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這首《望嶽》為何譽為絕唱?

《望嶽》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杜甫到洛陽考進士;結果不中沒考上。

既然走出家門了,那就在齊魯一帶,好好漫遊一下吧。《望嶽》這首詩,就是詩人在漫遊旅途中所做的。

當時的杜甫,雖然進士不第,但尚年輕,正處在朝氣蓬勃的時期。初次受挫,並沒有影響他的銳氣,仍然胸懷豪放,情感激昂,與後期沉鬱頓挫的風格迥然不同。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這首《望嶽》為何譽為絕唱?

《望嶽》寫詩人望泰山的所見所感,詩人透過描繪泰山的壯麗景色,抒發了自己的凌雲壯志,表現了開闊的胸懷。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早至晚。

a、

詩人開篇就提出了“岱中夫如何”的設問:泰山啊,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

這一句開門見山,問得蒼勁有力。表現出

詩人遙望泰山時的激動喜悅心情。

(遙望)

緊接著,詩人開始自己回答。

遠遠望去,綿亙巍峨的泰山矗立在齊魯一帶,一片青玉蒼翠籠罩著齊魯天地,造物者讓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

詩人用雄奇矯健的筆觸,把青翠蒼茫、氣勢磅礴的泰山形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簡括的寫出了泰山橫跨齊魯的雄偉和氣勢。

這一問一答,是透過遙望寫出了泰山的高大和綿亙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這首《望嶽》為何譽為絕唱?

b、雄偉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吸引了詩人。

他舉頭仰望,只見泰山高聳入雲,遮天蔽日,把山南山北分成明暗的兩個天地:山陽明如白晝 山陰暗如黑夜。(仰望)

一個“割”字寫出了泰山參天入雲的雄偉氣勢,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生命力。

詩人透過想象和誇張,表現了泰山的高峻和闊大,並對開端的提問作出了具體的回答。

寫到這裡,

詩人換了角度,由遙望改為仰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這首《望嶽》為何譽為絕唱?

c、

詩人的目光又轉換為凝望,由整體的描寫準備具體的景物。

層層雲霧從山峰中湧現,在山巒中繚繞、翻騰。它盪滌了詩人胸中的鬱悶,使他心曠神怡,胸襟開闊。

鳴叫著的小鳥在泰山上空迴旋高飛,飛向山林,尋找歸宿。

詩人必須睜大眼睛極目遠眺,才能把這些景物盡收眼底。

這裡用雲、鳥,烘托泰山的高俊、陡峭。

“歸鳥”點明時間已是黃昏。

這兩句寫凝望泰山,表現作者胸懷開拓。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這首《望嶽》為何譽為絕唱?

雄奇的泰山,讓作者產生了登臨絕頂的願望。

詩的最後兩句,寫詩人由望嶽而產生登嶽的意願。

“會當”是唐人口語,就是“一定要”的意思。

面對這神奇壯麗的山峰,詩人不禁心馳神往,產生了登臨絕頂的願望。

“凌”字表現了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和堅毅豪邁的氣概。

“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著登上頂峰之後,放眼四望泰山,巍然屹立,高聳如雲,周圍的群山顯得低小,彷彿拜倒在泰山腳下。

表現出詩人浩瀚開闊的胸懷,高瞻遠矚的氣魄。

詩人在這裡抒發了奮發向上,勇攀高峰的凌雲壯志,以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讚美。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這首《望嶽》為何譽為絕唱?

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出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歷代傳頌的佳句至今仍舊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前強烈共鳴的原因所在。

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巒。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