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堯遺風在唐縣

唐堯遺風在唐縣

韓海山

在唐堯故里、唐堯文化發祥地唐縣

“習儉樸”

“仁義厚道”等濃厚的鄉情民風

,被稱為

“陶唐遺風”。陶唐遺風就是指唐堯留給後人的良好風尚,也就是被先秦諸子們一致稱道的“

唐堯美德

”。為便於今人理解,

本文

“陶唐遺風”改為“唐堯遺風”。

關於唐堯的美德,浩瀚的典籍所記載的不勝列舉,本文僅摘錄幾段

《韓非子

·五蠹》曰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採椽不斫

之食,藜藿之羹

冬日鹿裘,夏日葛衣

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矣。”

《屍子》卷下

“堯瘦……人之言君天下者,瑤臺九累而堯白屋,黼衣九種而堯大布,宮中三市而堯鶉居,珍饈百種而堯糲飯菜粥,麒鱗青龍而堯素車元駒。”

《孟子

·騰文公上》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又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

——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勳曰

:‘

勞之來之,匡之直之

輔之翼之,使之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聖人之憂民如此……”

《荀子

·成相》雲

“堯授能,舜遇時,尚賢推德,天下治”。

《呂氏春秋

·去私》

“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

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呂氏春秋

·長利》

“當堯之時,夫賞而民

,未罰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悅,愉愉其如赤子。今賞罰其數,而民爭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後世之亂自此始。

孔子曰

“大哉,堯之為君也

巍巍乎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

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以上就是先秦諸子們對唐堯

“以民為本,勤勉樸實”美德的總結、概括和稱讚。正是這些先賢的弘揚與傳承,進一步奠定了中華文明始祖唐堯作為“百姓做人的楷模,官員從政的典範”的歷史地位,進一步促進了中華兒女“言必稱堯舜”良好風氣的世代相傳。

唐堯遺風在唐縣

唐縣作為

中國唐堯文化之鄉、

唐堯

文化

發祥地,歷代人民對唐堯的豐功偉業和高尚品德更是念念不忘,經過祖輩口書流傳和潛移默化,承襲和形成了

“習儉樸”為核心的唐堯遺風,

並且得以

歷代傳承。對此,明朝萬曆年間,曾任唐縣知縣九年後升任明廷兵部主事的楊一桂,對唐縣

唐堯遺風特徵作了精闢的概述

“山居之民,習樸儉,士無鮮衣,女無冶容,居無堊麗,食無精鑿,頗有陶唐遣風。”楊知縣總結的這一唐堯遺風特徵,直到上個世紀末,還在唐縣老百姓間沿襲

——

不論男女,習慣儉樸,穿戴不大講究,即使出門,也不作刻意打扮。如有來客,不

是隻

以茶相待,而是先給客人張羅飯吃。招待客人,不善煎炒,不求精細,以多為好,往往是大碗上菜,大碗喝酒,體現的是一種豪爽和實在。遇到紅白事,多個人一起飲酒,不用每人一隻酒杯,而是共用一個大碗,眾人輪流傳遞。進入新世紀後,經濟快速發展,民風與時俱進,在縣城這座保定西南交通中心、餐飲中心、商貿中心大環境裡,除個別年輕人追求時髦、注重享樂外,絕大部分居民都是穿戴隨時尚,吃喝講實惠,住房講適用,消費量力而行,攢錢蓋房、娶媳婦、供孩子上學,習儉樸的風俗仍然沒有改變。

唐縣的樸實民風,有兩個特徵

其一,

如前所述,於己表現為勤儉持家

其二,於人表現為仁義厚道。

唐縣城關名叫

“仁厚鎮”,就是因為一對農民夫妻拾金不昧演繹而來的

很早以前,一位過路客商在老夫妻澆園的井臺邊喝水時丟下的銀兩,被夫妻倆收藏三年後原物歸還。客商拿出銀子的一半作為酬謝,老夫妻分文不收

於是客商便把小兒子領來為恩人養老送終。後來,客商的小兒子中了狀元,將書有“仁義厚道”的牌匾送給唐縣城。從此,唐縣城叫起了“仁厚鎮”。

縣城居民的純樸厚道,還表現在對清廉官員的敬仰愛戴

明代唐縣知縣楊一桂,在唐縣任職九年,為官清正,敢於為民請命,善理民情,為百姓辦實事。明萬

二十五年

公元

1597

,朝廷派到唐縣山區開礦的礦監強暴百姓,貪掠民銀,造成唐縣境內“富者貧與供,貧者亡於役,百里山區林木竭,煙火絕”的慘景。知縣楊一桂一面授民以“怠工之法”抗爭,一面向朝廷舉報,逼迫礦監畏懼而從善。後來,唐縣連年大旱,為緩解災情,楊一桂親自勘察、設計、繪圖、指揮施工,修建了一條長

38

公里、經

38

個村鎮、能引唐河水澆地

2

萬畝的廣利渠。工程當中,他日夜不離工地,賓士星月下,食宿道路房,渠道竣工,他吐血六日。百姓為之感動,自願出資在縣城內為楊一桂修建了一座“楊公祠”。

新中國成立後,在唐縣任縣委書記的王桂冀和劉茂林,雖然都離開唐縣幾十年,但對他們樸素清廉的作風,唐縣人民至今有口皆碑

唐堯遺風在唐縣

述(最多18字

王桂冀

27

歲到唐縣,任縣委書記八年,不穿皮鞋,只穿千層底布鞋,為的是上山下鄉方便。縣委有輛吉普車他很少坐,步行踏遍全縣的幾十個大小山頭,年年到偏遠的大茂山林場看望林業工人。他為唐縣修鐵路、建工廠,為山區辦電,山上許多成片的林地都是他領著人們栽植的。劉茂林,老百姓說他是“清官”。他把縣委的轎車讓給年齡大的副職,騎著腳踏車上山下鄉搞調研,山區的羊腸小道,平原上的阡陌小徑,都留下了他的腳印。他帶著老孃和家屬常住唐縣,春節到了,秘書給他“走後門”買平價豬肉

被拒

絕,他親自到集市上買高價肉

他蹲點的村幹部把年貨送到他家,他照市場價格付錢。人們常說,人一走茶就涼,但唐縣的老百姓卻對兩位老書記念念不忘,至今還無比敬仰。

以上足以

說明了一個通俗的道理

純樸的唐縣人民愛戴清廉而又有作為的好官。在唐縣這塊熱

上,

一代又一代的

官員跟老百姓一起共同弘揚和踐行著唐堯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