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役,兩萬中國士兵折損大半,僅數千人逃回國,為何雖敗猶榮

在中國的歷史上,儘管大多數都是封建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的鬥爭,但是卻有幾次戰爭,卻是中國與其他帝國的鬥爭,儘管次數不多,但是每次都十分重要。

因為如果中國失敗,或者當時的中國羸弱,那麼接下來必然又是一場侵略。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歷史上的兩次強敵入侵,中國都成功抵禦住了。

第一次強敵入侵,是大月氏建立的貴霜帝國,向當時的漢朝發起攻擊,但是被班超用計謀擊退。

而第二次強敵入侵,則是當時正處於擴張勢頭的阿拉伯帝國(古稱大食),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在如今的中亞地區,展開了一次至關重要的怛羅斯戰役。

一場戰役,兩萬中國士兵折損大半,僅數千人逃回國,為何雖敗猶榮

有關怛羅斯戰役,歷史學者對其的定義是,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一次遭遇戰,看似無關痛癢,但是卻也是兇險萬分。

戰爭的背景是,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其實已經開始逐步向西域各國滲透,有幾個國家不僅成為了大唐的藩屬國,而且也是阿拉伯帝國的藩屬國。

如果任由阿拉伯帝國繼續往東推進,那麼屆時整個西域,都可能淪為阿拉伯帝國的版圖。

所以說,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間在西域的矛盾,正在逐步積蓄,只差一個導火索就會爆發。

一場戰役,兩萬中國士兵折損大半,僅數千人逃回國,為何雖敗猶榮

而這個導火索,就正好被大唐將領高仙芝給點燃了,當時在西域有一個石國,農業發達,貿易繁榮,是當時西域的富國。

而高仙芝出於個人私慾,誣告石國無藩臣禮,直接對石國用兵。而石國又過於相信唐朝,所以主動議和就能夠免災。

但是沒想到,高仙芝一進城門就大開殺戒,洗劫石國的財富。就這樣,高仙芝依靠著洗劫石國賺得個盆滿缽滿,但是卻也引發了西域各國和唐王朝的信任危機。

而且當時的唐朝,卻並沒有對高仙芝責罰,而是將錯就錯,繼續給高仙芝升官加爵,讓西域各國感到一陣惡寒。

一場戰役,兩萬中國士兵折損大半,僅數千人逃回國,為何雖敗猶榮

然而石國不僅僅是大唐的藩屬國,而且還是阿拉伯帝國的藩屬國,石國所發生的一切,恰好被僥倖逃出的石國二王子帶到了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最終選擇出兵,給大唐帝國一個教訓,同時也藉此機會試探一下大唐的實力。

而高仙芝也不是一個慫人,主動率領2萬精銳唐軍,以及西域的數萬從軍,跨出西域,和阿拉伯帝國來一場真正較量。

怛羅斯戰役,就這樣爆發了,雖是偶然事件的促進,但也是必然的趨勢結果。

一場戰役,兩萬中國士兵折損大半,僅數千人逃回國,為何雖敗猶榮

根據史書記載,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阿拉伯帝國動用的軍隊有20萬人左右,而高仙芝所動用的軍隊,主力精銳部隊2萬人,從軍數量5萬人。可以看出,雙方的兵力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在怛羅斯戰役的前期,其實雙方還是旗鼓相當,即便是阿拉伯帝國的兵力優勢下,也只是勉強和大唐帝國打平。

一場戰役,兩萬中國士兵折損大半,僅數千人逃回國,為何雖敗猶榮

但是在這個時候,意外就發生了,由於西域國主葛邏祿部突然叛變了,和阿拉伯帝國共同夾擊大唐,這直接導致了大唐軍隊的潰敗。最終,高仙芝不得不連夜逃離戰場,等回到西域都護府時,也就只剩下幾千名士兵了。毋庸置疑,怛羅斯戰役,是以唐朝大軍慘敗,狼狽而逃收場,這也是高仙芝自己釀下的苦果。

一場戰役,兩萬中國士兵折損大半,僅數千人逃回國,為何雖敗猶榮

而在怛羅斯戰役後,阿拉伯帝國卻並沒有趁勝追擊,甚至於以後都沒有再染指西域。而究其原因,其實早已有專家就解釋過,在怛羅斯戰役中,唐朝一貫奉行精銳養兵,可以說單兵的作戰能力都很高。

而此怛羅斯戰役,高仙芝以2萬精銳士兵,就敢和阿拉伯帝國的接近20萬人軍隊對抗,而且如果不是唐朝方面的附屬國叛變,很可能這場戰役就會打平。

這種情況下,無疑讓阿拉伯帝國對大唐帝國的實力心生忌憚,不敢繼續向東擴張。

一場戰役,兩萬中國士兵折損大半,僅數千人逃回國,為何雖敗猶榮

也正是因此,在高仙芝慘敗率軍逃回西域後,並沒有受到朝廷的責罰,反而依然重用。而唐朝也一直保持著對西域的掌控。所以說,很多國內的史學家,在評價怛羅斯戰役的時候,都認為唐朝軍隊雖然失敗了,但是卻也是雖敗猶榮,成功地粉碎了阿拉伯帝國的野心。如果阿拉伯帝國再晚攻打幾年,等到唐朝爆發安史之亂的時候再出兵,也許那時候,結果又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