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功成後立馬被拋棄,康熙到底在想什麼?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引言:

在影視劇《康熙王朝》中,以幾萬家奴“起家”的撫遠大將軍周培公,在平三藩過程中可謂功不可沒,曾經單槍匹馬勸服平涼提督王輔臣。眼看著就要徹底打敗吳三桂了,但就在這時候,朝廷一紙詔令卻調回了周培公,讓圖海白撿了“平定三藩”的大功。

康熙到底在想什麼呢?是否真的僅僅因為他是漢臣?

現實雖然不公,但任何作大的臣子都是個隱患

周培公功成後立馬被拋棄,康熙到底在想什麼?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的叛軍勢如破竹,很快便席捲了大清的半壁江山,康熙本期望著察哈爾王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可惜事與願違,看到康熙處於明顯的弱勢後,察哈爾王也趁機起兵作亂了。在這種極度不利的情況下,經過孝莊的舉薦,康熙任用周培公為撫遠大將軍。

應該說這時候的康熙是十分信任周培公的,給了他足夠的權力。也正因為如此,周培公才敢斬殺不守軍紀的二等伯,縱容他的痞子軍劫掠百姓。

但是三藩之亂後期,周培公已經今非昔比,與圖海共掌兵馬總計約三十萬。這就讓皇帝不放心了,其實不光是針對周培公,早期的王輔臣康熙對他也很信任,但是當他調任平涼提督逐漸作大時,他便成了坐山觀虎鬥的貳臣,這是擺在眼前活生生的例子,誰也保證不了周培公不會成為下一個吳三桂或者王輔臣。

周培公功成後立馬被拋棄,康熙到底在想什麼?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於是乎,康熙便藉著兵部之口,火速調回了周大將軍,讓圖海暫時執掌大軍。而圖海是個典型的武將,大軍之所以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是因為他和周培公一文一武配合默契,少了周培公的智謀,圖海也就“難成氣候”,這是典型的“分權而制”的帝王之術。

將周培公調往盛京,其實有多方面原因

康熙調回周培公,實際是很多大臣的意見,尤其是索爾圖和明珠,都主張這樣,這裡面既有公心又有私心。

從時下朝局來看,周培公確實成了大清未來的隱患。此時的局勢已經不同當年,吳三桂敗亡在即,為了避免第二個吳三桂的出現,身為重臣的索相和明相自然會建議儘快解除周培公的兵權,而明相則又多了一層私心。

早年周培公建議康熙立二阿哥胤礽為太子,這在無意中得罪了明相。

周培公功成後立馬被拋棄,康熙到底在想什麼?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明珠此人心胸狹窄,他容不得別人在他之上,更何況已經有一個索爾圖與他“針鋒相對”,如果周培公功成名就,難保恩寵不在他之上,哪怕是周培公和索相站到了一起,對他都是很不利的。對於這點,索相也有考慮。從後面極力拉攏李光地就可以看出,這兩位朝廷重臣,一直都在培植自己的黨羽,如果對於不確定的物件,他們寧願提前將可能會受寵的人扼殺在搖籃之中。

聖明燭照的康熙,正是考慮到了黨爭,才將周培公發配盛京。

對於黨爭問題,老祖宗孝莊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根本所在:

不要企圖消滅黨爭,高明的帝王則是要善於運用黨爭,為自己所用。

而此時索相和明相的相互傾軋,康熙看得是一清二楚。他更擔心像周培公這樣的大才,會捲入到黨爭問題中萬劫不復。此時對於康熙來說,不管是索相也好明相也罷,再加上週培公,不論他們三個哪一個覆滅,對康熙來說都是不願見到的。他最希望能維持這種平衡。

而對於新晉崛起的周培公來說,將他調離京城、遠離黨爭是最好的選擇。

周培公功成後立馬被拋棄,康熙到底在想什麼?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盛京作為大清的龍興之地,雖然相對於周培公來說是貶職,但康熙也只是暫時冷落他。

將周培公貶往盛京,其實還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讓周培公冷靜冷靜,畢竟他有著天大的功勞,如果不能及時認清自己,恐怕對他自己對朝廷都不是好事。

另一方面,像周培公這樣的人才,康熙早晚要用,只是當時三藩已定,周培公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而盛京這樣重要的地方,由周培公這樣聰明的人來駐守,則能更好地為康熙帝看清局勢。雖然明相和索相也是超一流的謀士,但他們的目光只關注了京城,精力又大多消耗在彼此的爭鬥中,沒有比周培公更合適的人了。

當臺灣問題爆發時,康熙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周培公,如果不是他的病逝,想必解決臺灣問題的一定會是周培公。而這十多年周培公也沒有閒著,他耗時十多年,為康熙皇帝著就了《大清皇輿一覽圖》,開拓了康熙皇帝的視野。

周培公功成後立馬被拋棄,康熙到底在想什麼?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因此在《康熙王朝》一劇中,周培公被塑造成了一個能伸能屈的股肱之臣,但最終因為康熙帝多方面的考慮,周培公的才略並沒有完全施展開來。

周培公死後,康熙心中有愧,為其罷朝守靈以示哀悼,可見他在康熙的心中,分量還是很重的。

參考文獻:《康熙王朝》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瞭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