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始封之唐國在河北唐縣、山東定陶、山西晉陽,是怎麼回事?

關於帝堯的活動地域,存在史籍記載不一致的問題,因而也是當代學者意見分歧、引起爭論的問題。分歧集中在帝堯始封唐侯的唐地究竟在哪裡與帝堯定都平陽在哪裡這兩點上。我們首先分析帝堯始封唐侯的唐地究竟在哪裡,分析論述如下。

帝堯始封之唐國在河北唐縣、山東定陶、山西晉陽,是怎麼回事?

一、“陶唐”溯源:古唐國在哪裡?

《史記晉世家》載:“成王……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東漢服虔《春秋左氏傳解疑》雲:“唐在汾、澮之間。”上述“河”指黃河;“汾”指山西汾河;“澮”亦水名,又名翼水,發源于山西翼城縣西。《水經注》載:“澮水出河東絳縣絳高山……西經翼城南。按《詩譜》言,晉穆侯遷都於絳,暨孫孝侯,改絳為翼。翼為晉之舊都也。”

與《史記》持相同觀點者,尚有《左傳哀公六年》:“夏書曰:唯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常,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唐《括地誌》雲:“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即堯裔子所封,故春秋稱翼。”宋《通志》載:“晉都唐謂之夏墟,大名也。”殷墟甲骨卜辭中也透露出了古唐地的某些資訊。據考商王曾到唐地田獵,稱“大邑”。大邑為唐人之宗廟,卜辭中有“唐侯”、“唐子”等字樣,其位置在翼城一帶。

帝堯始封之唐國在河北唐縣、山東定陶、山西晉陽,是怎麼回事?

但是也有持與《史記》相反觀點的史籍。《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龍山在西北。”晉《帝王世紀》所載又不同:“帝堯氏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又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於詩為唐國,與望都接攘。即望堯母之葬處者。”《水經注》也有唐國在河北唐縣望都之類記載。

由於史籍記載的差異,引起了當代學者對古唐國地望的爭論。至少有四種不同的說法:一、山西翼城;二、山西晉陽;三、河北唐縣望都;四、山東定陶。那麼究竟哪種說法才近乎實際呢?別的說法又是怎樣產生的呢?要弄清這一問題,看來需要從考古和天文星象研究等多方面再作進一步考證。

二、從先秦史籍中理清帝堯氏始封唐的來龍去脈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簡公派子產赴晉問平公疾,講了一段歷史:“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伐。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這段故事告訴我們:實沈遷大夏,就是唐的發源地。其後世臣事夏、商兩朝,其末代便是唐叔虞。“大夏”在那裡?《史記》中的幾段記載指明瞭大夏的地理位置。《史記》“封禪書”載:“齊桓公對管仲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齊桓公伐大夏事,發生在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0年)。那年晉獻公卒,晉發生驅姬之亂,太子申生被殺,公子重耳和夷吾出亡。齊桓以討晉亂為名,出兵人晉抵大夏。

此事《史記》“齊太公世家”也有載:“秦穆公以夫人人公子夷吾為晉君,桓公於是討晉亂,至高梁,使隰朋立晉君還。”《史記》“晉世家”載之更詳:“齊桓公聞晉內亂,亦率諸侯人晉,秦兵與夷吾也至晉。齊乃使隰朋會秦俱人夷吾,立為晉君,是為惠公。齊桓公至晉之高梁而還歸。”此事《左傳僖公九年》也載:“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晉,及高梁而還。討晉亂也”。

以上四段史籍,所記為同一件事。“大夏”與“高梁”為同地異名。東漢服虔著《春秋左氏傳解疑》曰:“大夏在汾澮之間。”北魏《水經注》曰:“汾水又南,經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這就清楚了:大夏、高梁,其地理位置就在山西汾澮二水之間,翼城一帶。實沈被遷大夏,就在這裡,叔虞封唐,也在這裡。大夏高梁故城,一直沿襲至春秋末。《竹書紀年》載:“晉出公三,智城梁。”

但是這裡還應提出一個疑問就是:《史記》記載帝嚳高辛氏有四妃生四子,放勳被封為唐侯,是從帝摯手中接過王位的,而契則是舜時才被封於商的。這與《左傳》所說的“分遷二子於商丘大夏”,是不是一回事?閼伯與契是否同一人?實沈是不是帝堯呢?經進一步考證,這確係一回事。閼伯即契也,商之始祖。契又寫作“離”,《史記正義》:帝嚳次妃有娥氏女曰簡狄。生離。閼伯死後,葬在高丘上。又因商之始祖,故後世稱其地名為“商丘”。

帝堯始封之唐國在河北唐縣、山東定陶、山西晉陽,是怎麼回事?

今商丘市睢陽老城西南三里,有“閼伯臺”,當地人稱“火神臺”,高八十八尺,據考證,此處為中華最早的天文臺,已有四千年曆史。至舜時,閼伯在商丘,任司徒管教化。至於實沈,他就是唐侯堯無疑。《左傳》中記載了魏獻子與蔡墨的一段對話,講出了前引之“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這段漫長的歷史。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獻子曰: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颼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川,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這段故事講的是:上古陶唐氏部族中之飈國,其國君名叔安,裔子董父者,善養龍,以其豢龍技藝服事於帝舜,帝舜賜其姓董,稱豢龍氏。到了夏孔甲時,又有陶唐氏後裔劉累,向豢龍氏學得豢龍技藝,服事於孔甲,孔甲嘉之,賜“御龍氏”使繼豕韋氏之後。但劉累因食龍肉得罪於孔甲,逃跑到魯縣(今河南之魯山)。到了商代,武丁滅豕韋氏,御龍氏則以豕韋氏族號,改國號唐,在陶唐氏故地建唐國。周初武王克商,古唐國一起被滅掉。成王時封其弟叔虞至唐地為唐侯,而將豕韋后裔遷住杜邑(在今西安市南),降為伯,稱唐杜氏。到周宣王時,唐杜氏因罪被殺,其子隰叔,逃奔晉國。其孫便是士會,為晉國公卿,食邑於範即晉國六卿之範氏。

《國語晉語》載晉平公時,範宣子自述家世說:“昔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周衰晉繼之,為範氏。”這便是帝堯之後古唐國曆經帝舜、夏後、湯商,至西周初叔虞封唐這段歷史的梗概。唐侯堯始封之古唐國,就在汾澮之間翼城一帶無疑。

三、古唐國的地理位置,還可從天文星象得到佐證

帝堯始封之唐國在河北唐縣、山東定陶、山西晉陽,是怎麼回事?

《左傳》所謂“遷於大”,思是主管天上的參星。這是講古人將天空分為若干區域,叫“分野”,並把天空區域和地面的區域對應起來,認為天地是互相影響的。當天區出現異常現象時,就預示著所對應的地域要發生大事或災異,即以此推斷地域的禍福。之後,這種思想逐漸演變成了地理座標。天上有“二十八宿”,對應地上的州府郡縣。上引之《左傳》一段,還有其後文:“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古代天文學家根據這一記載,研究了天象,認為當時的參星分野,對應的是地面上山西省的中南部和西南部,不在中部晉陽,更到不了河北唐縣、山東定陶。

陶唐氏古唐國的地址,還可從考古發掘得到佐證。在古唐國今翼城東北三十里,古平陽南三十里,有陶寺村,今屬襄汾縣。2001年至2003年,在這裡挖掘出了古城遺址。經側定遺址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1900年之間,面積1500平方米,發現了早期小城和中期大城城牆遺址和宮殿區、墓葬區、祭祀區等。挖掘出了古觀象臺,彩繪蟠龍紋陶盤,朱書文字元號、青銅鈴、特磬等,都屬於帝室用物。加之城邑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專家一致認定這裡是一處帝都遺址。其早期早於夏禹,其晚期相當於夏禹,應屬於陶唐氏的年代,即帝堯初都於陶的地望。

四、陶寺遺址的內涵博大精深

帝堯始封之唐國在河北唐縣、山東定陶、山西晉陽,是怎麼回事?

它不僅印證了《尚書》、《史記》等史籍對帝堯陶唐氏的記載,而且發掘出的前所未有的等級分明的龐大墓葬群、隨葬品、古城址,說明當時階級已經出現,國家主權已正式形成。而且經考古發掘,在陶寺古城遺址周圍數百平方公里範圍內,已陸續發現陶寺型別文化遺址七十餘處,其中以臨汾下靳遺址為最典型。

總觀這些遺址可以發現,陶寺文化來自四面八方,因為從出土文物看,陶寺具備了從河北燕山到長江以南廣大地域的綜合性質,它把中原仰韶文化、北方燕山紅山文化、內蒙河套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太湖良渚文化諸因素統統聚合到一起。這一現象進一步說明了陶寺是一個國都。四面八方都來朝貢,它才能具備南北東西綜合文化的特徵。其四周數百平方公里範圍內的許多小型文化遺存的發現又證明了,陶寺都城並不是一座孤立的城市,而是周圍有許多小城鎮拱衛,承擔保障和供給等任務。

帝堯始封之唐國在河北唐縣、山東定陶、山西晉陽,是怎麼回事?

五、唐侯堯始封之唐國在河北唐縣、山東定陶、山西晉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要具體分析各種史籍的不同記載。《漢書地理志》雖有“晉陽,故詩唐國”的記載,但同書中又說:“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周武王子叔虞封唐,唐有晉水,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雲。”把晉陽和河東都說成是故詩唐國、唐堯所居、叔虞始封之地。《帝王世紀》是先說堯始封之唐在中山唐縣,繼而又說:“又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水經注》的兩段記載也是這樣的。第一段記載為:“《史記》曰:帝嚳氏沒,帝堯氏作,始封唐。望都縣在南,宜為唐城。城北去堯山五里,是即堯所登之山者也。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望都縣以為名也。”另一段的記載則是“今城陽縣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

這種現象說明什麼呢?說明山東定陶,河北唐縣、望都,這都是帝堯征戰之地,山西晉陽是帝堯遷徙所經之地。自西周春秋以來,帝堯陶唐氏的事蹟就在這些地方廣為傳播。漢晉以來的史籍便把它們都記錄下來,這些地方便都成了陶唐氏的發祥地、始封地。當世的學者又根據這些不同的記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自根據自己所佔有史料,指認這些地方為帝堯的發源地、始封之地。

帝堯始封之唐國在河北唐縣、山東定陶、山西晉陽,是怎麼回事?

山東學者說:“定陶縣,古稱陶丘,亦稱陶,堯所居。”又說:“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之南,即定陶縣古三腹國也。本堯所居,其地也稱阿。今有東阿縣。”又說:“《元和郡縣誌》記堯祠在兗州瑖丘南。兗州府志雲堯祠在城東七里。”總之這些地名都證明帝堯發跡於魯西南。另外有的學者,則一方面說唐侯堯居河北唐縣望都,一方面又說陶唐氏聚居區在冀州東北部的涿鹿。娥皇女英居涿鹿保岱鄉,這裡為古之媯汭、潘城。潘城有潘泉,也稱媯水,這裡是陶唐氏的北界。

六、現在我們再來具體分析這些指認

首先,關於山東定陶為古唐國,史籍無載。《元和郡縣誌》只言堯祠在兗州、曲阜間,並未言古唐國在兗州、曲阜間。天下堯祠甚多,古唐國只能有一處。《水經注》記載濟水流經定陶縣時,曾指出“周武王封弟叔振鋒之邑,故曹國也。漢宣帝甘露二年更濟陰為定陶國。王莽之濟平也。戰國範盤既雪會稽之恥,乃變姓名寓於定陶為朱公”。“定陶”地名的沿革全在此,並未提及陶唐氏初封唐一事。

其次,關於河北唐縣望都為帝堯始封之唐,涿鹿保岱鄉為帝堯聚居區,前已辨析《漢書》、《帝王世紀》、《水經注》等的記載情況,說明山東濟陰成陽、河北唐縣望都、媯汭潘城都是帝堯確曾到過的地方,都是帝堯流傳下來的地名。後人為了紀念帝堯,便以帝堯名號命名這些城邑、山峰,修築起紀念性陵廟。這些地方只是聚居地、遷徙地、征戰地,但均非初封之唐地,均不影響“唐在河汾之東”和“唐在汾澮之間”的定論。

最後,山西省和全國各省有堯廟、堯祠、堯山、堯陵者多多,非只一處。山西浮山縣有堯山堯廟,洪洞縣有堯廟,均系宋、金、元、明時所建,洪洞縣的學者說洪洞縣有“羊獬村”,是“堯嫁二女的地方。堯將娥皇、女英嫁到舜耕之歷山,歷山距羊獬村只有七十里”。

帝堯始封之唐國在河北唐縣、山東定陶、山西晉陽,是怎麼回事?

所以,山西省以外,據《堯廟遺蹟資料匯錄》所載,山東定陶、河北唐縣傳為堯都,河南伊陽縣、江西臨川縣、廣東英德縣、江蘇吳縣、浙江長興、廣西桂林,都有堯山、堯廟。這種現象,反映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帝堯那段歷史的評價,也反映了古史傳說流傳之廣。不僅流傳於黃河流域,更波及江南各省。它更印證了堯文化在中華大地魅力之強大,不能不令人歎為觀止。

如有疑問,可以留言評論,多多溝通交流。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