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亡時,吳中大族為何不趁機恢復東吳,反而幫司馬睿建東晉

從東吳滅亡到西晉滅亡,中間只有36年的時間。應該說,在這36年期間,東吳本地的那些豪門大族(吳中大族),很多人都還在。他們的後代最多也就是二代、可是為什麼當西晉滅亡,司馬睿帶領中原貴族南下,佔據東吳之地的時候,吳中大族沒有趁機復仇,復興東吳呢?

西晉滅亡時,吳中大族為何不趁機恢復東吳,反而幫司馬睿建東晉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東吳”並沒有作為一個深刻的精神核心,深植於東南老百姓心中。

一朝代滅亡後,他們會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核心,進入老百姓的心中,讓老百姓時時記住,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輝煌的朝代。記住這個朝代是他們的祖先,只要有機會,他們都會試圖復興這樣的輝煌。

比如漢朝滅亡以後,凡是劉姓後代的子孫,都知道他們的祖上曾經非常輝煌。所以後世建立了不少的漢朝,蜀漢、成漢、南漢、北漢、後漢等等。

比如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雖然消散了,但是後世的蒙古族,就算經歷了明朝和清朝數百年的歷史,依然一直存在。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蒙古族有“成吉思汗”這樣一個精神核心。有這個精神核心,大家時時都會想著要復興那時散文輝煌。所以大家就能夠凝聚起來,血脈延續不斷。

但是東吳卻不一樣,東吳只是一個非常短暫的朝代。同時孫家還是一個外來的族群,孫家所建立的,也只是一個偏安的朝代,東吳還沒有足夠的分量,讓江南的那些世家大族們,願意為他去拼死護衛,去努力拼搏。

西晉滅亡時,吳中大族為何不趁機恢復東吳,反而幫司馬睿建東晉

二、吳中大族並不團結,不能凝集在一起幹大事。

吳國在建立的時候,事實上就已經非常分裂。當時,就曾經在赤壁大戰之前,為該不該投降曹操,爭論不休。後來吳侯孫權雖然掌控了吳國,但是先後出現了周瑜、呂蒙、陸遜等大都督,這些大都督的存在,可以說嚴重威脅了孫權的統治地位,吳國君臣之間並不是很團結。

孫權晚年稱帝以後,雖然他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因為選太子的問題,惹得東吳的朝臣們分裂成兩派,互相攻擊,爭權奪利。而這再一次影響了東吳的團結,孫權因此還殺了不少人。

等到孫權去世以後,吳國朝廷內部的爭鬥,變得更加激烈。吳國的皇帝又是一些年幼的人,又生長在錦衣玉食的皇宮,沒有經過什麼鍛鍊,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處理複雜的權力鬥爭,再加上,所以吳國國內的鬥爭就更加的尖銳。

所有這些鬥爭,使得吳中大族早就已經分崩離析了。

當東晉南下的時候,吳中大族中沒有出現一個強有力的帶頭人,帶領大家反抗,當然就不能夠成大事了。

西晉滅亡時,吳中大族為何不趁機恢復東吳,反而幫司馬睿建東晉

三、司馬睿拉攏吳中大族,吳中大族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不排斥東晉政權。

司馬睿之所以要拉攏吳中大族,是因為司馬睿需要尋找新力量支援自己。

司馬睿能夠當皇帝,是在他獲得了很多南下的中原世家大族的支援。比如王家、謝家等等。但這些人支援司馬睿當了皇帝,他們卻也在朝廷中佔據著很高的權位,把控著朝政,司馬睿把他們無可奈何。

司馬睿是皇帝,但自己無法做主,所以他急需尋找新的力量幫助自己。也就在這時候,他開始拉攏本地的吳中大族。他想用吳中大族來對抗從中原南下的那些世家大族。

應該說,司馬睿的這個做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吳中大族確實在東晉的朝廷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當吳中大族受到了皇帝的信任,獲得了權力,他們怎麼還會造反,反抗東晉皇帝的到來呢?對他們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以前能夠得到皇帝青睞的,都是中原地區的世家大族。那時候皇帝隔得很遠,想要討好皇帝也辦不到。現在他們獲得了皇帝的重用,地位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當然就不反對了。

總之,雖然時才過去30多年,但是由於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東晉初年所面對的各種問題,與東吳末年所面對的各種問題,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咱們想象吳中大族會反抗東晉政權,那隻能是一廂情願。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等)