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對施世綸這樣譽滿天下清官、青天有著清醒的認識

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施世綸,是清朝著名的清官。施世綸為官清正廉潔,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勤於民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帝稱為“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綸在民間的名聲更大,主要是清代民間通俗公案小說《施公案》,講述了康熙年間清官施世綸在黃天霸等江湖俠士輔佐下剷除貪官汙吏、破案捕盜的故事。藉助於評書藝人的藝術加工與推廣,使得施世綸在老百姓心中成為和包公一樣為官清廉、斷案如神的青天。

康熙對施世綸這樣譽滿天下清官、青天有著清醒的認識

施琅收復臺灣有大功,康熙讓他推薦幾個兒子來為朝廷做事,說白了就是讓他選出兒子享受國家特殊照顧,施琅將所有的兒子都說到了,隻字不提施世綸。後來施世綸的為官能力突出,脫穎而出,被康熙所識,康熙終於明白了,施琅對二兒子施世綸是最有信心,認為他可以憑自己的本事出人頭地,根本不需要藉助父親的餘蔭來成就自己。

康熙四十年(1701年),湖南按察使職位空缺,朝廷大員都推舉當時“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綸去就任,大學士伊桑阿入朝上奏,為其擔保,康熙帝下詔說:“朕深知施世綸為官非常廉潔,但是他遇事偏執,普通民眾與諸生打官司,他一定會袒護民眾;諸生與縉紳打官司,他一定會諸生。處事一定要公正無私,豈偏執行事?像施世綸這樣的官員,將錢糧一類的事情交給他則正好合適。”康熙對人才真可謂知人善任,他對清官有著清醒的認識。

康熙對施世綸這樣譽滿天下清官、青天有著清醒的認識

像施世綸這樣的清官當然是很難得的,他們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但他們也有一個大缺陷,那就是為自己的官聲所累,他們總覺得自己佔據著道德的高度,不存私心,不畏強權,嫉惡如仇,是救民於水火的大青天。殊不知,這種心理不斷強化“為富不仁”“鋤強扶弱”之類的心理,心理暗示過強就容易走向偏執的地步,以致被奸猾之徒掌握利用。明代思想家李贄認為,清官多“執拗”,他們因為自以為是道德的君子,問心無愧,所以“膽益壯而志益決”,無所忌憚,格外執拗,他們一旦走錯路,比貪官的害處更大。貪官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見不得陽光,做事情反倒不敢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大清官海瑞曾經有一套獨特的斷案標準:“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海瑞不是福爾摩斯,即使今天偵破技術,法律完善的今天,還有冤假錯案。但遇到難案,乾脆一律傾向於弱者,追求個心安理得。海瑞絕不是這套原則的唯一的奉行者,在他前後,有很多官員都這樣幹過,像我們今天聊到的施世綸,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清官。

施世綸為官多是與錢糧打交道,這是康熙用人的高明之處,知道你有清官情節,做事情容易執拗、偏執,那就利用你執拗這一方面的優勢,讓你處理錢糧這樣繁瑣的問題,也算人盡其才了。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下旨斥責順天學政楊名時,說道:“自督學以來,賦性乖異,縱有精於學業,工於文章者,但系殷實之人,必不錄取;其無產赤貧,雖不能文,或記誦數語,亦得進學。”身為國家教育系統的幹部,選拔人才的標準卻這樣變態,人家成績優異,但因為家庭富裕,便不錄取。相反,只要是家裡比較窮困潦倒的,書讀得很差勁,僅僅靠背誦一些文章糊弄事,就被錄取了,這不是瞎胡鬧嗎?

施世綸、楊名時都是康熙年間有名的清官,名滿天下,百姓交口稱讚,康熙卻從他們清廉的背後,看到了他們為“清官”官名所累,看到了他們的道德強迫症,為了清官而清官,甚至拿國家法律、制度去沽名釣譽,併為他們指出其中之厲害得失,真可謂頭腦清醒,明察秋毫。

康熙對施世綸這樣譽滿天下清官、青天有著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