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來源: |翻譯教學與研究 ID:fanyiluntan」

本文來源:《讀書》1982年第11期

轉自:國際漢學研究與資料庫建設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眼前放著一本很大很厚很漂亮的書,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我很喜歡這本書。對它的學術成就進行全面的評價,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做到的,不過可以說說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

一九五〇年一月底,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我第一次看到沈從文。在這以前,我託朋友請他給我寫過幾張字,透過一兩次信。他寄來的與楊金甫、張充和在一張很長的紙上寫的章草現在還在手邊,那是一九四六年夏天他們住在頤和園霎清軒時寫的。在另一張屬名上官碧的字幅後面,他寫了一段小跋,

黃裳先生遠道郵佳紙索書,為用李福壽筆塗抹,竟成墨凍蠅。複檢舊紙經意一書,拙陋益增,始知婢學夫人,大不容易,仍只宜用起碼價錢小綠穎筆,在公又紙上胡畫,轉有娬媚處也。因檢習字一紙相寄。從文。

這多少可以看出《邊城》、《湘行散記》的作者在抗戰勝利回到北平後的生活情趣痕跡。

但兩年以後又在北京相見時,情況卻有了很大的變化。記得那是一個風沙滿天的嚴冬,已經快吃午飯了,我在午門右側舊“ 朝房”(?)改成的辦公室裡看見了他。

房子很大、很冷,裡面放了許多張辦公桌,他就坐在其中一隻的後面。桌子上堆放著很多書、紙片、碎瓷塊、破泥人……正象一個荒貨攤。他從椅子上站起,聽我報出了名字,又轉達了住在上海的一位老朋友對他的問候,他激動起來了。搓著手,不知說什麼好,但說了許多。接著就一定要拖我到他家去吃炸醬麵,而且反覆說著炸醬麵如何好吃,就象在小說裡進行細緻的描寫似的。

他穿得很單薄,圍上一條圍巾,我們就一齊走出了午門、天安門,跳上了叮叮噹噹的電車,好半天,才來到交道口。

他住著兩間小屋子,開門進去,家裡沒有人。他自己動手,燒開水、下面,搬出碗筷,請我吃炸醬麵。吃完後立即動身依舊乘了叮叮噹噹的電車回到天安門去上班。

在這整個匆忙的過程中他一直不停的說話,內容現在已經完全忘記了,但那好象好久沒有了談天對手似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此外,我覺得放心了。一個習慣於描寫世態人情的小說家一下子來到午門樓上,整天與古物打交道,能行麼?我發現他行。他不但習慣了新的生活與工作,而且立即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發現他是個對一切留下生活印記的事物都有興趣,都會執著地進行觀察、思索、記錄的人。

他寫小說,寫不是小說的文章,都持相同的態度,一種老實、認真,幾乎達到可笑程度的態度。我相信他會很好地生活工作下去,並且會做出成績來。

沈從文是著名的小說家。在讀中學時就已經讀過他的許多作品了。我特別喜歡他的並非小說的作品《湘西》。這本藍皮小書,我先後買過三次。現在手中留下的一本是一九四四年湘桂戰局緊張時在已經變成危城的桂林街頭買到的。書裡的“常德的船” ……都是我非常喜歡、反覆讀過的。七年前我給作者寫信時還提到我喜歡這本小書的心情。這是一本地理書,或曰地方誌,但與舊地方誌可完全不同。

我常想,全國各地都有這樣一本“方誌” 才好。這是一本風俗畫冊,人物像冊,它不是小說,但作者運用的還是那種方法,和寫《湘行散記》差不多的方法。我讀《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時,感覺就和讀《湘西》一樣,得到的也是差不多相似的滿足與悅樂。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這不是一本結構完整的《中國曆代服裝史》,不是先有了一個嚴密的理論體系精細的大綱,再來蒐集資料,論證成書的。它是從大量的具體的歷史實物出發,進行先是個別的、然後是比較的研究終於得到了某些帶有規律性的認識。

完整的、嚴密的體系的形成也許還是將來的事。但現已露出地表的林立的樁腳都是結實的,多數是經得起考驗的,而且也已初步顯示出宏偉建築的規模。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所體現的唯物的、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象這樣的著作,過去的學人是常常稱之為“ 札記” 的,水平高的就會成為小型論文的集合體。其間發生了有機的聯絡,得到貫通,就自然形成完整論著的雛形。讀者歡迎這種新鮮的、豐富的、結實的論文合集,而厭棄一切只有大架子,內容卻陳陳相因或空虛無物的“豪華建築” 。

這是一本開山之作,儘管還不完備,有待豐富補充,但到底有了第一本民族服飾史的研究著作了,過去我們是沒有的。這是一本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自豪感的著作,我們的先民創造了驚人繁富、豐美、燦爛的文化,作者為我們掀開了這座偉人殿堂的小小一角帷幕,使人們得以多少窺見其神光陸離、氣象萬千的鉅麗面影,這必將激發人們熱愛祖國的激情。

祖國的文化遺產如此豐富。但經過多少年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掠奪,不肖子孫的破壞譭棄,愚妄者的排斥貶抑,已經瀕於危險的境地作者辛勤拂拭,歎賞摩挲,追溯本源,旁及支系,試探著摸出了一條路,總結出某些經驗。

他的工作不是孤寂的,得到了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者和同志的支援幫助,終於作出了成績。這一切本身就是值得欣喜詠歎的。一切都證明: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是非常有希望的,經得起無論是什麼樣的風雨,我們有強盛的生命的力。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馬王堆1號墓出土絳紅色彩絲錦袍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阿斯塔納39號墓出土彩色織成履

讀《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時時會感受一種“ 左右逢源” 之樂,它會誘使你翻出另外許多本書,對讀、思索,並享受“ 左圖右史”的愉快。三十年前我們有了鄭振鐸編著的幾種歷史圖譜;更早些我們有過《讀史方輿紀要》,近來又有了新的《歷史地圖集》。

這許多著作都是為了同樣的目的而編寫的。它們都是開創性的著作,但也無法使讀者完全滿足。這本《研究》則是從前人的蹤跡上所邁出不小的一步。如試將每章的研究內容各擬一題,那就將有《半臂考》、《幞頭考》、《關於“ 啼妝” 》、《哈巴狗的起源》、《足球古史徵》、《唐代時妝的衍變》等許多小論文。小,指的是篇幅,不是指內容含量。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女史箴》臨鏡化妝部分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宮樂圖》區域性

溫庭筠的名句“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歷代注家紛紛猜測, “小山” 是“眉山” ,也許是“解山” ,都不能使人滿意。《研究》說, “唐代婦女喜於髮髻上插幾把小小梳子,當成裝飾,講究的用金、銀、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多到十來把的(經常有實物出土)……溫庭筠詞有 ‘小山重疊金明滅’ ,即對於當時婦女髮間金背小梳而詠。” “也正是當時婦女頭上金銀牙玉小梳背在頭髮間重疊閃爍情形。” 作者據唐人詩詞、文獻、《搗練圖》、《宮樂圖》,出土實物,作出這樣的論證,是可以使人信服的,也許是可以“破千古之惑” 的。

杜牧詩“輕羅小扇撲流螢” ,寫七夕夜晚閨中生活小景,人們一直以為這大概是寫團扇那樣的東西,歷來的畫家也大抵都這樣畫但不免還是懷疑,這未免太大了一些,撲蝶(如寶釵)還可以,撲螢怕將勞而無功。作者就指出,在《宮樂圖》和《唐李爽墓壁畫》中都畫有這種“輕羅小扇” ,其實是有些象蒼蠅拍子一樣的東西。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作品中有大量歷史、風俗資料,一向受到歷史學家重視。陳寅恪著《元白詩箋證稿》,是其顯例。但在《研究》中接觸尤多,且多據實物及形象材料加以論證,更為親切。白詩:“平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裝。”

作者根據近年大量出土材料和詩文形容結合互證,說明世人發笑的原因。作者的研究還能通觀整個時代不同階段的發展變化,指出唐代社會善於吸收融合西北各民族文化及外來文化給予婦女服裝的影響,又怎樣從前期的活潑健康變為後期病態的過程。元和時的“蠻鬟椎髻,烏膏注唇,赭黃塗臉,眉作細細的八字式低顰”,大約就是“啼裝”的本意了。

白居易並不是頭腦僵化的詩人,但他是看不慣這種“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的“ 時世妝”的,說這是“非華風” 的。這就說明,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影響的問題,在唐代就曾經出現過了。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列女仁智圖》區域性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青海都蘭出土黃地小窠連珠紋錦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洛神賦圖》區域性

怎樣將見於“輿服志” 一類文獻記載中的大量名色,與圖畫實物、陶俑……中的形象材料,一一拼合,避免差誤,是非常細緻繁難的工作。作者做到了膽大心細。他勇敢地判斷,堅決的認定。不能想象這中間就必無差誤,條條都是定論,但我們將為有了這樣的初步的輪廓而高興,這是走向更為完密準確的基礎。

作者在《研究》中寫下許多篇獨立的小論文,隨時發表研究的心得,見解,但沒有綜合考慮,加以總結。其實他提出的問題是很多的。例如應如何正確估價實物、影象反映歷史真實的程度,如何看待文學藝術作品中必然會有的誇張失實可能;如何判定文物產生時代的上限與下限……這些都是會引起熱烈討論的有趣問題。

例如陶俑和石刻表現衣服飄帶或馬匹鞍飾,為了製作和儲存的方便,對實物原貌是有所改變的,有時就和繪畫中的描寫有所差異。又如藝人在創作中,是容許也可能有所誇張、刪略的。怎樣理解、利用他們現實主義的作品的真實性呢?

又如,時代較晚的藝術家在表現早於他們時代很久的現實生活時,忠實性是會有程度的差異的。正如今天的戲曲舞臺上的人物衣冠依舊基本是明代的一樣,明代刻書中出現的大量插圖,不論表現的是哪個時代也基本上是作品產生當時的面貌。但這並不排斥有襲用前代畫稿、紋樣的可能。

這一類的情況是紛紜複雜的,也是必須慎重對待的。作者在碰到這些問題時都有相應的討論和判斷,是值得深入探討議論的課題。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步輦圖》區域性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貨郎圖》區域性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揮扇仕女圖》區域性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文苑圖》區域性

作者研究的物件是服飾,這就要求將形態萬方、彩色斑斕的實物用文字再現在紙上。需要散文家的出色才能,不只是忠實的再現,還得寫出事物活潑潑的情趣。這是常規的科學研究著作所不易得的特色,全書有大量美麗的插圖,而文字之美,卻使讀者感到姿媚轉勝。

現存的大量文物,都以不同情況出土或發現於全國不同地區。在研究過程中作者對種種複雜情況都作了認真的對比判斷。他論敦煌、論南唐、論西蜀各章,都顯示了這種特色。如他說到前蜀王建墓的石棺座浮雕時有一節分析:

這個石刻,雖完成於五代前蜀四川成都,但由於唐封建主玄宗和僖宗兩次逃亡四川,中原藝術家先後避難入蜀的極多,蜀中歷來特別富庶,手工業十分發達,並且是生產錦繡地區,受戰事破壞較小,所以畫面反映的和墓中其他出土文物花紋圖案,還多保留唐代中原格局。勞動人民工藝成就,健康飽滿,活潑生動,不象稍後孟蜀文人流行《花間集》體詞中表現的萎靡纖細,頹廢病態。

這種平實的、鮮明的分析在《研究》中到處可見。作者在感嘆勞動人民的驚人藝術創造之餘,總是同時見到封建主的荒淫無恥。在分析研究上層人物的服飾之外也盡力反映農民、獵戶、船伕、手工業工人、兵士、奴僕等下層群眾的衣著與生活面貌。由於文獻遺存的限制,份量上容有參差,但作者並沒有把書寫成一部貴族服飾史。

作者希望致力於奠定新文物學的基礎,希望打破過去以文獻為主的史部學研究方法,這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全書實際上也以這部分創見最多,估計展開不同意見爭論的機會也必然最多。作者在表述自己的見解時是勇敢的、痛快的,毫不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但應存疑時還是存疑,因而也少有霸氣。這樣的學風,也是值得欣賞的。

書畫鑑定,也有悠久的歷史了。人們一直承襲著的是傳統的方法。到了六十年代,張珩、謝稚柳等專家開始總結傳統的經臉,並有意識地擺脫以文獻為主的偏頗,企圖運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的鑑定。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書畫是形象的藝術,過筆墨的表現手段形成不同的風格,同時也對客觀現實做不同反映。兩者都無法擺脫時代歷史的痕跡,因之也應該成為鑑定的主要依據。

服飾、器物、風習……都是應加鄭重考慮的因素,但過去注意得是不夠的。《研究》則集中注意於此,對一系列傳世名畫的作者和時代都提出了有份量的新看法。這就使研究的範圍擴充套件得更開,不是“服飾”一端所能侷限的了。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相傳為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作者認為“或系北宋摹唐舊稿”,“原作即便出於唐人,時代也應比閻立本晚些”。對《職貢圖》,認為“或宋人擬作”。舊傳張萱作《唐後行從圖》,作者認為“原畫最早也是宋而不是唐。” “盜出國外傳世本,時代且更晚。定為張萱名跡,實賞玩家以耳代目人云亦云,殊不足信。”在討論《虢國夫人遊春圖》時,提出當時貴重馬具的“金銀鬧裝鞍”,詳做說明,並用以證明舊傳北宋宮素然《明妃出塞圖》就因全不懂得“五鞘孔制” ,因造成錯誤。又說,“元初畫馬名家趙子昂父子所畫諸馬,鞍具還採用五鞘孔制。

事實上元代早已廢除,畫中反映,恰好證明傳世諸作均臨摹唐人舊稿,而非寫實。”這是很精當並帶普遍意義的意見。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簪花仕女圖》區域性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

傳為唐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圖》是研究鑑定家注意集中的著名作品,出現過不少論文。《研究》後出,但討論最為詳密,援據更為豐富。提出的兩點看法也是新穎而有說服力的。

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作者認為“必成於宋初南唐投降以後,可能即成於降宋以後顧閎中輩,但不可能成於李煜未降以前。” 舉出的論據包括了畫中人物的宋代特定禮節——扠手示敬;與南唐降宋官吏初期一律服絲這樣的細節,可見作者心細如髮,思考細密。如集合論許多名畫時代的片段,即可看作一卷出色論文。

歷來鑑定畫跡時代的專家,多習慣於以帝王題跋,流傳有緒,名家收藏三大原則作為尺度,當然未可厚非。可最易忽略事物制度的時代特徵……古人說“談言微中,或可以排難解紛” 。但從畫跡本身和其他材料互證,或其他器物作旁證的研究方法,能得專家通人點頭認可,或當有待於他日。

這是作者在引言中所說的話,表示了他對新方法的信心,也清醒地看到,在這方面一時恐不易取得一致,還有待於更長時間的討論與辯難。這其實正是《研究》的整體精神。

進行這一類的研究工作,通常感到困難的是,時代遠的,材料苦少,時代近的,又惟患其多。因此在比例上就難免呈現一種頭重腳輕狀態。希望這一狀況能於不久將來得到彌補。文獻遺存的豐儉是相對的。

明清兩代遺物看似豐富,但具體使用起來,也不一定能夠用。時日既遷,今天視為豐瞻的,可能明日也會化為窘乏。這是不能不要求研究工作加緊進行的。不應使人發出“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慨嘆。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孫溫《紅樓夢》插圖之一區域性

作者論及《紅樓夢》中所舉各種衣著式樣,絲綢名目,如“鳧靨裘” 、“雀金泥” 等,因所見當時實物多,體會深,說得就極有意思,遠非僅憑文獻作考證者可及。作者又說,

《紅樓夢》一書中王府大宅佈局,雖為北京所常見,但敘述到婦女衣粉如何配套成份,都顯明是江南蘇州揚州習慣。據故官藏另一雍正十二紀子圖繪衣粉,不知這時期宮廷裡繽妃便裝已完全採用南方式樣。這十二個影象還可作《紅樓夢》一書金陵十二釵中角色衣若看待,遠比後來費曉(原作“小”)與樓、改琦、王小梅等畫的形象接近真實。而一切動用器物背景也符合當時的情形。”這個問題就提得極好,也是至今未能引起多數《紅樓夢》研究者注意的。其實故宮就是一個研究《紅樓夢》的偉大實物倉庫,可惜至今未作有效的發掘。

作者半年前有一信,還談到這方面的問題:“近常在故宮博物院出版之《紫禁城》,尊文談舊戲。其實故官尚儲存得有十七、八世紀戲衣數千件,一說八千件,在世界上真可稱‘洋洋大觀’。又康熙乾隆南巡圖卷中有幾萬種演戲場面,均值得設法一一看出,若依據此等世界稀有材料,用一二年時問寫一部大書,印十來本影象,在世界上亦必成一種偉大無比工作。”

信是用毛筆寫的,寫成後又用鉛字在信紙旁邊作注:

似以康熙三十五年第五次南巡圖為最重要。燕子磯場面極壯觀。且註明某某機關地區班子。還有江寧織造署影象十分重要。

一說到文物,就“如同小孩穿新鞋,過新年的一般” ,立即激動起來,即使是活到了八十歲也依然如此。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漢學|黃裳:讀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重屏會棋圖》區域性

這本大書實在應該重排出版,以普及面貌出現。即使附圖簡單些也好,這樣必將在學術界、文學界、戲劇電影界……引起更大的反響,推動我們的事業前進。順便也可加以增補,並改正少量錯字。如《重屏會棋圖》的說明,“南唐李煜”,但歷代著錄都指中坐者是中主李璟是名句“小樓吹徹玉笙寒”的作者,李煜的父親。象這類小小誤排,還有一些,都應該改正。祝願從文先生身體健康,工作如意,在創作和研究中作出更新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