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孫無忌 ◇桃源客

唐·長孫無忌

◇桃源客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他的先祖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三哥,起初姓拓跋,因全力輔佐北魏朝廷,功勞最大,所以世代繼承王公爵號。後來北魏皇族改姓,他的家族是皇族的長房,因此改姓長孫。他的七世祖道生,在北魏官至司空,封上黨靖王。六世祖旃,在北魏賜官特進,封上黨齊王。五世祖觀,在北魏官至司徒,封上黨定王。高祖稚,在西魏官至太保,封馮翊文宣王。曾祖子裕,在西魏官至衛尉卿,封平原郡公。祖父光,在北周開府儀同三司,世襲平原公。父親晟,在隋朝官至右驍衛將軍。長孫無忌是皇家後裔,好學,博覽文史,秉性通達機敏,富有計謀。唐太宗的文德皇后就是他的妹妹。

他年輕時跟太宗交好,高祖率領義軍渡過黃河時,長孫無忌到長春宮拜見高祖,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典籤。他經常跟隨太宗征戰,多次升遷後任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

武德九年,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謀劃殺害太宗,長孫無忌請太宗先殺掉他們。因此,他按照太宗的命令秘密召集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一起商議計謀。六月初四,長孫無忌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進玄武門討伐並平息了李建成、李元吉的變亂。

太宗被立為太子,授長孫無忌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後,任命他為左武侯大將軍。貞觀元年,他升任吏部尚書,因為功勞第一,晉封齊國公,封食邑一千三百戶。太宗認為長孫無忌既是幫助他登上帝位的頭號功臣,又是自己的舅兄,給他的待遇特別高,經常讓他出入自己的臥室。這年,任命他為尚書右僕射。

當時,突厥的頡利可汗剛與唐朝結盟,而他國內的政局混亂,朝廷的多數官員向太宗建議攻佔突厥。太宗召蕭瑀和長孫無忌問:“突厥君主昏庸,臣子作亂,屠殺無辜的百姓。如果不背棄兩國間的盟約,就失去了乘亂攻取的時機;如果乘亂消滅它,就違背了結盟之義。兩種方案定不下來,哪種更好?”蕭瑀說:“兼併弱小攻擊矇昧,攻取好。”長孫無忌說:“現在我朝致力於和平,等它侵犯邊境,才能討伐。它的力量已經削弱,必定不會侵犯邊境。如果想攻進突厥的腹地,我還沒有看到必勝的把握。我以為暫且按兵不動,保有信用更為合適。”太宗聽取了長孫無忌的意見。突厥不久由於政治衰敗而被滅。

有人秘密上表說長孫無忌權力過大,地位過高,太宗把奏表給長孫無忌看,說:“我與你君臣之間,任何事都無猜疑。如果各人把聽到的話放在心裡不說,那麼我們的思想就不能溝通。”召集滿朝官員告訴他們說:“我的兒子都年幼,無忌為我立過大功。如今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樣。關係疏遠的離間關係親密的,新朋友離間老朋友,這不合情理,我不會聽取。”長孫無忌把“月圓則缺,水滿則溢”作為深刻教訓,懇切地辭讓宰相的官職,長孫皇后又替她哥哥向太宗申述。太宗不得已,授他開府儀同三司,免他尚書右僕射的職務。

這年,太宗親自到京城南郊舉行祭典。回城時,命令長孫無忌和司空裴寂一起坐上自己的御車。貞觀五年,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個人,因為是開國元勳,一人有一個兒子被封為郡公。貞觀七年十月,太宗頒發詔書授予他司空,長孫無忌堅辭不受,太宗不準。他託付高士廉向太宗稟奏說:“我幸運地當上了皇帝的親戚,擔心造成皇上偏愛自己親戚的非議,因此斗膽冒著死罪請求不任司空職務。”太宗說:“我委任官員,必然選擇有才有德的人。如果才能操行不合要求,即使是我的至親,也不會白白地授予官職,襄邑王神符就是這樣;如果有才幹,即使是結下怨仇的人也不嫌棄,魏徵等人就是這樣。我如果因為無忌是皇后的哥哥而偏愛他,可以多贈送美女金銀布帛,何須把重要的官職委任給他,無非是看中了他的才能操行而已。無忌聰明機敏,很有軍事謀略,這些諸位都知道,我因此委任他三公職位。”長孫無忌又上表懇切辭讓,太宗下詔書答覆說:“昔日黃帝得力牧成了五帝中的第一帝,夏禹得皋陶成三王中的第一王,齊桓公得管仲就成了五霸中的第一霸。我自從當秦王時,您就是我的心腹,這樣才平定天下,登上帝位。以您的功勞成就才幹聲望,實在適合人們敬仰,所以授予司空,這不應再三辭讓。”太宗回想起開創帝業的艱難,功臣們所做的貢獻,又寫了《威鳳賦》贈給長孫無忌。

貞觀十一年,詔令長孫無忌和各功臣世襲刺史官職。長孫無忌等人反對,他與房玄齡上表不能執行功臣世襲刺史制度。太宗最終採納他們的意見。貞觀十二年,太宗親自到他家慰問,所有家屬、親都按級別進行了賞賜。貞觀十六年頒發冊書授他司徒。貞觀十七年,命令為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繪製肖像陳列在凌煙閣。

那年,太子承乾獲罪被廢,太宗想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但因不合正常的長幼順序而受到阻礙,猶豫煩惱不能決定。在兩儀殿坐朝,群臣退朝後,只留下長孫無忌和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勣,說:“我有三個兒子一個弟弟,立太子的事弄成這樣,我心裡很煩亂。”向床上撲去,抽出佩刀想自殺。長孫無忌等人驚慌,搶著上去抱住他,奪下佩刀交給晉王。他們問太宗想立誰,太宗答覆說:“我想立晉王。”長孫無忌說:“我們聽從您的詔令。有不同意的,請斬首。”太宗對晉王說:“你舅舅答應你做太子了,應當拜謝。”晉王便跪下拜謝。太宗對長孫無忌等人說:“您幾位已跟我的意見相同,還不知道社會輿論怎麼樣。”長孫無忌說:“晉王仁厚孝順,天下臣民歸心於他已很久了。請您召集百官詢問,必定沒有異議。如果不是真心同意,我若辜負了陛下,讓我死一萬次。”於是這事就決定了,接著加封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

不久,太宗又想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暗中爭辯,這事才作罷。太宗曾對長孫無忌等人說:“我聽說君王賢明臣子就正直,人苦於不瞭解自己,您應當面論事,批評我的過失。”長孫無忌稟奏說:“陛下的文治武功,超過古今帝王,發號施令,樣樣都對百姓有利。《孝經》說:‘順從他的美德。’我順從陛下的美德都來不及,確實沒有發現陛下有什麼過失。”太宗說:“我希望指出我的過失,您卻虛妄奉承讓我高興。我現在可要當面評論您幾位的優點缺點,作為警戒。說的人是沒有過錯的,聽的人應該改正。”於是對長孫無忌說:“善於避嫌,應對機敏迅捷,在古人中也沒有比得上的,但是領兵作戰不是你擅長的事。高士廉博覽古今書籍,心智聰敏,面對危難不改氣節,當官也不搞朋黨,缺乏的是敢於剛直勸諫。唐儉言辭伶俐,善於調解矛盾,在酒杯流轉之中,說話惹人發笑,侍奉我三十年,到底沒有一句話評論國事的得失。楊師道品行純潔善良,自然不會有過失,但性格實在懦弱,還不能負責大事,碰到緊急情況不能靠他幫忙。岑文字性情敦厚,寫文章是他的長處,出謀劃策很有遠見,自應不比別人差。劉洎秉性最為堅貞,他的話多有益處。在他的心目中,把對朋友許諾的事看得很重,能自己彌補不足,還有誰能超過他。馬周觀察問題機敏迅速,秉性堅貞正直。至於論人論事,出以公心。我經常派他辦事,大多使我滿意。褚遂良學識比較淵博,秉性也很剛正,滿懷忠誠,對我非常親近,像鳥繞著人飛,讓我加倍喜愛。”

貞觀十九年,太宗親自征討高麗,命令長孫無忌代理侍中。回朝後,長孫無忌堅辭太子太師,太宗優待他下詔免了太子太師的官職。

貞觀二十一年,讓他身居京城而任揚州都督。貞觀二十三年,太宗病危,請長孫無忌和中書令褚遂良接受遺囑輔佐朝政。太宗對褚遂良說:“無忌對我竭盡忠心,我得天下,多半是靠他的力量。你輔佐朝政以後,別讓進讒詆譭的人傷害他。如果讓人傷害他,你就不再是忠臣。”

高宗即位,任命他為太尉,兼揚州都督,主持尚書、門下二省政務照舊。長孫無忌堅決辭去尚書省的工作,高宗答應了,仍然委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高永徽二年,他主持編撰國史。高宗曾對公卿們說:“我開闢獻書進言這個途徑,希望有意見可以收錄,準備選用。近來呈遞的奏疏雖然很多,但是沒有可以採用的。”長孫無忌回答說:“陛下即位,政治教化普遍推行,條例法令,本來沒有遺漏空缺。那些呈遞奏疏的人輕率地提出淺陋的意見,妄圖碰碰運氣,至於有益風俗教化,理應不從這些意見加以採取。但是必須開闢這條途徑,還希望偶爾發現正直的話。如果堵絕,就怕下面的情況傳不上來。”高宗說:“聽說各地官吏,還是多講情面。”長孫無忌說:“講情面徇私情,自古以來都難避免。不過隨著聖明教化的逐漸感召,人們都向往公道。至於隨心所欲地歪曲法律,實際上一定沒有這樣的事。少量地接受別人的禮物,恐怕陛下也還不能避免,何況臣下們同親戚朋友之間的個人交往,哪敢即刻斷言完全沒有呢?”當時,長孫無忌身處皇帝大舅父的地位,經常提出建議,高宗沒有不優先採納的。

第二年,長孫無忌因為發生旱災上疏辭職,高宗多次親手寫詔令敦促開導,不同意他辭職。永徽五年,高宗親自到長孫無忌家裡看望他,見到他的三個兒子,一併任命為朝散大夫。又命令繪製長孫無忌的肖像,親自寫讚詞賜給他。

永徽六年,高宗準備立昭儀武氏為皇后,長孫無忌每次都說不行,高宗就秘密派遣使者賞賜給他金銀寶器各一車、綾羅綿帛十車,取悅於他。武昭儀的母親楊氏還親自到長孫無忌家裡,多次懇求。當時的禮部尚書許敬宗又一再勸說請求,長孫無忌曾嚴厲拒絕了他。高宗後來又召見長孫無忌、左僕射于志寧、右僕射褚遂良,說:“武昭儀有美德,我想立她為皇后,諸位認為如何?”長孫無忌說:“自貞觀二十三年後,先帝把朝政大事託付給了遂良,請陛下問他行不行。”高宗終於不聽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諫而將武昭儀立為皇后。皇后因為長孫無忌接受了重賞卻不幫助自己,心裡非常怨恨他。

顯慶元年,長孫無忌和史官國子祭酒令狐德棻主持編撰武德、貞觀兩個朝代的歷史共八十卷,上表進獻給高宗,長孫無忌由於主持編撰有功,得到二千段絹帛的賞賜,他的兒子長孫潤被封金城縣子。

顯慶四年,中書令許敬宗派人向高宗呈遞密封奏章說監察御史李巢和長孫無忌勾結謀反,高宗命令許敬宗和侍中辛茂將查問此事。許敬宗稟奏說長孫無忌謀反已露出端倪,高宗說:“我家不幸,親戚中多次發生叛逆事件。高陽公主與我一母所生,過去就與房遺愛謀反,如今舅父又起了叛逆的念頭。近親如此,使我愧見天下百姓。”許敬宗說:“房遺愛是乳臭未乾的年輕之輩,夥同婦女謀反,哪能成事?而長孫無忌與先帝籌劃奪取了天下,人們佩服他的智謀,當宰相有三十年之久,百姓畏懼他的威望,可說是他的威望能使眾人服從,智謀能使眾人起事。我擔心長孫無忌知道事情洩露,就採取緊急措施,振臂一呼,號召同黨,必然成為朝廷的大禍害。懇切希望陛下果斷處理,儘快拘捕,依法清除他的家庭。”高宗哭著說:“我決不忍心給他判罪,讓後代的優秀史官說我不能同自己的親戚和睦相處造成了這種局面。”許敬宗說:“漢文帝是西漢的聖明君主,薄昭是他的舅父,保護他從代地回朝登上帝位,也有特大功勳,跟長孫無忌一樣。後來薄昭犯了殺人罪,文帝為了維護國法,命令朝臣們穿著喪服上門為他哭喪而逼他自殺了,優秀的史官不認為有什麼過失。如今長孫無忌忘記了先帝的大恩大德,拋棄了同陛下的至親關係,接受邪惡的陰謀,胸懷叛逆的念頭,要給百姓造成苦難。如果同薄昭的罪惡相比,不能相提並論。根據刑法判罪,應該誅滅五族。我聽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關係王朝安危的大事,形勢太危急了,如果稍微拖延,恐怕就將發生變故,只請儘早決斷!”高宗始終沒有親自找長孫無忌本人查問謀反的案情,只是聽信許敬宗的誣陷之辭,罷免了長孫無忌的官職爵位,流放黔州,照例派遣使者動用沿途州府的軍隊護送到流放地。他的兒子秘書監、駙馬都尉長孫衝等人都取消原有身份,流放嶺南。

許敬宗不久與吏部尚書李義府派大理正袁公瑜到黔州重新審訊長孫無忌謀反案,袁公瑜逼迫長孫無忌自縊而死,沒收了他的家產。長孫無忌本來立有大功,卻無罪而被處死,人們至今還為他悲傷。上元元年,優待詔令追認恢復了長孫無忌的官職爵位,特地命令他的孫子長孫延繼承齊獻公爵位。

以上是《舊唐書》關於長孫無忌的主要記述。

劉昫等史官評價說:無忌戚里右族,英冠人傑,定立儲闈,力安社稷,勳庸茂著,終始不渝。及黜廢中宮,竟不阿旨,報先帝之顧託,為敬宗之誣構。嗟乎!忠信獲罪,今古不免;無名受戮,族滅何辜!主暗臣奸,足貽後代。此論不虛。敗壞唐社稷的非他人,乃唐君主。所謂的佞臣奸邪敗壞唐政,如許敬宗之輩能有如此才幹否?長孫無忌雖有社稷之才而無安身之術,智在何處?

附錄一:李世民的《威鳳賦》

有一威鳳,憩翮朝陽。晨遊紫霧,夕飲玄霜。資長風以舉翰,戾天衢而遠翔。西翥則煙氛閉色,東飛則日月騰光。化垂鵬於北裔,馴群鳥於南荒。殄亂世而方降,應明時而自彰。俯翼雲路,歸功本樹。仰喬枝而見猜,俯修條而抱蠹。同林之侶俱嫉,共幹之儔並忤。無恆山之義情,有炎洲之兇度。若巢葦而居安,獨懷危而履懼。鴟鴞嘯乎側葉,燕雀喧乎下枝。慚己陋之至鄙,害他賢之獨奇。或聚咮而交擊,乍分羅而見羈。戢凌雲之逸羽,韜偉世之清儀。遂乃蓄情宵影,結志晨暉,霜殘綺翼,露點紅衣。嗟憂患之易結,嘆矰繳之難違。期畢命於一死,本無情於再飛。幸賴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風雲,濯斯塵滓。披蒙翳於葉下,發光華於枝裡。仙翰屈而還舒,靈音摧而復起。眄八極以遐翥,臨九天而高峙。庶廣德於眾禽,非崇利於一己。是以徘徊感德,顧慕懷賢。憑明哲而禍散,託英才而福全。答惠之情彌結,報功之志方宣。非知難而行易,思令後而終前。俾賢德之流慶,畢萬葉而芳傳。

附錄二:李世民《令功臣世襲刺史》

周武定業,胙茅土於子弟;漢高受命,誓帶礪於功臣。豈止重親賢之地,崇其典禮,抑亦固磐石之基,寄以藩翰。魏、晉已降,事不師古,建侯之制,有乖名實。非所謂作屏王室,永固無窮者也。隋氏之季,四海沸騰,朕運屬殷憂,戡翦多難。上憑明靈之祐,下賴英賢之輔,廓清宇縣,嗣膺寶曆,豈予一人,獨能致此!時迍共資其力,世安專享其利,乃睠於斯,甚所不取。但今刺史,即古之諸侯,雖立名不同,監統一也。故申命有司,斟酌前代,宣條委共理之寄,象賢存世及之典。司空、齊國公無忌等,並策名運始,功參締構,義貫休慼,效彰夷險,嘉庸懿績,簡於朕心,宜委以藩鎮,改錫土宇。無忌可趙州刺史,改封趙國公;尚書左僕射、魏國公玄齡可宋州刺史,改封梁國公;故司空、蔡國公杜如晦可贈密州刺史,改封萊國公;特進、代國公靖可濮州刺史,改封衛國公;特進、吏部尚書、許國公士廉可申州刺史,改封申國公;兵部尚書、潞國公侯君集可陳州刺史,改封陳國公;刑部尚書、任城郡王道宗可鄂州刺史,改封江夏郡王;晉州刺史、趙郡王孝恭可觀州刺史,改封河間郡王;同州刺史、吳國公尉遲敬德可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幷州都督府長史、曹國公李勣可蘄州刺史,改封英國公;左驍衛大將軍、楚國公段志玄可金州刺史,改封褒國公;左領軍大將軍、宿國公程知節可普州刺史,改封盧國公;太僕卿、任國公劉弘基可朗州刺史,改封夔國公;相州都督府長史、鄅國公張亮可澧州刺史,改封鄖國公。餘官食邑並如故,即令子孫奕葉承襲。

附錄三:長孫無忌、房玄齡的反對世襲刺史奏章臣等聞質文迭變,皇王之跡有殊;今古相沿,致理之方乃革。緬惟三代,習俗靡常,爰制五等,隨時作教。蓋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禮樂節文,多非己出。逮於兩漢,用矯前違,置守頒條,蠲除曩弊。為無益之文,覃及四方;建不易之理,有逾千載。今曲為臣等,復此奄荒,欲其優隆,錫之茅社,施於子孫,永貽長世。斯乃大鈞播物,毫髮並施其生;小人逾分,後世必嬰其禍。何者?違時易務,曲樹私恩,謀及庶僚,義非僉允。方招史冊之誚,有紊聖代之綱。此其不可一也。又臣等智效罕施,器識庸陋。或情緣右戚,遂陟臺階;或顧想披荊,便蒙夜拜。直當今日,猶愧非才,重裂山河,愈彰濫賞。此其不可二也。又且孩童嗣職,義乖師儉之方,任以褰帷,寧無傷錦之弊?上幹天憲,彝典既有常科,下擾生民,必致餘殃於後,一掛刑網,自取誅夷。陛下深仁,務延其世,翻令剿絕,誠有可哀。此其不可三也。當今聖歷欽明,求賢分政,古稱良守,寄在共理。此道之目,為日滋久,因緣臣等,或有改張。封植兒曹,失於求瘼,百姓不幸,將焉用之?此其不可四也。在茲一舉,為損實多,曉夕深思,憂貫心髓。所以披丹上訴,指事明心,不敢浮辭,同於矯飾。伏願天澤,諒其愚款,特停渙汗之旨,賜其性命之恩。

製作:王利軍

唐·長孫無忌 ◇桃源客

嶺南文苑專欄作家

桃源客陝西人。

進入平臺的“2018專欄作家”系統閱讀先生往期作品。

免責宣告:

作者授權“嶺南文苑”公開發布,

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任何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