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十字”識費密(揚州江都丁溝鎮麾村)

費密(1625-1701),字此度,號燕峰,四川新繁人,後定居江都麾村野田莊,著名的儒學思想家與遺民詩人。

清兵入關後,費密挈婦將雛途經十四省,沿江東下到達揚州寓居。在出川時,他曾寫過一首《過朝天峽》的詩,詩曰:“一過朝天峽,巴山斷入秦。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暮色愁過客,風光惑傍人。明朝在何處,杯酒慰艱辛。”正是這首表現流離之苦的詩,見證了詩壇盟主王士禎與費密之間帶有幾分傳奇色彩的相識過程。

王士禎“十字”識費密(揚州江都丁溝鎮麾村)

據王士禎在《分甘餘話》中記載:“費密少遇逆獻之亂,竄身西域不毛之地,已乃溯漢江下,遊吳楚,居淮南老焉。常寓泰州,太守知其賢,為除徭役。予曾見友人几上一卷,偶取視之,其首篇雲:‘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詢之,乃密作也,遂賦詩與定交。密跛足,後往蘇門,識孫鍾元弟子,著《鹿峰集》。”

王士禎“十字”識費密(揚州江都丁溝鎮麾村)

原來,被稱為“以文學詩歌為當代稱,總持風雅數十年”的王士禎司理揚州時,“一時名輩皆往來座間,唯費密不往謁”,故兩人無緣相識。後來,王士禎從好友林古度(字茂之)那裡偶然見到費密的這首《過朝天峽》詩後,驚讚不已,尤為詩中“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之聯所折服,並抑制不住激情,當即寫下了《讀費密詩》:“成都跛道士,萬里下峨岷。虎口身曾拔,蠶絲句有神。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十字須千古,何為失此人。”他不僅將費詩中“大江”句聯直接借用到自己詩中,還盛讚此十字足以流傳千古,欲與其定交,並責怪自己怎麼就沒有及早認識此人呢?後來費密“錄百篇贈之”,王士禎讀後“極嘆其古詩,以為絕倫。復取近體中‘白馬巖中出黃牛’,‘壁上耕鳥,聲下楊柳’、‘人語出菰蒲’等句,而尤愛‘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之句,當時鹹以為知言。”

王士禎“十字”識費密(揚州江都丁溝鎮麾村)

王士禎

有一次,王士禎過宜陵,想到此地離費密的家不遠,便決定去拜訪這位尚未謀面的詩友。然而,天公不作美,細雨霏霏,交通又不方便。王士禎見友心切,也顧不了許多,便臨時僱了一輛獨輪車,冒雨趕到地處偏僻的野田莊。更不巧的是,偏偏費密又不在家,王士禎只得怏怏而歸,在途中口占一首《野田途中》:“轆轆車聲轉轂忙,霏霏細雨溼衣裳。不見成都費此度,春風吹送野田莊。”他以詩表達了自己希望見到費密而不遇的惆悵心情,並給他送去自己衷心的祝願。

王士禎“十字”識費密(揚州江都丁溝鎮麾村)

康熙四年(1665)八、九月間,王士禎又專程去拜訪費密。一位是風流名士、文壇領袖,一位是落魄遺民、鄉隱之賢,兩個身份、地位、年齡都非常懸殊的文人,就在這鄉間農舍、西溪草堂中相會了。王士禎一見面就很體己地直呼其“成都跛道士”,費密也不見怪,反而感到更為親密。從此,他們開始了書信往來與詩歌唱和,成為詩友。王士禎的詩集中收有《讀費密詩》、《寄懷費此度》等詩,費密的詩集中亦收有《為王阮亭題金剛經後》、《為王公題天女散花圖》、《送王阮亭便君》等。

王士禎“十字”識費密(揚州江都丁溝鎮麾村)

王士禎對費密的詩評價很高。據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卷記載:“王士禎盛稱其詩文不涉王、李之摹擬,亦不涉袁、鍾之織仄,奇矯自喜,頗有可觀。”這是說費密的詩既學習前人,博採眾家,又能結合自己的情思,抒發真情實感。

費密感懷王士禎知遇之恩,當王回京師任職作別時,費在《王公作詩寄贈感其知己賦詩奉答兼別》的詩中寫道:“十字受君知,相逢何太遲。秋煙南浦上,寒雨北征詩。文采傳江左,風流播帝兒。高人不易見,從此日依依。”傾訴了自己深切的感激與惜別之情。

王士禎“十字”識費密(揚州江都丁溝鎮麾村)

此後,他們之間的友誼並沒有因為交通阻隔而中斷,兩人仍然保持著書信聯絡。據資料記載,康熙六年(1667)九月,王士禎長兄王士祿南下揚州,受其弟之託,曾專程來野田莊拜訪費密,並與之論詩。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費密之友楊東子北上進京,費密有書告王士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費密仍有書寄王士禎,可謂君子之交,一往情深。(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