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紫臺一去月夜空歸:杜甫筆下的“曲中怨”,是在怨什麼

昭君出塞,紫臺一去月夜空歸:杜甫筆下的“曲中怨”,是在怨什麼

前言

談到古代的美女,我們首先會想到的,便是著名的四大美人:貂蟬、西施、王昭君、楊玉環。她們有著“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貂蟬、西施的美人計,昭君的出塞,楊玉環的獨寵,無論是褒還是貶,她們都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跡,也給歷史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文化長廊上,對她們的評價,素來是不缺乏的。就連恃才傲物的李白,也曾為楊玉環寫過著名的《清平調》三首,以此來稱讚楊玉環的美。

詩聖杜甫,也寫過關於她們的詩,在這裡分享一首寫王昭君的《詠懷古蹟》,體會一下杜甫筆下別樣的美人。

昭君出塞,紫臺一去月夜空歸:杜甫筆下的“曲中怨”,是在怨什麼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連綿不斷的山峰,向荊門延而去,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後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糊塗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的魂魄寂寞的歸來。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幽怨。

註釋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明妃:指王昭君。紫臺:漢宮,紫宮,宮廷。連:通、到。朔漠:北方的沙漠。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省識:舊識。省:曾經。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昭君出塞,紫臺一去月夜空歸:杜甫筆下的“曲中怨”,是在怨什麼

杜甫的詠懷古蹟組詩合計有五首,其三便是寫的王昭君,他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詠古詩,我們首先還是來了解一下昭君的故事。

昭君事蹟

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縣(今湖北異宜昌興山縣),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據記載,王昭君入宮以後,由於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毛延壽將王昭君畫的並不是十分美麗,因此沒有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之中。

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朝覲見天子,自請為婿。元帝便將宮女王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于。單于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安寧。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與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三年後,呼韓邪單于去世, 王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遊牧民族收繼婚制,昭君再次嫁給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

鴻嘉元年(前20年),復株累單于去世, 兩年不到,王昭君便病逝。

昭君出塞,紫臺一去月夜空歸:杜甫筆下的“曲中怨”,是在怨什麼

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係。呼韓邪單于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昭君出塞,紫臺一去月夜空歸:杜甫筆下的“曲中怨”,是在怨什麼

賞析

沉魚落雁的王昭君,可以說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妝重抹的一筆。因為她的美,不僅僅在於容貌,還因為她對漢室邊疆安寧的貢獻。杜甫踏上這片昭君曾經生活過的土地,想到昭君離開故鄉,遠嫁邊塞,至死不得歸,心中思緒萬千。他為昭君鳴不平,寫出了昭君的幽怨與悲憤,實則,也是在寫自己心中對故鄉的思念,自己心繫家國的幽怨。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寫得非常有氣勢,自群山萬壑而起,奔赴到這個小山村,彷彿是電影的鏡頭,自白帝城而起,翻山越嶺,順水而下,直向三峽的明妃村而去。山,原本是靜止的,作者卻把它們想象成了流動的水,浩浩湯湯奔赴荊門,起調之高,驚天動地。這是作者給予了昭君高度的評價。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短短十四個字,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遠嫁朔漠,但是心念漢宮,結果卻是死於異域,獨留青冢。

“連”有一種與大漠合為一體的感覺,意思是融入了大漠,再也回不了漢宮,最終只能留下“青冢向黃昏”。這裡的“黃昏”,不僅僅是說的天氣,更像是一種空間,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為昭君的一生,更添了幾分悲慼。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暗諷漢元帝的昏庸,使得昭君遠嫁不得歸,唯有魂魄在月夜裡歸來。這裡寫了昭君的思鄉。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正面寫出了昭君“怨恨”的主題。

昭君的“怨恨”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這是對祖國的思念,這裡的昭君,也不再是一個弱女子,仿如一個護衛祖國和平統一的將士,身在異地他鄉,心繫祖國,渴望歸來。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寫昭君的怨恨之情,同時也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當時杜甫正“漂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他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昭君出塞,紫臺一去月夜空歸:杜甫筆下的“曲中怨”,是在怨什麼

結語

昭君出塞,這個一個弱女子的悲愴之舉,同時,它也是促進民族團結的一次壯舉。杜甫筆下的美人,並不是“紅顏禍水”,而是一位和平衛士。她的“曲中怨”,不僅僅是怨漢帝的“不識人”,還是一種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杜甫感同身受,也懷著同情之心,惺惺相惜之意,在緬懷這個薄命的女子。

編者語: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記得關注點贊收藏哦,美女作者感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