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式教育”還是“批評式教育”?兩種思維模式,養出不同的娃

前幾天在一個朋友家做客,我們正在客廳喝茶,她的小兒子哭著從樓上跑下來。大喊著:“我不要玩了,我不要玩了。”朋友趕緊抱起孩子,讓孩子慢慢平靜下來。

後來朋友問孩子哭的原因,孩子說剛才在樓上跟爺爺下五子棋,後來輸了。要再也不要下棋了。朋友問為什麼?孩子回答說:“怕輸。”

朋友說她一直希望孩子能做一個不怕困難,勇於挑戰,學會面對的人。

“鼓勵式教育”還是“批評式教育”?兩種思維模式,養出不同的娃

可事實永遠事與願違。

無獨有偶,大姐家6歲的孩子也發生過一件事。

那天在家正在家陪女兒萌萌做拼圖遊戲。忽然萌萌一把將桌子上拼了一半的拼圖推到桌子下面。大姐問萌萌為什麼這麼做?

萌萌回答說:“太難了,不想做了。”

“鼓勵式教育”還是“批評式教育”?兩種思維模式,養出不同的娃

兩種思維模式,養出不同的娃

《終身成長》一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 教授曾經給出一個這的結論:

人的成功應不識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多地收到人類在追求目標過程中變現出來的思維模式的影響。而思維模式分兩種:固定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在書中提到,擁有固定思維模式的人,他們相信個人能力固定不變,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意接受挑戰,以及任何考驗。

“鼓勵式教育”還是“批評式教育”?兩種思維模式,養出不同的娃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他們認為能力是可以發展的。他們相信成功的關鍵不是個人才華而是不斷地學習和訓練,他們相信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從而完善和提高自我。

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同樣存在於孩子當中。對與擁有固定型思維的還在會傾向於做安全的事情,或者跟願意去做穩妥餓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不會失敗。

父母就是孩子的參照物。父母的每一句話做的沒一次行動都會像孩子傳遞出一個資訊,那就是如何看待自己。

比如父母以固定思維講一段話:“這次考試成績為什麼這麼差?看看誰誰誰又考了多少多少分?你怎麼這麼笨?”

可當你用發展型思維再說這段話:“考試成績出來了,你知道丟分的原因在哪裡嗎?還有什麼不懂得地方?”

“鼓勵式教育”還是“批評式教育”?兩種思維模式,養出不同的娃

教育孩子重視這三點

沒有哪個父母會可以的說一些傷害自己孩子的話。可往往就是這些自認為“我都是為你好。”的話語,給孩子傳遞一個又一個錯誤的資訊。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要重視下面的三點。

1.對孩子的誇獎也要注重自己

不是任何事情都要去誇獎,過度的誇獎反而會讓孩子成為一種負擔。

薩爾曼·可汗說過:

“我不會讚揚兒子已經擅長的東西,而是會讚揚他面對難題的時候,能夠不屈不撓。我向他強調,當你在掙扎的時候,你的大腦在成長。”

不要把對孩子的誇獎當作口頭禪,一旦孩子的表現稍微好點,你的嘴裡立馬會說“你真棒“”你真厲害。”不切實際額的表揚毫無意思。

2.不要以代價為目的,給予孩子表揚。

曾經有一部電影,裡面有個小孩子,拿著一份考了90分的試卷回家給她父親看。

父親問他;“為什麼只考90分?”

孩子回答:“以前考60分,你誇獎我,讓我努力考80分;等考了80分,你又誇獎我,讓我考100分;現在我考了90分,你還繼續讓會我考100。”

3、身為父母,既然想給孩子一次表揚,就請先忘記自己的目的。

我們都認為孩子應該生活在表揚跟讚美的世界裡,這樣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信心。可你卻忘了過度的表揚卻會讓孩子成為“讚美的奴隸。”

“鼓勵式教育”還是“批評式教育”?兩種思維模式,養出不同的娃

孩子都喜歡被表揚被誇獎,過度的表揚與誇獎只會讓孩子遇難挫折時沒有自自信心,失去積極性。

表揚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要教會他們學會挑戰,懂得吸取教訓,在不斷的磨練中成長。

當孩子已經擅長莫一件事情後,請不要再去誇獎他,否則孩子會認為你的誇獎太過廉價。

“鼓勵式教育”還是“批評式教育”?兩種思維模式,養出不同的娃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希望的種子。如何讓他由一粒種子,成長為小樹,到最後的參天大樹,需要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斷養護與修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孩子的未來,值得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