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七品知縣,官場地位並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錢?

普通的七品知縣,官場地位並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錢?

在古代的各種官職中,對於知縣這個最低階的正堂地方官,相信大家都不會模式。從薪資待遇來說,知縣的工資標準並不高。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知縣的日子非常的不錯,出現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最大的問題出現了,在古代社會,一個普通的知縣,每年到底能夠收入多少錢,自己的生活能夠非常的滋潤。

普通的七品知縣,官場地位並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錢?

在唐宋時期,我國官員們的工資標準式比較高的,例如宋朝官員的待遇非常高。由於宋朝官員的編制太多,再加上待遇很高,造成了宋朝的財政壓力很大。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為官員們制定的工資標準非常低。例如朝廷的一品大員,每年的俸祿只有100多兩銀子。這點錢還不夠官員們一個月的開銷,僅僅能夠滿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開支。清朝入關以後,沿用了明朝的工資標準,官員們的工資水平都不高。例如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翁同龢也是正一品的高官,每年的俸祿只有100多兩銀子。

普通的七品知縣,官場地位並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錢?

翁同龢是清朝出了名的清官,根據翁同龢自己的記錄,自己家每年最少需要開支四五千兩銀子。平均每個月三四百兩銀子的開銷,自己的工資只有100多兩銀子,翁同龢的錢從哪來的呢。我們聊一下七品知縣的標準,在清朝歷史上,一個七品知縣每年的工資只有45兩銀子。這點銀子比普通百姓的收入高,但比起鄉紳們的日子差的很遠。因此,無論是清朝還是明朝,地方官都有自己掙錢的渠道。其中,首先就是損耗歸功。按照朝廷的規矩,百姓們繳納糧食和銀子的時候,會出現一定數量的損耗。

普通的七品知縣,官場地位並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錢?

具體損耗多少,則是由各地區的官員們自己決定。在明清時期,地方官規定的損耗標準,甚至是朝廷賦稅標準的1倍多,無形中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根據一些官員們的記錄,一個比較清廉的知縣,每年的收入最少也在1000兩以上。至於江南富庶地區的知縣,每年的收入能夠達到幾千兩。作為知縣大人的上級,知府大人每年的收入都在1萬兩以上,因此出現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至於巡撫、總督這種封疆大吏的收入,很難估計,因為每個地區的經濟情況不一樣。

普通的七品知縣,官場地位並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錢?

對於明清時期的官員們來說,如果想維持比較滋潤的生活,那就不得不掙外快。畢竟像海瑞這樣的官員太少,如果官員不太合群,會遭到同僚們的排斥和擠壓。曾國藩剛剛進入官場的時候,就是一個愣頭青,結果得罪了很多官員。隨著年齡的增長,曾國藩逐漸變得圓滑,官職也越來越高。對於地方官們來說,自己有很多掙錢的渠道。京官們沒有這些條件,但京官們的日子也不差,因為每逢冬季和夏季,地方官都會送給京官們冰炭敬。冰炭敬的具體沒有數額的標準,幾十兩沒問題,幾萬兩也可以。

普通的七品知縣,官場地位並不高,每年到底能收入多少錢?

對於那些擁有實權的京官們來說,都有冰炭敬。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就是這樣的官員,他自己可以不主動貪,但是別人送的錢,他不能不收。這是基本的規則,幾乎沒有人敢打破,否則就是和全體同僚們為敵。翁同龢的開支,基本上就是依靠冰炭敬,能夠保證自己滋潤的生活。至於翰林院等衙門的官員,由於沒有什麼實權,因此幾乎沒有官員送冰炭敬。這些官員被稱為清流官員,清流有兩層意思。第一,這些官員們的地位都很高。第二,這些官員們實在沒有什麼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