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一首寫早春的千古名篇,卻被說用詞不當,說得還挺有道理

唐詩之輝煌,是古今共識,正因為其光彩奪目,致使宋、元、明、清之詩黯然無光,只能破而求變,誕生出了詞、曲、小說與之抗衡,但無論如何,始終掩蓋不了唐詩的光華。三百個春秋流傳、千萬個墨客揮毫,令無數的詩篇名句得以流傳後世,這些動人的詩句,隨著碧波清影的文化長河,流進了千年之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韓愈一首寫早春的千古名篇,卻被說用詞不當,說得還挺有道理

許多名句,我們耳熟能詳,諸如“春眠不覺曉”、“離離原上草”等句子上至耄耋老翁,下至黃口兒童,都能吟誦而出。晚唐的韓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水平,亦是上乘,並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題目中的張十八員外,就是張籍,當時擔任水部員外郎,這個官職是管理漕運、漁捕之類的事情。

韓愈一首寫早春的千古名篇,卻被說用詞不當,說得還挺有道理

詩寫早春,所以還沒有那麼生機勃勃,空氣中還氤氳著去年冬天的寒氣,有一點冷。京城街道上的小雨,細潤如酥,遠處的草地,看過去,彷彿連成一片綠色,但走近一看,卻發現草色稀疏,只有一些嫩芽。

但是韓愈覺得,這種早春,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時節,因為它象徵著新的開始,象徵著希望,一切大有可為,此比那滿城的煙柳之況,還要美妙。

韓愈一首寫早春的千古名篇,卻被說用詞不當,說得還挺有道理

這首詩,最為人稱道的,就是第二句。這一句非常有神韻的描寫了二月春天的青草,這種稀疏的嫩苗,若是我們看到,是很難感受到美麗的,因為疏落露出草根土皮,影響感官,但透過韓愈的妙筆,卻將這種實際生活的經驗,描寫出了詩意,這就是後世常說的“藝術來源生活,卻高於生活”。

不夠,卻有一些詩詞愛好者認為,這一句,是一個病句,其病就出在“看”字之上:

因為,“看”是一個動作,《說文·目部》:“看,睎也”。本義就是用手搭在額頭遮目而遠望。

而韓愈詩意是:草地的那種青綠色,遠遠看去,能夠看到連成一片,但是近了卻沒有這種視覺效果。

韓愈一首寫早春的千古名篇,卻被說用詞不當,說得還挺有道理

所以,韓愈這裡的“看”是表達“看到了”的意思,是看的結果,但韓愈只用了“看”,只是動作,並不能表達“看到了”這個結果,故而,這句是個病句。如果用更合適的詞,應該是“見”字。

草色遙見近卻無,這樣意思就通順了,但可惜的是,這樣就格律有誤,權衡之下,韓愈用了“看”字,這樣結合全詩之意,讀者也能明白他所想表達的意思。

韓愈一首寫早春的千古名篇,卻被說用詞不當,說得還挺有道理

持這種說法的朋友有很多,從語意來說,也確實有道理,按照語法邏輯來說,是這麼個道理。但是我認為,詩家有“詩家之語”,很多意思,雖然沒表現出來,但是意在言外。這句詩,後面是“近卻無”,“卻”了一個轉折,這個轉折的前提,是“遠有”,正因為遠有,所以韓愈才用了“卻”字。

所以前後照應之下,此句詩意是完整的,並非病句。就像杜甫的“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雖然全部是實片語成,語句幾乎不能連貫,但這依舊不能影響其中的情感和意境,這,亦是詩詞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