賞析》《基於德化白瓷的陶瓷造像研究》《馬可波羅“中國白”細考》《美哉,德化瓷》《淺析中國明清時期德化白瓷瓷塑》《享譽國際市場的德化白瓷》《永遠的中國白廣東館藏德化白瓷集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