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歌以詠志”嗎?寫出“生民百遺一”的曹操為何會屠城?

只要你找出寫作背景

,你就能搞明白了。這句出自《艾嵩句》。全文為:

關東多義士,興兵討逆兇。初期會

盟,諸心皆咸陽。軍整力不齊,躊躇歸雁行。勢利令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號稱帝

,刻璽在北方。鎧甲生

蝨,百姓尚已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不是說“歌以詠志”嗎?寫出“生民百遺一”的曹操為何會屠城?

不少

人錯誤地認為這首詩是關東討伐董卓時所作。這顯然是不對的,你看這裡:

淮南帝稱號,刻璽於北方。

袁術於197年登基,易言之,這首詩是在袁術自稱為皇帝之後完成的。

袁術稱帝后出了啥事?來看這個。《後漢書》:

操遂自討之。術兵弱,諸將亡又百姓離叛,士民受凍,

江、淮地皆人相競食。

討伐袁術末期,江淮地區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人民經歷瞭如此巨大的災禍,無數人被迫受凍捱餓,

基本到了“相互烹”的場面

,袁術自己還大肆揮霍、視救災為兒戲,導致慘相橫佈於淮南地區。

不是說“歌以詠志”嗎?寫出“生民百遺一”的曹操為何會屠城?

袁術逆天行事,曹操出兵攻打袁術。作為當事人,

他直接觀看到了淮南地區的悲劇場面,

所以嘆了一口氣:白骨暴野外,千里沒雞叫。百人活1個,使人腸胃裂。

換句話講,曹操作此大作與他對城市的屠城無關。《嵩裡行》

不是給那些死於他本人手下的無辜百姓

寫的。

當然,仍然有不少人不明白。因為,

無論曹操為誰作此詩

,詩裡歸根到底還是同情底層人民的,那他為啥還要經常屠城呢?

好吧,我可以對此疑問進行1個類比。你一定很喜歡吃肉,對嗎?當你吃肉的時候,你會對你吞下的動物有同情心嗎?可能不會吧?然而,當你

直接觀看到某些動物被宰殺時

,你的同情之心會油然而生嗎?大機率吧?

總而言之,一般人對動物出現此“矛盾”的感嘆,

原因是他們覺得動物比自己低階。

所以顯而易見的,你對宰殺現場的反感,並不意味著當你吃肉的時候會有絲毫疑慮。

這和曹操所做事情的原因是一樣的。當曹操決定屠戮徐州等地的人民時,他不會有同情心。但是,當他直面很多不是因為他下手而“互烹”的人時,忽然又有了“悲天憫人”。

不是說“歌以詠志”嗎?寫出“生民百遺一”的曹操為何會屠城?

或許,如果我這樣來講,不少人又要懟:曹操宰殺和同情的物件可是人啊,

你怎麼能拿人和動物做對比呢?

那麼請考慮一下,老百姓之於曹操,與動物之於老百姓,是否會有相同的地方呢?

曹操命令處死華佗的時候,是這麼講的:《三國志華佗傳》:

勿慮,天下本無此鼠輩焉。

神醫的雖然不是出身豪門,但至少是一位士人。《本傳》:

旅學諸土,精通數經。

也是一位能救自己性命的專業人士。

儘管是這樣,曹操仍然把他視為想殺就殺的“老鼠、草芥”。底層人民在曹操心目中是個啥位置,

還需多言嗎?

不是說“歌以詠志”嗎?寫出“生民百遺一”的曹操為何會屠城?

事實上,這種“矛盾”的行為不僅體現於曹操1人,

也體現在另一個眾所周知的仁君柴榮身上。

柴皇帝曾經表示:

若朕能濟百姓,則身無可惜矣!

柴帝的話比曹操的詩更進了一步。可是,大多數人也許不會知道:柴榮曾經屠了滁州市。《南唐書》:

周兵多有傷亡。世宗怒,遂屠城中民,毀其屋。

一邊是“身無可惜欲救民”,一邊是“冷酷暴砍一座城”,

應該是更大的反差吧?

不是說“歌以詠志”嗎?寫出“生民百遺一”的曹操為何會屠城?

雖然柴榮的行徑很殘忍,但他征服的城市僅有1座被屠。

在屠錄次數和數量方面,

柴榮無法和曹操相提並論,這也表明曹操性格中的確有非常走極端的一部分。

只是2者在對待民眾時有著同樣的“矛盾”理由——皆從心底裡認為人民不如自己,覺得自己是擁有強大權力的君主,沒有什麼能夠限制住他們。

儘管“俯視”的角度有高低,但在“俯視”的本質上是一樣的。

因此,他們都感慨過人民。我相信,

當他們同情人民時,他們的確是真心實意的

,就像當你看到動物被屠戮時,你也是真誠的一樣。只不過,他們也屠戮過人民。此時,他們又失去了同情心,就和你吃肉時沒有同情心一樣。

寫到這裡,我不禁要感慨:為何蜀漢這裡自古以來就更受大多數人的留愛?從劉備興兵到蜀漢滅亡,蜀漢勢力的所有成員

皆沒有哪怕1次的屠城、殺囚、搶劫的記錄

,這在漢末三國的動盪時期乃至幾千年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

只不過,蜀漢那一幫子人的理想主義終究是難得1見的。歷數歷史,我們看到最多的,還是曹操和柴榮等所體現的“矛盾”。

這其實不是一個例子,而是一個普遍事實。

到了現代,在我們身邊很難看到曹操和柴榮等“屠城”和“同情”並存的事件。

然而舊瓶裝新酒的現象仍然很常見。

也就是:許多老闆在無情迫使員工血汗淋漓的同時,又從心底同情窮人,並做慈善向他們捐款。

呵呵,

要從源頭上消除這一現象

,就只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平等,即消滅“層級”。只有這樣,歷史、現在和未來才不會再有絕望的“悲嘆”。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許多早期的思想傳播者都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

那些空想的探險家們,自己就是大富豪

,他們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了實驗上。而我們的許多思想先驅者也放棄了在海外的身份或財富,獻身於必死的事業。

人們自然尊重獻身於他人並在奉獻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只是到了現在,在某種對答中,一些祖祖輩輩都沒有土地的人卻在極力附和著某種形式的自有化,這與那些來自富裕家庭而為普通人犧牲的前輩,

是否有著很大的不同呢?

今天,所有描述人性的影視、書籍、文章,都必須展現點人類的卑劣才能算是理智的、中立的、客觀的。如果稍微說一點遠大理想和道德品行,就可能會被視為粉紅色。

兔子這麼可愛,你怎麼能……來來來,再加點孜然,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