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最新演講:中國已成世界遺產最多國家,文化遺產重在傳承

單霽翔最新演講:中國已成世界遺產最多國家,文化遺產重在傳承

▲單霽翔在“新視野下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上致辭。新華網發

12月2日,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開幕。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在“新視野下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上致辭。單霽翔表示,中國的文物保護和世界的文化遺產保護,真正的目的是傳承。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遺產,必須加強國際合作;要珍惜“讀懂中國”平臺,讓廣大民眾共同瞭解文化遺產的知識,希望更多人讀懂中國,更多同胞讀懂世界。

以下為致辭實錄節選:

2021年,在文化遺產領域有兩件大事,一件是“致敬考古百年”,一件是在中國福州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兩件大事同樣重要。

中國的現代考古起步就是國際合作。1921年,就是100年前,瑞典的地質學家安德生和中國學者袁復禮在河南仰韶村進行考古挖掘,開啟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百年來,中國的考古學不斷髮展,考古學家們在中國大地上勤奮地挖掘、研究、探索,逐漸地讓“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特別進入新世紀,夏商周斷代工程使我們的考古學年代、序列更加準確,透過中華文明探源,證實了中國文化、中華文明5000年前就已經在中華大地上滿天星斗般存在了,無論是長城內外,還是大江南北。

特別是,2007年在浙江杭州良渚文化核心區域發現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2015年又在良渚古城遺址周邊發現了龐大的水利工程,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證實了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

單霽翔最新演講:中國已成世界遺產最多國家,文化遺產重在傳承

▲俯瞰良渚古城瑤山遺址公園(9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是中國第二次承辦世界遺產保護領域最高規格的國際會議。2004年在蘇州舉辦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制定了一項規定,就是一個國家無論大小,每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項文化遺產,以平衡文化多樣性。

從2004年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2005年的澳門歷史城區,2006年的河南安陽殷墟,2007年的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一步步走來,到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報成功,中國成了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新的氣象。

中國的文物保護和世界的文化遺產保護高度融合。

第一,不僅關注文化要素的遺產保護,而且關注那些文化和自然要素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觀的保護。

第二,不僅關注靜態遺產,而且關注古村落、歷史街區、工業遺產、農業遺產等動態的遺產保護。

第三,不僅關注古代、近代的事蹟,而且關注20世紀當代的遺產保護,歷史的鏈條是不能斷裂的。

第四,不僅關注一個橋一個塔一個古建築群等點面的遺產保護,而且關注那些文化線路,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像茶馬古道、萬里茶道、中東鐵路等。

第五,不僅關注宮殿、寺廟等紀念性建築的保護,而且關注鄉土建築、老字號等寄託鄉愁的文化遺產保護。

第六,不僅關注物質要素的保護,而且關注非物質要素的保護,物質和非物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單霽翔最新演講:中國已成世界遺產最多國家,文化遺產重在傳承

▲這是10月22日拍攝的故宮西華門。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哪個重要?我認為,保護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傳承,就是把我們祖先留下的燦爛文化經過我們的手,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城市,能夠健康完整真實地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所以,文化遺產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獨有的,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所以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只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努力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損害文化遺產的行為,文化遺產才能得到長治久安。

我們要珍惜“讀懂中國”這個平臺,讓更多的民眾瞭解文化遺產的知識,賦予大家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因為身邊就有文化遺產,生活中就有文化遺產,我希望更多人讀懂中國,同胞們更多地讀懂世界。

(發言記錄稿由新華網整理,經作者本人確認)

監製:唐心怡

編輯:陳雪瑩 王鑫蓉

【來源:新華網思客】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