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家聯袂作家:書文憶“大俠”

序言

:金庸先生去世了。先生一去,頓感江湖寥落。

訊息甫一傳出,悼念、感懷、回顧的資訊,就在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地湧來,金庸先生的影響力毋庸置疑。他曾為自己擬了一個墓誌銘:這裡躺著一個人,在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他寫過十幾部武俠小說,這些小說為幾億人喜歡。多達幾億的讀者,持續數十年的輻射,可以說,在中文世界,金庸先生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漢語詞彙,影響了思維方式,雕刻了文化認知。

有人曾經問金庸先生,人生應如何度過?他回答道:“大鬧一場,悄然離去。”從金庸先生的一生我們能體會到,人生的一場“鬧”,不該只有熱鬧,更需要深沉。

具有紮實古文字功底的網路作家呂瑞雪先生獲悉“大俠”逝去,慷慨作文《金庸傳》,並聯袂實力派書法家朱常金仿古冊頁書寫之,以記追思。

《金庸傳》

金庸者,名良鏞,查氏。

海寧查氏,累世耕讀,以儒為業,詩禮傳家。自升以降,代出名望,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稱大族焉。

鏞之先曰升,以康熙二十七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時康熙帝選儒臣侍值以備顧問,累遷至少詹事。時有“海寧三絕”,曰查升書法、查慎行詩、朱自恆畫。

書家聯袂作家:書文憶“大俠”

升之孫揆,文筆雄秀冠時,詩出入於查慎行、厲鶚之間,但警動過之,卓然成家,嘗稱為詁經精舍翹楚。

傳數輩至鏞,幼承庭訓,能屬文誦詩賦。及長,百家之言,無不窮究,然不以才能高人。

鏞性寬和容眾,好讀書,有大志,不喜小兒遊戲,終日牛角掛書。父異之,且以紙鳶與其樂。未幾,杳然不見蹤影。尋之良久,於書房靜讀。

書家聯袂作家:書文憶“大俠”

鏞年有五,入袁花鎮小學,歷攻讀於袁花龍山學堂、嘉興中學。戊寅,倭寇犯邊入浙。嘉興中學內遷麗水,鏞隨往省立聯合中學初中部。翌年,鏞年十五,束髮為髻。乃選編墨卷刻行於世,題曰《給投考初中者》,以備後生治學。

鏞之為人也,好任俠,懷大義。初學嘉興,針砭於訓導主任媚倭屈膝之態而見逐;負笈巴渝,以不良校風直言而犯上,復為之黜。

書家聯袂作家:書文憶“大俠”

丙戌,鏞事師於東吳大學法學院,習之於國際法。會《大公報》徵天下賢良材力之士,鏞力取之。庚寅,鏞事《新晚報》副刊編輯,司《下午茶座》。當是時也,同僚梁羽生共享一案,文墨縱橫,涉筆成趣。

鏞之志趣也,醉心於史海,鍾情於武俠;恣肆於刀光劍影,遊刃於字裡行間;借史之筋骨,通俠之氣概,乃成《書劍恩仇錄》。於是析字為名,自號“金庸”,遂以成名,時乙未之事。

書家聯袂作家:書文憶“大俠”

金庸之為文,承襲章回,師法古典;鉤沉史海,敷以俠義。胸中丘壑萬千,書盡兒女情長;筆底石破驚天,神功威震四方。

壬子,金庸以《鹿鼎記》封筆,隱退俠壇,專以修編故作之事,並倪匡、黃霑、亦舒“香江四傑”。計其著書所傳者,十有四焉。某以書名成聯對曰: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書家聯袂作家:書文憶“大俠”

戊戌歲,壬戌月,乙未日,金庸歿,壽九十有四。俠壇為之動盪,武林為之色變,天下哀之。

金庸援筆為劍,點墨成血;字裡行間,刀光乍現。情之所至,或義薄雲天,相照肝膽;或贊忠駁奸,力弘良善。

論家國大義,談兒女情長;述今古道理,評萬般世相。落筆金剛怒目,浩浩乎武俠聲色;處世菩薩低眉,泱泱兮容載萬物。

書家聯袂作家:書文憶“大俠”

韓子言,俠以武犯禁。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時過境遷,多有豎子盜遊俠之名而圖一己之私,懷獨行君子之德者鮮矣!

武俠之長夜,至金庸而止。天生查公,正武之名,揚俠之性;懷社稷之心,殉國家之急。

《射鵰英雄傳》言“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乃查公之自鑑,亦武俠之本初也。

書家聯袂作家:書文憶“大俠”

本文作者呂瑞雪 :

山東鄒城人。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學、漢語言文學畢業。前媒體人,文字工作者。騰訊內容平臺版權合夥人,青島眾門傳播有限公司合夥人。曾從事報社記者、雜誌編輯、出版社校對等文字工作,長期致力於對《山海經》《博物志》等中國神話志怪古籍及古典文學的解讀。

書法家朱常金簡介

:男,1959年生,江蘇邳州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邳州市文化館原副館長,夢公益書畫院副院長,華夏道商網藝術顧問,中國當代書畫家網特聘書法家,1985年結業於中國書法函授大學,中國墨酣畫派研究會特聘書法家,首屆黃淮生態與經濟高峰論壇活動組委會特聘首席書法家,著名擁軍書法家。書法作品榮獲徐州群文幹部書法大賽一等獎、江蘇省群文幹部書法大賽二等獎、艾可發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入展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新人展、紀念林散之誕生95週年書法展等,七歲習字,臨池不輟,早年參加過中書協舉辦的書法大學函授,後又進修於清華美院周劍初五體書法高階研修班,書法作品屢獲國內大獎。中書協副主席、草書專業委員會主任劉洪彪評價其書法“取法乎上,功力紮實,深得晉韻”。 2016年參加周劍初五體書法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