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裴炎被武則天處斬,真是因為謀反嗎?

宰相裴炎被武則天處斬,真是因為謀反嗎?

裴炎

公元681年,裴炎官拜侍中,成了大唐帝國宰相。他剛剛上任,就遇到這麼一件事情。

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屢次侵擾中原,唐朝派大將裴行儉率軍討伐。阿史那伏念本來以為自己的部落距唐朝路途遙遠,唐朝軍隊不會來,所以在軍事上毫無防備。裴行儉就利用阿史那伏念這種僥倖心理,率軍越過沙漠,奇襲突厥。

面對突然前來的唐朝軍隊,阿史那伏念一時間驚慌失措。為了減輕傷亡,儘快結束對突厥的戰事,裴行儉以免除死罪為條件招降了阿史那伏念。

宰相裴炎被武則天處斬,真是因為謀反嗎?

阿史那伏念

裴行儉平定突厥,立了大功,宰相裴炎對此非常嫉妒。裴炎怕裴行儉因為立功被提拔做宰相,跟自己爭權,就向朝廷上奏說:“阿史那伏念是因為被唐朝軍隊圍困,走投無路才投降的。”因為裴炎的上奏,阿史那伏念最後被判處了死刑。知道阿史那伏念被處死的訊息後,裴行儉傷心地說:“殺了投降的人,恐怕以後再沒有人投降了!”

從此以後,裴行儉就藉口有病,不再出門了。

裴炎斬殺降將,成功的阻止了裴行儉,個人陰謀得逞了,但使朝廷喪失了信譽。

宰相裴炎被武則天處斬,真是因為謀反嗎?

裴行儉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重,裴炎受遺詔輔政,改任中書令,真正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唐高宗駕崩後的第三天,裴炎就上奏疏:“太子並沒有正式即位成為皇帝,也沒有實際理政的經驗,不適合釋出敕令。太后先暫時垂簾聽政,直接管理門下省,今後的政令都要聽從太后的。”

這一次,是裴炎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權勢,力推天后武則天,使武則天有了正當干政的理由。

裴炎就是這麼一個人。

公元684年唐中宗李顯要提拔岳父當宰相,中書令裴炎不答應,倆人發生爭吵——他是真的是以顧命大臣身份來主持工作了,居然敢和皇帝發生激烈的爭執。

爭執的結果是裴炎以“太后令”為由,拒絕草擬詔書,氣得唐中宗當場罵娘:“我就是讓他當皇上,也輪不著你管。”裴炎更剛硬,你罵娘,那我就找你娘告狀去。轉身將此事彙報給武太后,並且建議把這個不聽話的皇帝給廢掉。(“炎懼,因與武后謀廢帝。”《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四十二》)。

裴炎的提議正合武太后之意,就這樣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唐中宗李顯的皇位就這麼給廢掉了,被貶為廬陵王,另立豫王李旦為皇帝。因裴炎有定策之功,給了一個封賞,封為男爵。

宰相裴炎被武則天處斬,真是因為謀反嗎?

罵娘

一個託孤大臣和有了干政權力的皇太后共同廢掉現任皇帝,同時,又新扶上一個小孩子李旦當皇帝,唐睿宗歲數太小,無法處理朝政,

於是裴炎和武則天共同分享權力真空,這時候,倆人進入緊密合作的蜜月期。

被賦予政治權利的武太后,趁勢加快了她政治圖謀的步伐,由臨朝稱制開始向自專朝政推進。

武則天侄子武承嗣請求立武氏七廟,並追封先祖為王,武則天同意了。

裴炎雖然和武則天眉來眼去,但骨子裡一直是以李唐的家奴而自居的,這時看到武氏要有壓倒李家的態勢,馬上警覺起來,於是急忙進諫道:“太后母儀天下,不應偏私於親屬。難道太后忘記呂氏敗亡的教訓嗎?”

武則天道:“呂后封生者為王,而我是在追尊死者,情形並不相同。”裴炎道卻認為應防微杜漸,這次談話不歡而散。

武承嗣一看一計不行,再來一招,他又建議誅殺掉李姓的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以絕宗室之望。

武則天問宰相們什麼意見,劉禕之、韋思謙都一言不發。裴炎看到他們保持沉默,只好自己跳出來,表示極力反對,這次真正的惹著了武太后。

以前的兩個政治盟友,從此開始分家。

宰相裴炎被武則天處斬,真是因為謀反嗎?

武則天

公元684年九月,英國公徐敬業以扶支援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發動了兵變。裴炎趁機進言道:“皇帝已經成年,卻始終未能親政,才讓小人有了造反的藉口。如果把朝政還給皇帝,叛軍不用征討便會自行瓦解。”

武則天一看,怎麼地?說了半天就是要我放棄權力?頓時惱怒異常。心想,這個老東西現在成了我的絆腳石了,應當趕快搬掉。

真是瞌睡遇到枕頭,想什麼來什麼。此時御史崔詧上了一道奏疏,彈劾裴炎,道:“裴炎身為顧命大臣,不思討平叛亂,卻讓太后還政,必是懷有異心。”

好,好,好。武則天看後,連說三個好字。

那還等什麼,既然有人上奏了,立即命令御史大夫騫味道、御史魚承曄進行審理吧。

關押了裴炎後,武則天想到另外一個朝廷重臣,目下在長安當留守的劉仁軌,想看看他的態度。於是就派親信姜嗣宗去長安通報案情。

宰相裴炎被武則天處斬,真是因為謀反嗎?

劉仁軌

姜嗣宗在和劉仁軌的言談中吹噓自己如何發現了裴炎的陰謀,自己是如何監視的。劉仁軌做了他忠實的傾聽者。等他說完了,劉仁恭溫和的說:“我有事上奏,願託使者上達。”

姜嗣宗很痛快答應道:“一定不辱使命。”

姜嗣宗回來覆命,武則天看信後大怒,立刻處斬了姜嗣宗,不明所以的做了糊塗鬼。

原來,

劉仁軌的奏表中有這麼一句話:“姜嗣宗知道裴炎謀反不報告”!

雖然劉仁軌在回信中什麼都沒有說,但事實已經作答了:一,裴炎的事情我知道了。二,知道裴炎謀反而不報告之人,我檢舉出來了。

你身邊的奸人我都能替你剔除,剩下的就只有太后自己去理解了。

可見劉仁軌也是老奸巨猾之徒,他不想日後給人留下什麼把柄。

宰相裴炎被武則天處斬,真是因為謀反嗎?

姜嗣宗

此時武則天內有武氏宗親的勢力,外有朝廷重臣的支援,就可以放手去幹了。

那麼裴炎到底有沒有謀反行為呢?

正史中這麼記載:

裴炎打算乘太后出遊龍門的機會,用兵劫持,要她還政給天子。正好天久雨不停,太后不去龍門了,此計作罷。“炎謀乘太后出遊龍門,以兵執之,還政天子。會久雨,太后不出而止。”(《新唐書·裴炎傳》)

這種行為頂多算兵諫之類的,構不成謀反。況且並沒有實施。

野史這樣記載:

揚州叛亂前,徐敬業想拉攏裴炎為內應,讓駱賓王編了一首童謠在洛陽散播:“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裴炎解讀以後,意思很清楚,童謠中說裴子隆(字子隆)將會成為皇帝。於是大喜過望,當即決定與徐敬業合謀造反。

後來裴炎聽聞徐敬業起兵,便給他寫了一封信,結果被人截獲。信中只有“青鵝”二字,群臣皆不解其意。但在會造字、會拆字的武則天面前,毫無秘密可言:“青”字可拆分為“十二月”,“鵝”字拆為“我自與”,裴炎是在表示要在十二月於城中為內應。(《朝野僉載·卷五》)

其實有沒有這些事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裴炎現在成了絆腳石,必須一腳踢開!

宰相裴炎被武則天處斬,真是因為謀反嗎?

徐敬業

鳳閣侍郎胡元範、納言劉齊賢上疏為裴炎辯護,並以身家性命力保裴炎不反,但武太后咬死其有謀反之意。那麼有這麼一個真理,那就是誰的嘴大誰說了算,裴炎的結局已經確定下來了。

裴炎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將來的命運,入獄前,對左右人說:“宰相入獄,再無生理!”

沒過多久,裴炎被斬殺於洛陽都亭驛,並抄沒其家產。但裴炎家中毫無積蓄。

不久,曾為裴炎申辯過的官員也相繼獲罪,胡元範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劉齊賢貶任吉州長史,大將軍程務挺也被斬于軍中。 這樣,所有的絆腳石都被武太后清理得乾乾淨淨,剩下的就是光明的康莊大道了。

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定都洛陽,稱“神都”。這樣,大唐王朝一轉身變成了武周王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的政治生涯拉開了帷幕。

宰相裴炎被武則天處斬,真是因為謀反嗎?

君臨天下

那麼裴炎的究竟因何丟掉性命的呢?有兩種說法:

(一)與虎謀皮,最後搭上自己性命

裴炎是李唐王朝的忠實維護者。他有一定的政治手腕,但缺乏的是政治眼光。

當他勢弱的時候,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和地位,有病亂投醫,找到了武則天,和她結成政治聯盟。但是他卻沒想到找來的並不是一般人,是一個同樣具有野心,而且比他野心還要大的人物,這無異於與虎謀皮。

(二)遭報應而亡

裴炎為了一己之私,冤殺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五十四人,

這些人的陰魂一直不散,最後裴炎遭到報應。

“炎致國家負義而殺降,妒能害功,構成陰禍,其敗也宜哉!”(《舊唐書·裴炎傳》)

大家認為哪種結論最符合實際呢?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嚴正宣告: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