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後期牛李黨爭,為何能持續40年之久?白居易的弟弟畫上了句號

我們都知道,唐朝皇帝最煩惱的就是地方節度使,尤其是河朔三鎮。

可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文宗李昂卻表示: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顯然是一句吹牛皮的話,因為他既去不了河朔的節度使,也去不了朝中的朋黨。

但是能把朝中朋黨之爭,上升到河朔節度使這個高度,可見朋黨之爭不簡單。

那麼為啥朋黨之爭最讓皇帝頭疼呢?都是自己的臣子,一言不合宰了不就一了百了了嗎?

問題就出在這些大臣你還動不得。牛李黨爭,就是唐朝後期最麻煩的朋黨之爭。

唐朝後期牛李黨爭,為何能持續40年之久?白居易的弟弟畫上了句號

一、唐朝已經夠亂了,群臣還要來添把火。

安史之亂究竟亂不亂?我的天,洛陽和長安都被打下來,唐玄宗李隆基帶著一票馬仔逃成都避難去了,半道上還把心愛的楊貴妃給折了。太子李亨提前跑靈武登基去了,揚言要帶著郭子儀他們收復失地。

結果唐肅宗李亨屁顛屁顛地跑回紇人那兒喊了聲哥哥,讓人家來收拾殘局。代價是啥?回紇人的要求是:打下長安,土地和士紳歸你,票子和女人歸我!

好傢伙,是個人都不會同意吧?結果人家唐肅宗連連點頭,跟奪回江山比起來,什麼事兒都不算事兒。你說亂不亂?

更亂的還在後頭,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宰了安祿山,結果被史思明給殺了。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也不甘寂寞,又把史思明給宰了。

這邊還沒結束,郭子儀的好搭檔僕固懷恩,又屁顛屁顛地跑去把吐蕃人帶來再次打下了長安,另一個好搭檔李光弼,礙於唐代宗李豫(唐肅宗的兒子)的懷疑,嚇得連朝廷都不敢去,悲憤而死。

唐朝後期牛李黨爭,為何能持續40年之久?白居易的弟弟畫上了句號

你說說,這麼亂的局面,唐朝該怎麼收場?其實已經沒法收場了。

因為節度使大大們分封擁兵不朝了,連李光弼那麼大功勞的人你都懷疑,連僕固懷恩這種全家為大唐殉難的人都選擇反叛,你們老李家可就拉倒吧,還有啥值得效忠的?也就是老郭在前面頂著,否則老李家早就丟了天下了。

為此節度使藩鎮割據的局面就這麼形成了,其中最牛的當屬河朔三鎮,也就是盧龍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

他們仨有啥值得牛的地方呢?原來安史之亂之所以平定,主要是因為史朝義的三個部下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三人選擇投降了唐朝。

那投降也是要講條件的,所以唐朝就任命了張忠志為成德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

這三個人能是真心投降嗎?當然不是,他們手裡有軍權、政權、財權,有地盤,有一套完整的領導班子,你說他們投降幹啥?

節度使們紛紛開始挑戰唐朝皇帝的威信,這也就算了,結果依靠宦官的群臣們發現似乎他們也有機會,於是乎牛李黨爭就這麼出現了。

唐朝後期牛李黨爭,為何能持續40年之久?白居易的弟弟畫上了句號

二、一場科舉,開啟了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的主角人物:

牛黨:

牛僧孺、李宗閔。

李黨:

李德裕。

唐憲宗元和三年,開科取士本是一件好事。可是這屆考生不太好帶啊,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閔等考生,憂憤於朝政衰敗,節度使做大,所以說了一堆針砭時弊的話。

說實話會討人喜歡,所以考官裴垍、楊於陵、韋貫之當場就給了他們高分,顯然就是要做大官的節奏了啊!可是說實話也會討人厭,因為你說朝廷不好,那就是在指責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無能。李吉甫就是後來李德裕的老爹,主角一下子都出現了。

李吉甫無能與否,還輪不到你們這幫小屁孩兒來評論。

於是乎李吉甫就指控考官們作弊,唐憲宗這腦瓜子也未必好使,查都不查就把人家給貶謫了。至於牛僧孺等人即使考上了,也沒機會得到重用。

大家是靠實力上位的,現在偏偏都得不到應有的待遇,於是朝中正直之士紛紛開始為士子們打抱不平,而且那幫被貶謫的考官,好歹在朝中也有不少朋友。

在這幫人的推動之下,唐憲宗又不得不把李吉甫給打發出去做了淮南節度使,順帶著把裴垍弄回來做了宰相。

這樣一來,屬於各打五十大板,黨爭雛形就這麼形成了。此後兩黨成員,一方在朝,另一方必然在野。屬於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狀態。

唐朝後期牛李黨爭,為何能持續40年之久?白居易的弟弟畫上了句號

三、又一場科舉,正式拉開了黨爭序幕。

唐穆宗時候,又開始舉行科舉考試了。這個時候牛僧孺、李宗閔等人都混得人模狗樣的了,所以他們開始在科舉考試中提拔一些自己人。

比如說這次科考中,李宗閔的女婿蘇巢﹑楊汝士的弟弟楊殷士,還有宰相裴度的兒子裴撰都考上了進士。

要知道,唐朝進士的錄取率低得感人,每年少則幾個,多也不過20多人罷了。這一下把他們的子侄兄弟都給錄取進去,這哪成啊?

於是乎前任宰相段文昌就舉報他們作弊!同時李德裕、元稹這幫人也表示段文昌說得對!

老套路又來了,唐穆宗二話不說,重新複試,結果14箇中榜之人中,只有3個人能勉強過關(說實話,文科沒有標準答案,這種複試參考性並不強)。

這還得了?唐穆宗很生氣,收拾不了節度使,還收拾不了你們這幫文臣了?於是乎唐穆宗就把李宗閔、楊汝士等人貶謫了。這算是徹底拉開了牛李黨爭的序幕,雙方正式開戰了。

李宗閔走了,可是牛僧孺還在朝中,甚至還擔任了宰相。所以沒多久李德裕就被趕出去擔任了浙西觀察使。

唐朝後期牛李黨爭,為何能持續40年之久?白居易的弟弟畫上了句號

唐敬宗的時候,牛僧孺改任武昌節度使。

到了唐文宗時期,李德裕終於回朝擔任了兵部侍郎,裴度本打算推薦李德裕做宰相,結果李宗閔這傢伙卻找關係混上了宰相的職位。而李德裕再次被調到外地擔任義成節度使。

由於宰相裴度不合時宜地推薦了李德裕擔任宰相,所以被他們打發到了外地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至於牛僧孺則再次擔任了宰相。

等到唐文宗太和七年,李德裕回來擔任了宰相,那牛黨的人可就倒黴透了,全部都被貶謫出去做官,李宗閔則被貶謫為山南西節度使。

僅僅過了一年,李德裕又被排擠出了朝廷,擔任鎮海節度使,至於李宗閔,則再次回來做了宰相。

頭疼啊頭疼,這兩黨中人,一黨在朝,另一黨必然下野。這麼交替轉換了40年之久,樂此不疲。這就是牛李黨爭。

唐朝後期牛李黨爭,為何能持續40年之久?白居易的弟弟畫上了句號

總結:牛黨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唐朝被節度使綁架以後,唐朝的皇帝也就被宦官給綁架了。牛李黨爭的背後,其實是宦官集團的鬥爭,因為這幫文臣都需要依賴宦官才能生存下去。

唐文宗去世以後,牛黨背後的宦官力量失勢,所以牛黨自此沉淪。唐武宗繼位後,李黨領袖李德裕再次成為宰相。

他打壓了一票牛黨成員,牛僧孺和李宗閔自然不能倖免。

不過唐武宗在位只有6年,唐武宗去世以後,唐宣宗時期,宦官們不滿李德裕專橫,所以白居易的弟弟宰相白敏中趕走了李德裕。自此牛李黨爭告一段落,白敏中是牛黨成員,所以說最終以牛黨獲勝而告終。

其實這場長達40年的黨爭,沒有誰是勝利者。因為他們在內耗的同時,使得地方節度使們逐漸做大做強,唐朝中央,漸漸失去了奪回權力的可能。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