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名將李晟,匡時定亂,再安大唐社稷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饗歷代帝王廟,其中唐朝名臣五人: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房玄齡,杜如晦,李靖是唐太宗貞觀之治時期的名臣名將,郭子儀平是定安史之亂的功臣。李晟相對名氣沒有前面大,但他對於唐王朝功績其實不亞於前幾位,幾乎憑一己之力挽救了唐王朝,讓唐朝又延續了一百多年。

凌煙閣名將李晟,匡時定亂,再安大唐社稷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今甘肅臨潭)人。其先祖和李唐祖先同出隴右李氏。李晟出生於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那個時代是唐朝最鼎盛的時期。18歲以良家子身份從軍,跟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征討吐蕃。在與吐蕃征伐中,練就了一身本領,擅長騎射,勇武絕倫,號稱“萬人敵”。

凌煙閣名將李晟,匡時定亂,再安大唐社稷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李晟被鳳翔節度使高升召入鳳翔軍,鎮守西陲,屢立戰功。大曆八年(773年),鳳翔節度使馬璘被吐蕃軍圍困於鹽倉(今甘肅涇川西北)。李晟率部橫擊吐蕃,在亂軍之中救出馬璘,因功獲封合川郡王。他威名遠振,引起馬璘的忌憚,被遣入京中擔任右神策軍都將,宿衛長安。

凌煙閣名將李晟,匡時定亂,再安大唐社稷

“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適繼位,李適上位初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經濟上推行了“兩稅法”取代“租庸調製”,企圖加強中央財政,削弱地方藩鎮經濟基礎。對待藩鎮割據,力圖武力削藩。

公元781年,僅僅登基兩年不到,唐德宗貿然對最強的河朔三鎮(幽州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動手,導致兩帝四王之亂。

李晟率領神策軍參與平叛,與魏博節度使田悅戰於臨洺。當時戰況激烈,唐軍各部皆退卻。李晟率部衝鋒,踏著堅冰渡過洺水,橫擊魏軍,使得唐軍重新振作,合力擊破田悅。又率軍進攻與田悅勾結的幽州節度使朱滔、成德節度使王武俊。並圍困保定,田悅、王武俊紛紛派軍來援,但都被李晟擊敗。朱滔又親自來援,並以大軍包圍李晟所部,與敵軍相持數月。此時李晟重病臥床,部將共議決定撤離,朱滔憚於李晟威名,也不敢派兵追擊。

凌煙閣名將李晟,匡時定亂,再安大唐社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德宗又因賞賜不周,徵調的涇原兵路過長安時,挾持節度使姚令言譁變。德宗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推舉朱泚為首領,攻打奉天,史稱涇原之變。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與剛剛病癒李晟受命聯合勤王,李懷光為勤王軍元帥。不料,兵會咸陽後,李懷光串通朱泚,密謀反唐。危急時刻,德宗被迫又奔梁州(今陝西漢中),下一步打算學他太爺爺唐玄宗到四川避難了。

此時李晟的神策軍受到朱泚和李懷光的夾擊,處境十分艱難,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李晟一方面謙辭厚幣,假裝對李懷光誠心誠意;另一方面,徵調京城周圍的賦稅。李晟集合全軍訓話道:“國家多難,皇帝流亡,目睹危難,為節義而死,是我們分內的事。你們此時不殺匪首,立功博取富貴,就不是英雄豪傑。”三軍將士皆願效死命,英勇作戰。同時,唐德宗命令長安四周各路兵馬歸制李晟。李晟一鼓作氣,擊退李懷光。

凌煙閣名將李晟,匡時定亂,再安大唐社稷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五月二十八日,李晟率軍攻取長安,收復京城,成為再造唐王朝的功臣。七月,唐德宗返回長安,封李晟為西平郡王,駐守涇州,防禦吐蕃進攻。

吐蕃對李晟極為畏懼,吐蕃大相尚結贊對他尤為厭恨,786年9月,吐蕃興兵進犯隴州,李晟派王佖率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城,擊破吐蕃軍,幾乎生擒尚結贊。尚結贊此後多次遣使求和,李晟入朝覲見,認為吐蕃不可相信。

此時德宗連續經歷戰亂,早已躺平,厭惡戰爭,疑心將帥生事以獲取功勞。加之執政的張延賞又與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進行詆譭,認為不能讓李晟久握兵權。德宗竟然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的兵權。

貞元三年(787年),冊封李晟為太尉兼中書令,管理尚書省事務。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時年六十七歲。德宗下旨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配饗德宗廟廷,圖畫凌煙閣。

凌煙閣名將李晟,匡時定亂,再安大唐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