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埠鎮后王村的文化遺存

每一個村莊都有他獨特的名字,每一個名字背後都蘊藏著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走在金華開發區羅埠鎮后王村的巷陌裡,低頭看腳下的石子路,抬頭欣賞天空下的屋簷以及那歷經百年風雨的滄桑老宅,一種莫名的鄉愁如同裊裊炊煙從心中升起。那是兒時的美好回憶,那是穿越時空的無聲對話。后王村那個我出生併成長的地方留下了太多的甜蜜,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對於家鄉的熱愛,對於先輩們世代生存的那一方土地的眷戀。

羅埠鎮后王村的文化遺存

括塘堰的水至今流淌,官塘的埠頭還能聽到清晨的浣洗聲,澤口塘的水波在月光下泛著陣陣漣漪,山河依舊在只是朱顏改。那古老的建築一棟棟倒在歲月的墳堆裡,鋼筋水泥混凝土全面侵襲,村莊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高高的馬頭牆不見了,青磚灰瓦也難尋蹤跡。有天井的四合院少去了,帶有題字繪畫的門面漸漸地淡出歷史舞臺,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這是一種悲哀,中國人的悲哀,傳統文化的悲哀。一種古樸素雅,簡潔大方的美正在消亡。人們更追逐熱衷於各種名利,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更需要保持一顆淳樸的人,勿忘初心,砥礪前行。

羅埠鎮后王村的文化遺存

村莊裡至今還留存著一些壁畫,一些古老的門面,細細品讀,彷佛回到了那個時代,感受到了那時候的生活。淳樸,寬慢的生活節奏,高尚灑脫的人生態度。

羅埠鎮后王村的文化遺存

一間看去很普通的民房,在那馬頭牆下,青磚灰瓦掩蓋屋簷下,門額有四個大字“秀挹南峰”楷書黑色毛筆大字,應該是指此地風景秀麗,人傑地靈。挹 yi 第四聲,舀,從液體裡盛出來。比喻從有餘的地方取出來以補不足。或同揖,作揖。 南峰此處應該指位於南邊的湯溪 九峰山,明成化七年1471年割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之地置湯溪縣1958年撤縣建鎮。門額下方還有黑白壁畫,從右往左依次為漁,樵,耕,讀。漁夫拿著魚簍抓魚,樵夫手拿蠟燭,旁邊放著兩捆柴火。一位老漢正牽著牛在耕地,一位書生端坐著手中捧著一卷書細細品讀。

羅埠鎮后王村的文化遺存

這是我國古代鄉村傳統生活的真實寫照,學而優則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與鳳林王氏先祖所倡導的家規家訓是一致的。據光緒戊戌重修鳳林王氏大宗譜裡面有篇序言記載了下面一段話:唯願王氏賢后嗣,繩其祖武,世守勿替,其純而樸者,務農桑,崇節儉,為鄉黨自好之士。其秀而文者,誦詩書,明禮儀,守祖考樊訓。希望王氏子孫後代能夠邁著先人的步伐前進,世世代代遵循,從事農業,生活節儉,有才華的人要知書達理,造福社會,遵從繼承先祖的優良傳統。

羅埠鎮后王村的文化遺存

這間房子的後面還有一扇不起眼的門,只留下空空的門面以及上面鏽跡斑斑的鐵釘。這種門被稱作鐵皮門,在金華一些古村落依然可以看到,比如湯溪下伊古村的貽古堂(俗稱鐵皮門)明代建築。據調查江浙一帶明代官員宅邸,大門正面頂部都有鐵釘,裡面是大木板固定,外面是一層磚石。鐵釘穿過磚石紮在裡面的木板上,鐵釘頭露在外面,清朝早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沿用,清中期以後大門大都用磚石或大青石條砌多。這棟房子應該至少有三百年曆史左右了,見證了村莊的變遷。

羅埠鎮后王村的文化遺存

還有一處民房更為隱蔽與不為人知,默默地佇立在村中央,但門額上的壁畫雖經歲月洗禮,卻依然熠熠生輝。這是一幅彩色壁畫,講述的是周文王渭水訪賢的故事。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文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婺劇裡面也有一出摺子戲叫“渭水訪賢”,周文王晚上做了個夢,夢見飛熊入帳。第二天就出發去渭水河畔尋找應夢良臣,姜子牙字尚 號飛熊 正是夢中之人。故事雖說帶有神話色彩但古人對知識的渴求對人才的重視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羅埠鎮后王村的文化遺存

關於壁畫我們可以從畫面簡單和繁複程度以及顏料色彩來大致推斷下其創作年代,一般來說彩色的時間會近一些,黑白的時間久遠一些。因為黑白的顏料基本是炭黑(松煙)製成,不容易褪色,滲透力非常強,而其他比如紅色,紫色多是礦物(巖粉,顏料)本身是不容易褪色的但附著力穿透力不夠,特別是在戶外容易受風雨陽光侵蝕,掉色,所以說黑白畫那棟建築年代更為久遠,可以追溯到清早期,彩色那棟建築可能是清末民國時期的房子。 歷史就是這樣代代相傳,後人譜寫新篇章,前人留下舊時光。願我們都能記住這份鄉愁,延續這份文明,引文化之火,燃生命之光,世世代代,子子孫孫,中華文化星火相傳,中華兒女生生不息。

羅埠鎮后王村的文化遺存

特約作者:

王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