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思:巧佞邪媚,被人稱作“兩腳野狐”,儂笑他、他笑誰?

【題記:本文系作者系列(垂直)文章「讀通鑑講故事」“正直篇”中的一篇】

□導語

本文將要介紹的歷史人物楊再思(634-709),名綝,字再思(以字行於世),鄭州原武(治所在今河南原陽縣)人,唐朝武周時期官至宰相。他歷仕唐睿宗、武則天和唐中宗三朝:唐睿宗時任左右肅政臺御史大夫。武則天在位期間, 出任守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任職時間長達五年。神龍元年(705年)是政局急劇變化的一年,張柬之、桓彥範等五人策動“神龍革命”,迫使病重的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復位。就在這一年,楊再思不僅再度拜相,而且所擔任的具體職務居然變動了四次:二月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四月檢校揚州大都督,六月檢校中書令,十月行侍中。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九月,他又再上一乘,正式就任中書令(實職宰相)。景龍三年,在他去世前四個月,又轉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死後被贈以特進、幷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諡曰恭。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歷仕三朝、居高官顯位的“不倒翁”,《舊唐書》給出的評價卻是“(楊)再思自歷事三主,知政十餘年,未嘗有所薦達。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必因而譽之。”《新唐書》則簡練地總結為:“人主所不喜,毀之;所善,譽之。”評價之低,跟他顯赫的執政履歷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這位頗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看看他究竟為何落得如此名實不符的歷史評價。

楊再思:巧佞邪媚,被人稱作“兩腳野狐”,儂笑他、他笑誰?

楊再思(影視劇照)

好脾氣,或可不算缺點

此君似乎天生了一副好脾氣。《舊唐書》和《新唐書》分別記載了一個能夠體現他這一性格特點的故事。

《舊唐書·楊再思傳》用了一個頗具趣味性的故事來開篇:楊再思憑藉科考走上仕途,任玄武尉時來京城出公差,住店遭遇了竊賊,行囊被盜。冤家路窄,他很快碰見了那個小偷,趕緊開啟自己的行囊,發現所有物件尚在。既然人贓俱獲,小偷唯有認罪服法。可是楊再思卻和顏悅色地對他說:“足下當是貧困至極,方才做出此等事情。你趕緊離開,不要作聲,當心又被別的人抓住。我只取走囊中公文,其餘就全部送給你了。”將小偷打發走,他自己對此也秘而不宣,返程的盤纏還是向別人借的。

對於這個故事,或可做出這樣兩點解讀:這位老兄似乎天生了一副好脾氣,他在剛出道時還是一個蠻有個性的人。

《新唐書·楊再思傳》記載的這個故事,則是發生在他擔任宰相期間。有一回城中發生水災,只好將各處坊門緊閉。楊再思在上朝時,遇上一輛牛車陷入泥濘中。無論趕車人如何吆喝,那條牛就是不肯動彈,氣得那人發起了牢騷:“那幫宰相都是痴呆!不能調和陰陽造成水害,卻只知關門了事,讓人行路如此艱難!”楊再思聽後覺得這牢騷未免有些過盛,便打發隨從去對那人說:“你這條牛已經老弱乏力,不可拿這件事來責怪宰相。”

這個故事傳遞出一個資訊,看來這位老兄在做了宰相後,脾氣並未跟著見長。

楊再思:巧佞邪媚,被人稱作“兩腳野狐”,儂笑他、他笑誰?

老年武則天(影視劇照)

新、舊《唐書》的《楊再思傳》都寫得很簡略,史家卻不惜筆墨記下上面這兩個故事,顯然帶有諷喻的意味。但在筆者看來,故事對楊再思性格特點的刻畫可謂生動形象,至於所涉及的人和事,則跟官員的政聲業績並無必然聯絡。天生一副好脾氣,或許不能算作什麼大缺點。

好媚上,全無是非之心

對於楊再思的媚上,主要涉及他跟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相處。兩《唐書》採用的筆法,都是先下結論(見前)、再羅列事例,所舉史實相同。

長安末年(704年),受到武則天寵幸、人稱“六郎”的張宗昌因貪贓枉法遭彈劾,負責審理此案的司刑少卿桓彥範,判定應將其解職。張昌宗不服,上表稱冤。武則天有意替他解脫,便將此案交付廷議。大臣們尚未開口,她就用“帶節奏”的口氣提問:“昌宗對國家有功勞嗎?”楊再思緊跟節奏回答說:“昌宗此前曾合煉神丹,聖上服用後說有效,這可是莫大之功啊!”武則天聽了很高興,下令讓張昌宗復職。

透過這件事,人們對主持正義的桓彥範很尊重,對一味媚上的楊再思則頗為看不起。官員戴令言為此寫了一篇《兩腳野狐賦》,用來譏諷楊再思。得知此事,一向沒脾氣的楊再思發了脾氣,動用手中的權力將將戴令言貶為長社縣令。他的這一打擊報復行為,更是為朝中官員所不齒。

楊再思:巧佞邪媚,被人稱作“兩腳野狐”,儂笑他、他笑誰?

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影視劇照)

唐中宗復位後,光祿卿王同皎與人密謀刺殺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事洩被下獄。楊再思奉命審理此案。這位王同皎可不是等閒之輩,他是唐中宗女兒安定公主的丈夫,在“神龍革命”中立有大功。身為朝廷重臣,楊再思不可能不瞭解實情,但他還是順從唐中宗這個糊塗皇帝的旨意,將王同皎判處死刑並籍沒其家。當時人們都嘆息這是一樁大冤案。

介紹到這裡,再回過頭來看楊再思的所謂“好脾氣”,也就能理解史家當日為何要對他的秉性作出記載。他位居宰相,只顧媚上,全無是非之心,被斥為“巧佞邪媚”,理所應當。

好拍馬,恰似兩腳野狐

楊再思並不只是媚上,連官階級別比他低的人,只要涉及到利害,他也可以屈下身來溜鬚拍馬。

在做御史大夫時,有一次他應邀來到司禮寺,參加司禮少卿張同休舉行的宴會。這位張同休是武則天寵臣張易之的哥哥。因為酒喝多了,他拿楊再思開起了玩笑:“楊內史的相貌很像高麗人呢!”雖說是開玩笑,但如此跟宰相說話,顯然有失體統。不過楊再思聽後不僅沒有半點不高興,而且來了一場即興表演:他將剪紙貼在頭巾上,披著紫袍,當眾跳起了高麗舞,合著節拍,搖頭擺手,引來滿座嗤笑。又有一次,他談及張昌宗的貌美,挖空心思地奉承說:“別人都說六郎面似蓮花,我看是蓮花似六郎,而非六郎似蓮花!”

楊再思:巧佞邪媚,被人稱作“兩腳野狐”,儂笑他、他笑誰?

武則天和張易之、張昌宗(影視劇照)

楊再思說這話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他的這句“蓮花似六郎”,後來竟成了古詩詞中的一種譬喻修辭手法,屢屢為後世文人墨客所使用。而那位名不見經傳的戴令言,也絕對是一位才子,任憑楊再思一句“蓮花似六郎”成為“金口玉言”,也終究敵不過“兩腳野狐”的惟妙惟肖。

結語:儂笑他、他笑誰

首先申明,用“儂笑他、他笑誰”作為本文結語的標題,沒有半點為楊再思鳴冤叫屈的意味。只是發出一個思考:楊再思其人其事的出現,真的就是他一人之過麼?

不妨先來看一看楊再思本人當日的一段自白。曾有人困惑地詢問楊再思:“公名高位重,何為屈折如此?”楊再思回答說:“世路艱難,直者受禍。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

楊再思這回說的可是大實話。歷史上的武則天,正式做皇帝的時間是在690年至705年。當683年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去世,兒子中宗李顯繼位時,她就以太后臨朝稱制。次年她廢李顯,另立李旦(即唐睿宗),卻明令這個兒子不得干預政事。對於為她服務的宰相,則或殺或貶。這裡只是羅列一下被殺的宰相:

楊再思:巧佞邪媚,被人稱作“兩腳野狐”,儂笑他、他笑誰?

乾陵唐高宗、

684年楊炎被殺,他是被武則天處死的第一位宰相。接下來便一發不可收:687年劉禕之被殺,689年騫味道、張光輔、魏玄同被殺,690年範履冰(拜相不到半年)被殺、裴居道下獄死,691年史務滋(拜相僅四個月)和傅遊藝(一年)自殺,岑長倩、格輔元(拜相僅四個月)、歐陽通、樂思晦(拜相僅四個月)被殺,697年李元素、孫元亨(不到一年)被殺。

這一串名字不免讓人觸目驚心:原來武週一朝的宰相,竟是一個朝不保夕的高危職業。在這樣一種生存環境下,楊再思的“巧佞邪媚”也就是事出有因了。

議及歷史上女皇武則天的用人,古今史家給出的評價都是有褒有貶,說她既能用人才也用了奴才,目的是以此形成相互牽制。她用的人才,最知名的莫過於狄仁傑,也正是狄仁傑的“以一當十”,才為她博得了能用人的名聲。這位女皇智商極高,沒準她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此點,所以才有她和狄仁傑之間的相互成全。

然而,拿武則天的這種用人模式,來跟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作比較,相信高低優劣可不言自明。看來,唐太宗時期能出現一個魏徵,武則天時期則出了個楊再思,都不是偶然。因此,可以這樣說,楊再思的“巧佞邪媚”,根子還在武則天這位女皇身上。像楊再思這樣的人,不過是歷史上武周時期的一個政治符號而已。

楊再思:巧佞邪媚,被人稱作“兩腳野狐”,儂笑他、他笑誰?

【博集天卷】武則天正傳:林語堂集 中國后妃大傳女皇武則天傳記書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