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使得我國不同地區的人民,都有著獨屬於每個地方的口音。在山川遍佈的南方,那更是“三里不同調,十里不同音”,可以說,是相當有地方特色了。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就要問了,這口音和方言又不是一段時間裡發展出來的。而且古代也不像我們現在這樣,有普通話作為不同地區的人交流的媒介。在古時候,

人們出了遠門的時候,都是靠什麼來交流的呢?

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其實,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文王和姜太公,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周文王還制定出了一套十分嚴格的“官話”標準。這個“官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雅言”

但是當時的“官話”畢竟有著非常之大的侷限性,再加上受限於科技水平,這種“官話”並不像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一樣,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普及。所以

從周王朝開始,歷朝歷代都誕生出了各自的“官方語言”

。哪怕是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也是從這從古至今不斷被改進的“官話”發展過來的。

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最初的時候,“官話”的口音基本上集中在河南一帶,因為河南多平原,再加上在古時候,中華文明常常自稱“中原文明”,所以

使用河南等地的語言來作為“官話”

,也就顯得十分合理了。但隨著各個朝代的土地面積增大,用河南地區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就顯得有些不合適了。再加上各個王朝的皇帝家族也不見得都是中原人,所以在這一時期,

古代先民們就學會了“創造語言”

說是“創造語言”,但實際上也就是把各個朝代的“官話”進行統合,最後

精練

出一個相對適合更多人的口音罷了。畢竟從文字的運用上來講,大家使用的都是漢字,實在不行的話,那就只能多動動筆,多寫一點兒字了。

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看到這裡,想必有的人又要問了,那在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

有沒有皇帝上朝的時候,就只說方言呢?

其實,這種皇帝上朝都說方言的情況,還真就發生過。比如說在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最喜歡掛在嘴邊上的“咱”這個字,其實就是朱元璋家鄉方言的一種體現。只不過隨著朱元璋越坐越大,他也漸漸掌握了成體系的“官話”,所以就不再說方言了。

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不過除了朱元璋之外,有關皇帝說方言的記錄,還真就沒有多少。皇帝畢竟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國家的威嚴,所以能夠讓他們放棄官話,說出方言的場合,還真就不見得能夠記錄下來。比如說

在清朝流傳下來的皇帝《起居注冊》,就明明白白地把皇帝不能說這件事給寫得清清楚楚

。而且非但皇帝不能說,

清朝的讀書人們也必須最少要達到“官話二甲”,

才能夠得到參加科舉入仕的機會。在雍正時期,

因為兩廣地區的學子說話常常帶有口音,雍正還專門下令,要求兩廣地區的官員專門開辦“口音學校”,

要求學子們糾正口音,否則的話,朝廷就不予錄用。

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除了雍正皇帝之外,

康熙和乾隆這兩個皇帝也嚐嚐因為口音而找臣子的麻煩

。不過由於康熙自詡神童,覺得大臣們的口音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所以不怎麼喜歡為難他們罷了。但是乾隆皇帝卻不一樣,在《清實錄》這本書中,就記載了一個

因為“審音御史”沒能聽出考生口音的問題,所以被乾隆罰了幾個月薪水的故事

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

在清朝的時候,“官話”的音調就與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沒有了什麼差別

。前文中我們也說到了,普通話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被整理出來,其實就是在參考了古代“官話”之後,進一步改進所得到的語言系統。

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而且

不同於清朝時期的“官話”,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比清朝時期更具有普遍性和科學性

。不管學普通話的人是住在山裡的,還是住在高原上的,又或者是住在草原上的。也不管你是文盲還是知識分子,只多聽多讀,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利用普通話和他人進行交流。甚至於對於一些腦子靈活的人而言,都不需要專門去學習普通話,聽著聽著就會了。

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古代沒有統一的語言,皇帝上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在古代,大家說的都是說方言,皇帝是怎麼聽懂大臣們說話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